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背誦的詩詩意及賞析
公無渡河
唐·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注釋】
昆侖:昆侖山。
龍門:即龍門山,在今陜西韓城東北五十里,黃河流經其間。
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諱,改“治”為“理”
窺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殺:減少。
湍:急流之水。
湮:堵塞。
風沙:此句的意思是水雖不至于有滔天之禍,仍有風沙之害。
臨流:指渡河。
憑:徒步渡過河流。
流海湄:漂流到海邊。
掛罥(juàn):纏掛。
【詩意】
黃河滔天,決裂昆侖,東行萬里,咆哮龍門!
水天一色,堯舜嘆息,何人可以治理?
大禹忙于治理河流,三次路過家門,小兒哭啼都沒有進去。
千辛萬苦之后,終于把野馬般的黃河馴服,中原之地才可以種養桑蠶,耕作農田。
水害雖然去除,兩岸依舊茫茫的風沙。
天啊,你看來了一位披頭蓋發的狂老人,一大清早到黃河邊干什么?
他想渡黃河呢!別人都冷眼旁觀,只有他老婆牽扯著他的衫袖,可他不聽啊!
俗話說的好啊:可以徒手與猛虎搏斗,可千萬別光腳渡黃河啊!
這老狂人果然溺死,尸體漂蕩到海濱,海上有鯨魚,其白牙大如雪山。
老狂人象一絲布絹掛在鯨魚的白牙之間,老妻流淚彈起了悲傷的箜篌曲,感嘆老公不生還!
【賞析】
大多數人認為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作于安祿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費偵探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可能寫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當永王使韋子春帶著五百兩黃金來三請李白下山的時候。
詩的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波滔天,堯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生民,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放勛的浩然嘆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嘆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現了。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本可以激發詩人的許多奇思。但此節重在描述黃河,故詩中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帶過,以表現桀驁狂暴的洪水在這位英雄腳下的馴服。 然而,在“殺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詩人添了幾聲大禹之子“兒啼”,“兒啼不歸家”,寥寥五個字就使一位為公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風貌,由此躍然紙上。黃河的荒古之害從此驅除,但它的浪波在洶涌歸道之際,卻在兩岸留下了“茫然風沙”! 以上一節從荒古的河害,寫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僅展現了黃河那西“決昆侖”、東“觸龍門”的雄奇之境,更讓讀者從它 “波滔天”的歷史危害中,領略了它所獨具的狂暴肆虐之性。為下文作足了鋪墊。
之后一節,正以極大的困惑,向悲劇主人公發出了呼喊:“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驚呼!因為詩人緊接狂夫“臨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詩的情景發生了驚人的突變:在轟然震蕩的浪濤聲中,詩人自身隱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慟而歌的蓬發婦人:“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水邊)。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詩中以夸張的筆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終于作了巨若“ 雪山”的鯨齒冤魂。這景象是恐怖的。何況又從“援箜篌而歌” 的狂夫之妻的慟哭聲中寫來,更覺有一種天旋地轉、惻怛號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聲聲震顫在讀者耳邊,實在令人不忍卒聽。結尾詩人陡變雙行體為單行,似乎被悲憤籠罩,無以復言,便擲筆而嘆:“箜篌所悲竟不還!”全詩就這樣結束了。黃河的裂岸濤浪卻還在洶涌,“ 狂夫”之妻的惻怛號泣還壓過浪波,在長天下回蕩!
李白背誦的詩詩意及賞析(精選篇2)
將進酒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創作的古體詩,《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譯即“勸酒歌”。《將進酒》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體裁為古體詩,全文正文177字。這首詩的意思和賞析如下:
將進酒
作者: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
1.君不見:你沒有看見嗎?這是樂府體詩中提唱的常用語。君:你,此為泛指。
2.天上來:黃河發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
3.高堂:在高堂上。另譯為父母。朝:早晨。青絲:黑發。此句意為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
4.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須:應當。盡歡:縱情歡樂。千金:大量錢財。還復來:還會再來。
5.且為樂:姑且作樂。會須:應當。
6.岑(cén)夫子:指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7.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傾耳聽:一作“側耳聽”。傾耳:表示注意去聽。
8.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饌(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9.不復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愿醒”。
10.圣賢:一般指圣人賢士,又另指古時的酒名。
11.陳王:指陳思王曹植。平樂:平樂觀,宮殿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 恣(zì):放縱,無拘無束。謔(xuè):玩笑 。
12.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徑須:干脆,只管,盡管。沽(gū):通“酤”,買或賣,這里指買。
13.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價值千金的皮衣。
14.將出:拿去。爾:你們,指岑夫子和丹丘夫。銷:同“消”。萬古愁:無窮無盡的愁悶。
【詩意】
你沒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發,年輕時候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莫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必有用處,黃金千兩一揮而盡還能夠再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一次痛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別停下杯子。
我為你們高歌一曲《將進酒》,請你們都來側耳傾聽:
鐘鳴饌食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長駐醉鄉不再清醒。
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賓主盡情歡樂。
店家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快去買酒來讓我們一起喝個夠。
讓我們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
呼喚自己的同伴來送上美酒(五花馬這樣的瓷器、千金的裘袍都拿出來換取美酒)。讓我們共同來消融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賞析】
《將進酒》是李白詠酒詩篇的代表作,李白的祝酒詩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屬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之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
接下來的詩句表達的是,在詩人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那么,李白“得意”過沒有?通過對李白的了解,以及這首詩創作的時間我們可以推斷,李白那時,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又似乎并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于是,這里詩人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于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應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破費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至此,狂放之情趨于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于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緊接上文,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鐘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可詩人以為“不足貴”,并放言“但愿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里不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說富貴“不足貴”,乃出于憤慨。以下“古來圣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說古人“寂寞”,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長醉不醒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古來酒徒歷歷,而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系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于丕、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圣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于此。
而下文在上文剛露一點深衷之時,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
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于“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李白背誦的詩詩意及賞析(精選篇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傳世名篇之一,李白十分敬愛孟浩然,此番送別,情自依依。然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竣工于1985年。
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煙花: 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一作“碧山盡”。
唯見:只看見。
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詩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
在三月份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去古揚州。
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既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