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著名詩的詩意及賞析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從大林寺上看,廬山腳下的村落,就好比從天堂看人間一樣。
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盡:指花都凋謝了。
始:才開始;剛剛開始
長恨:常常惋惜。
春歸:春天結束了。
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
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詩意】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
而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剛剛盛放。
我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傷感,
此番再次欣賞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沒想到春天反倒在這深山寺廟之中了。
【賞析】
這首七絕通過荒野小寺中桃樹開花時節(jié)的異常,來顯示此地春天的姍姍來遲。詩中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春景的眷戀。
人們總是喜愛春天的,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爭艷,給人以美的遐想。然而春光畢竟不能長駐,到四月份時花草就已凋零。這對喜愛春光的詩人來說,不能不說是極其遺憾的事,因此詩人“ 長恨春歸無覓處”。然而在這大林寺中,詩人竟意外地見到“山寺桃花始盛開”,不禁大喜過望,以為又找到了春天。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是詩中佳句,這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重新發(fā)現(xiàn)春光時的歡欣,透露出詩人重新發(fā)現(xiàn)美時的喜悅。
白居易著名詩的詩意及賞析【篇2】
《賣炭翁》是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
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注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陜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蒼蒼:蒼白。
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
輾(niǎn):同“碾”,軋。
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市:集市。
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騎(jì):騎馬的人。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jiān)。白衫兒,指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回:調轉。
叱:吆喝。
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多。
驅將:趕著走。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直:同“值”,價格。
【詩意】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卻唯恐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著堆滿積雪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車輪印。
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餓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前面兩位得意洋洋的正往這面走的騎馬的人是誰?是皇宮內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的手下。
這兩個人手里拿著詔書,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大聲呵斥著趕牛往北面拉去。
一車炭,有幾千斤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
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買炭的錢。
【賞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個別事例來表現(xiàn)普遍狀況,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
《賣炭翁》全篇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讀者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并沒有過高的要求,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yǎng)活自己一個人,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愿望,他也難以實現(xiàn)。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衣服單薄本該盼望天氣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愿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xiàn)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甭?,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詩作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也同時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著名詩的詩意及賞析【篇3】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大約是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該詩從側面反映出了作者離開朝廷后輕松暢快的心情。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釋】
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是古代一種詩體。
殘陽:落山的太陽光。
瑟瑟:原義為碧色珍寶,此指碧綠色。
憐:可愛。
九月初三:農(nóng)歷九月初三。
真珠:即珍珠。詩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月似弓:上弦月,其彎如弓。
【詩意】
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綠的,一半是鮮紅的。
九月初三這個夜晚是多么可愛啊,
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xiàn)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前兩句,詩人抓住了傍晚夕陽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不同的顏色,表現(xiàn)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絢爛景象。后兩句,詩人把天上地上的兩種景象壓縮在詩里,通過對“露”和“月”的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秋夜一派和諧寧靜的意境。
白居易的詩擅長鋪敘,而這首小詩則一反常態(tài),騰挪跌宕,富于變化。前面還是江面晚景,轉眼間給人們展現(xiàn)的卻又是不僅比喻恰當貼切,同時也暗含著深厚的意蘊。因為只有傍晚到初夜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會如一彎弓,并且在這一時刻懸在遙遠的天空中。與首二句殘陽碧波的描寫聯(lián)系起來看,時間上是由傍晚到初夜,足見詩人流連忘返,長時間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詩人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八字就描繪出殘陽碧波的交輝與月牙初懸的靜夜兩幕勝境。本來是平常的景致,一經(jīng)過詩人生動準確的描繪與組合,便顯得那么迷人!讀此詩者,也會不由得與詩人一起,陶于這奇妙的境界中。
白居易著名詩的詩意及賞析【篇4】
《憶江南》本為隋唐時期詞牌名,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稇浗稀啡资翘拼娙税拙右仔短K州刺史任,回到洛陽以后所作。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lián)系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憶江南三首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得相逢!
【注釋】
憶江南:詞牌名。據(jù)說,它是唐代宰相李德裕為悼念愛妾謝秋娘所作。原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春去也》?!督饖Y集》入“南呂宮”。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調名遂改名為《憶江南》。
諳(ān):熟悉。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山寺:指杭州天竺寺。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
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竹葉:酒名。
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晚:猶言何時。
【詩意】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
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象湛藍的藍草。
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對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
游玩山寺尋找皎潔月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玩賞那起落的潮頭。
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重新玩游?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吳宮。
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象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時候才能再經(jīng)歷一次呢?
【賞析】
詩人早年因避亂來到江南,曾經(jīng)旅居蘇、杭二州。晚年又擔任杭、蘇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也與那里的人民結下了深摯的友誼,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戀戀不已。這三首《憶江南詞》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chǎn)物。
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以后文人詞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叭粘鼋t勝火”表現(xiàn)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tài),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春來江水綠如藍”夸張地形容春天的江水比藍草還要綠,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用色彩明艷的詞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tài)。之后,即便詩人不寫,讀者也會很自然地想到“能不憶江南?”。
如果說第一首是以對江南春色的描繪來表達“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赌喜啃聲份d:“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两裰星锿?,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笨梢娺@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于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xiàn)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描繪了蘇州之美。詩人重點介紹了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跡,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