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塵世也,書這首詞橋柱上。
照野彌彌[1]淺浪,橫空隱隱層霄[2]。
障泥[3]未解玉驄(cōng)[4]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5]枕綠楊橋,杜宇[6]一聲春曉。
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注釋】
[1]彌彌:水波蕩漾的樣子。
[2]層霄:層云。
[3]障泥:馬韉,墊在馬鞍下,垂至馬腹兩旁以擋泥土,故稱。
[4]驄(cōng):雪白的馬。
[5]欹:斜。
[6]杜宇:即杜鵑鳥。
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譯文】
月照蘄水的郊野,水波翻動著月色;半空里隱約著層層淡淡的云朵。來不及解除青驄馬的鞍韉,我要在芳草叢中醉眠一晚。最可愛的是一溪風(fēng)清月輝,馬兒呀,且莫把這波動如玉的月華踏碎。解鞍下馬斜枕著手臂,睡倒在綠楊橋上,杜鵑一聲啼叫——好一個春曉!
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解析】
這首詞蘇軾寫于元豐五年(1082)三月。詞寫得幻麗妙曼,詞前小序也寫得清麗可人。小序中的蘄水,即黃州蘄水,今湖北浠水。曲肱:彎著胳膊。這首詞描繪了蘇軾在月色溶溶的夜晚漫游在蘄水邊,醉臥于綠楊橋畔,陶醉于野原溪月的物我兩忘的游歷和興致,顯示了詩人浪漫不羈、逍遙自得的形象與情懷。這首詞總的特點:奇。景物奇,人亦奇。景物“疑非人世”,人亦非同常人。東坡詩詞的可喜可愛,不只是他的文字、筆法的新美華妙,更因為執(zhí)筆抒情的人、他的人格、他的風(fēng)采是可喜可愛的。如這首詞,月涌溪流,云橫空際,景色如畫;胯下馬“障泥未解”,更顯得駿健,馬非凡馬;作為月夜浪游者的詩人形象更富有個性:水中月色不忍驅(qū)馬踏碎,乃是出于對純潔美好事物的愛護(hù)之心;綠楊橋畔夜眠芳草叢中,晨聽杜鵑啼曉,氣質(zhì)之豪放不羈,情感之豐富細(xì)膩,與野原美景相輝映,既是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一種情感寄托,也反映了他對宦海風(fēng)波的厭憎,對現(xiàn)實壓迫的蔑視。東坡詞詞采華茂,意象奇美,色彩明沽,饒有詩趣,此篇尤其突出。“玉驄”“芳草”“一溪風(fēng)月”“瓊瑤”(指水中月色)、“綠楊橋”,都是很美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空靈幻麗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