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經(jīng)典詩的詩意及賞析
無題
作者: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釋】
無題: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chuàng)造。這類詩作并非成于一時一地,多數(shù)描寫愛情,其內(nèi)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dāng)?shù)念}目表現(xiàn),所以命為“無題”。
東風(fēng):春風(fēng)。
殘:凋零。
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有相思之意,“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jié)束。
蠟炬:蠟燭。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油稱燭淚。
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guān)義,指相思的眼淚。
鏡:照鏡,用作動詞。早晨梳妝照鏡子。
但:只。
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fā),這里比喻青春年華。
夜吟:夜晚吟詩。
蓬萊:指海上仙山蓬萊山。此指想念對象的往處。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這里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青鳥:傳說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為情人傳遞消息。
殷勤:情深意厚。
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詩意】
相見的時候難,分離的時候也是難舍難離,
春風(fēng)沒有辦法,到了暮春,百花就會凋謝。
春蠶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吐盡,
紅燭燃燒盡頭,蠟淚才會流干。
早晨起來照鏡子,黑發(fā)都變了顏色。
夜晚吟詩,覺得月光都是寒冷的。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
青鳥啊,麻煩您帶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賞析】
詩的首聯(lián)是極度相思而發(fā)出的深沉感嘆,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dāng)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后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別后雙方所經(jīng)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么的艱難和辛酸。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huán)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頷聯(lián)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xiàn)得更為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xiàn)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zhí)著與追求。
頸聯(lián)寫彼此相思的情形。如此癡情苦意該如何排遣呢?“女為悅己者容”,本想對著鏡子好好打扮一番,以讓美麗的妝容消減些相思的愁苦,也說不定心愛的他會神奇地在今天出現(xiàn)呢!然而,鏡中的自己,卻早已秀發(fā)枯澀、面容憔悴了。自己是如此,那么他呢?深夜難寐,孑然悵徊,吟詠著愁情萬種的詩句,恐怕連月光也會使他倍覺凄冷吧。暮春時節(jié),天氣本已漸熱,一個“寒”字,看似有悖常理,實(shí)則卻寫出了主人公此時特有的感受,寒涼的不是月,而是彼此凄涼的處境和心意。
尾聯(lián)寫殷切的期盼。現(xiàn)實(shí)中得不到的,總希望能在神奇的幻想中實(shí)現(xiàn),這是人之常情,主人公也不例外。她寄希望于神話中的青鳥信使,替她打探意中人的消息,傳達(dá)自己無盡的愛慕與相思。然而,“蓬山”是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山,“青鳥”是專供西王母使遣的神鳥。蓬山萬里而又青鳥難憑,她怎么能如愿呢?詩人這是反面著筆,只是為了表達(dá)一種希望和祝禱,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盡管前途依舊渺茫,但絕望中依然心存希望,這不是天下所有愛情悲劇的根源和境界嗎?
全詩以女性的口吻出之,構(gòu)思新穎巧妙,想象細(xì)致入微,語言生動精警,意境優(yōu)美動人,情思深沉綿邈,比興象征毫不晦澀,既似一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又像一首寄寓深婉的感遇詩。尤以前四句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李商隱經(jīng)典詩的詩意及賞析精選篇2
《花下醉》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抒發(fā)對花的陶醉流連的小詩。全詩筆意妙,構(gòu)思新,文學(xué)價值較高。
花下醉
唐·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
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紅燭賞殘花。
【注釋】
醉:陶醉。這里指的是雙重的醉,既被美景所醉,亦被美酒所醉。
流霞:是神話傳說中一種仙酒。
倚:靠。
日已斜:太陽已經(jīng)偏西。指傍晚的時間。
【詩意】
一邊喝著流霞仙酒一般的美酒一邊尋賞艷麗的鮮花,不知不覺就醉了,
靠著開滿鮮花的樹沉沉睡去,一直到日頭偏西方才醒來。
夜深之后,賓客散去,而我的酒也醒了,
此時,再拿起一支紅色的蠟燭,接著燭光欣賞明天即將飄落的花朵。
【賞析】
首句“尋芳不覺醉流霞”,寫出從“尋”到“醉”的過程。因為愛花,所以懷著濃厚的興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獨(dú)自去“尋芳”;既“尋”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為花之美艷所吸引,流連稱賞,不能自已;流連稱賞之馀,竟不知不覺地“醉”了。這是雙重的醉。流霞,是神話傳說中一種仙酒。《論衡》上說,項曼卿好道學(xué)仙,離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飲食,仙人輒飲我以流霞。每飲一杯,數(shù)日不饑。”這里用“醉流霞”,含意雙關(guān),既明指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為艷麗的花所醉。從“流霞”這個詞語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絢爛、光艷,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態(tài),加強(qiáng)了“醉”字的具體可感性。究竟是因為尋芳之前喝了酒此時感到了醉意,還是在尋芳的過程中因為心情陶然而對酒賞花?究竟是因迷于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還是因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難說得清楚。可能詩人正是要借這含意雙關(guān)的“醉流霞”寫出生理的醉與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紗融合。“不覺”二字,正傳神地描繪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態(tài),筆意極為超妙。
