李世民的詩詞名句賞析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創作背景
貞觀之治年間,國家繁榮強大。在除夕守歲間出現了皇宮里外迎新年,辭舊歲的繁華景象,唐太宗為此作下此詩。
賞析
這首詩選用諸如“辭”、“去”、“帶”、“入”、“舒”、“卷”等一系列動態詞語,娓娓道來,貼切自然,清新可讀。它屬初唐難得的好詩之一。
第一,二句“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以夕陽斜照、“年華”把芳殿、綺宮裝扮得更加金碧輝煌來點明皇上于宮苑逢除夕,暗示題旨,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
第三,四句“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緊承首聯指出除夕是冬春交替之際——冰雪消融,寒冷的隆冬過去了;暖氣回升,和煦的春天來到了。在這里,詩人從時令的轉換角度給人以溫馨的快意,釀造了一種暖洋洋、樂融融的節日氣氛。
第五,六句“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出句敘寫梅花綻開,陣陣飄香。進一步渲染了春意。對句緊扣首聯對句突出宮中守歲的景象:宮廷內外.張燈結彩,光輝燦爛;擺上供品,敬神祭祖,守歲辭舊。顯得熱烈而莊重。
最后兩句“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緊扣“守歲”,由宮廷而至天下,推而廣之.概述舉國歡慶、共度良宵,辭舊迎新的普遍現象,從而濃化了宮苑守歲的熱烈氣氛。
李世民的詩詞名句賞析(篇2)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
疊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簡析
詩歌一開篇便透出一股帝王雄霸之氣,收束由景入情,面對如此美好河山,哪里還有人生煩惱憂慮?也不必尋訪神仙!
全詩寫景,終南山在長安附近,首聯總寫,其山在渭水之畔,重巒疊嶂,直插云天。頷聯寫遠景,運用了倒裝的手法,有設問的語氣:那紅紅的,是從山嶺上緩緩升起的太陽,那凝翠谷中的是被樹染綠的山間霧嵐。頸聯寫近景,那重重疊疊的松樹遮住了陽光,使山間的白晝也仿佛是夜里;那一層層的山崖之間似乎沒有分界,成為了一個整體。尾聯收束發感慨,這座山就足以使人放下紛繁的思緒,而親近自然,有了仙氣,何必再去苦苦追尋求仙路。
李世民的詩詞名句賞析(篇3)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賜蕭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是李世民賜給蕭瑀的一首詩。這首詩盛贊蕭瑀的仁德。前兩句寫識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頌揚蕭瑀在動亂和危難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一個臣子的忠誠和立場。后兩句寫知人善用,以反襯正,欲揚先抑,著意突出蕭瑀作為一個智者所具備的仁義之心。
李世民的詩詞名句賞析(篇4)
和氣吹綠野,梅雨灑芳田。新流添舊澗,宿霧足朝煙。
雁濕行無次,花沾色更鮮。對此欣登歲,披襟弄五弦。
鑒賞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特別看重農業。新舊《唐書》及《貞觀政要》中均記載了唐太宗非常關心農業的事跡。
此詩前六句均寫景物,用詞生動且令人感覺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聯為抒發個人的情感。此詩還有一個藝術特點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之情,但卻通篇不用一個“喜”字。
這兩詩除了尾聯外,其余的聯句都采用對仗的方式來寫,不僅對仗工整,且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描寫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句體現出來。筆者認為,古代名家寫詩的技巧和方法,有時很難用幾句話把它都講明了,但往往我們在仔細賞讀過后,常能意會出其中的神韻,并且有如飲甘泉的感覺。
創作背景
唐太宗每年都要參加春耕的大典,而且還常常親耕于籍田,常去籍田中查看年景,決不因其他政事而耽誤農時。中國古代有一句農諺說:“春雨貴如油”;因此,唐太宗看到這場“梅雨”有利于農作物的收成時,非常高興的寫了這首詩。
李世民的詩詞名句賞析(篇5)
罩云飄遠岫,噴雨泛長河。
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巖阿。
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
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通過筆者的講解,我想大家可以發現,唐太宗寫的這首詩,每一句就如一段動畫,而整首詩又構成了一幅遠近景色結合的動態的“山雨飄灑圖”。各位讀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圖片,這張圖片用“珠締葉”三個字就說明了,而“泫叢(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動態景象卻看不到。換一句話說,筆者所找到的這張圖片只是“泫叢珠締葉”這個動畫片中的一個畫面。
這首詩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這些片語是 罩云、噴雨、低飛、斜足、泫從、起溜、濛柳、含吹。這八個詞把雨寫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龍王、推云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樣。現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認為下雨是自然現象,其實就筆者個人在很淺的層次上所見,所謂的“自然”其實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著一切。請各位讀者權且相信有施雨龍王、推云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讀一下這首詩,可能您會發現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剛開始讀的時候不一樣了。也許您會發現,萬事萬物在唐太宗的筆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