次句“倚樹沉眠日已斜”進(jìn)一步寫“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覺倚樹(倚樹亦即倚花,花就長在樹上,燦若流霞);由倚樹而不覺沉眠;由沉眠而不覺日已西斜。敘次井然,而又處處緊扣“醉”字。醉眠于花樹之下,整個身心都為花的馥郁所包圍、所浸染,連夢也帶著花的醉人芳香。所以這“沉眠”不妨說正是對花的沉醉。這一句似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一層寫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覺日斜,似已達(dá)到迷花極致而難以為繼。三、四兩句忽又柳暗花明,轉(zhuǎn)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在倚樹沉眠中,時間不知不覺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經(jīng)散去,酒也已經(jīng)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朧與沉寂。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中,一般的人是不會想到賞花的;即使想到,也會因露冷風(fēng)寒、花事闌珊而感到意興索然。但對一個愛花迷花的詩人來說,這樣一種環(huán)境氣氛,反倒更激起賞花的意趣。酒闌客散,正可靜中細(xì)賞;酒醒神清,與醉眼朦朧中賞花自別有一番風(fēng)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見的情態(tài)。特別是當(dāng)他想到日間盛開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許就將落英繽紛、殘紅遍地,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深刻留連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這最后的時機(jī)領(lǐng)略行將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紅燭賞殘花”這一幕。在夜色朦朧中,在紅燭的照映下,這行將凋謝的殘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間仿佛呈現(xiàn)出一種奇異的光華,美麗得象一個五彩繽紛而又隱約朦朧的夢境。詩人也就在持燭賞殘花的過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賞”,正是“醉”的更深一層的表現(xiàn),正如姚培謙所說,“方是愛花極致”(《李義山詩箋注》)。清人馬位說:“李義山詩‘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有雅人深致;蘇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有富貴氣象。二子愛花興復(fù)不淺”(《秋窗隨筆》)。“雅人深致”與“富貴氣象”之評,今天我們也許有所保留,而歸結(jié)。地到“愛花興復(fù)不淺”,則是完全確切的。
李商隱經(jīng)典詩的詩意及賞析精選篇3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一篇名作,這首詩作于李商隱身居遙遠(yuǎn)的異鄉(xiāng)巴蜀之時,詩是詩人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詩。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期:期限
巴山:不是指大巴山,而是指縉云山。
卻:再。
【詩意】
你經(jīng)常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池子。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賞析】
《夜雨寄北》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詩人用樸實(shí)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gòu)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yùn)無限深情于質(zhì)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dú)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這句詩的獨(dú)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shè)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dá)詩人的思念之情。這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dāng)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huán)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dú)、凄涼。“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huán)境,但絕不單單是環(huán)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shí)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tuán)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如果說前兩句是實(shí)寫當(dāng)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lián)想來表現(xiàn)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tài):一個是動態(tài)“共剪”,一個是語態(tài)“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xì)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tài)。而“何當(dāng)”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yuǎn)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xiāng)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dá)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于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tuán)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jìn)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shè)想彼時,而彼時正談?wù)摯藭r,談?wù)摰氖前蜕揭褂曛畷r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xiàn)“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形象、細(xì)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