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賞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賞析
本文著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從開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贊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的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的男子,再通過三問三答,從妻、妾、客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中印證了鄒忌的美麗,而且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這一段的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于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靜,獨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對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懼,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后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從“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見《鄭堂札記》卷四)
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并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在這一部分記述中,有幾點值得注意:1.文章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2.齊王下令號召“群臣吏民”都來提意見,可是踴躍進諫者只寫到群臣而沒提到吏民。可見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實際上是不可能參與政治發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寫群臣,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政治活動的階級局限性;同時,我們不能只從“雖欲言,無可進者”,就認為威王的統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未及秦楚。燕、趙、韓、魏是戰國時期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后來都比齊國弱小。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4.最后一句“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修明內政,就能“戰勝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長,但完整地記敘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和威王納諫強齊兩則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寫到這樣,在技巧上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1.用設喻的方法講述道理。鄒忌勸說齊王廣開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家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后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后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有了這一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才使下文的進諫入情合理。3.語言簡練生動。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家事說到國事。寫人物,聲貌畢肖;敘事實,曲折引人;用語言,簡潔生動:如“于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省去了進諫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齊王聽了諫辭以后,只用了一個“善”字就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威王下令納諫以后,只三十來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了納諫后發生的巨大變化;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并且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言知識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細。如“孰視之”。
3.受:通“授”,給予、付予。
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名詞作狀語,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詞作動詞,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
4、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當面)
5、聞寡人之耳者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6、私我也(形容詞作動詞,偏愛)
7、王之蔽甚矣(形容詞用作動詞,受蒙蔽)
古今異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對君主、尊長、朋友等)委婉地規勸,諷諫。今:誹謗,嘲諷)
窺鏡而自視(古:照,看。今:偷看)
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地點,處所)
能面刺寡人之過 (古:指責。今: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
謗譏于市朝 (謗,古: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今:誹謗。譏,古:諫;今:諷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愛。今:自私)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2]古:國君身邊的近臣。今:方位名詞或表示范圍的副詞“大概”。莫,古:沒有誰;沒有什么。今:不,不要)
鄒忌修八尺有余 (古:長,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明日徐公來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城北徐公(者),齊國之美麗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忌不自信。(賓語“自”前置,正常語序為“忌不信自”)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與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語序為“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語句可調整為“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欲有求于我。(狀語“于我”后置,正常語序為“欲于我有求”)
謗譏于市朝。(狀語“于市朝”后置,正常語序為“于市朝謗譏”)
3,省略句
與坐談 [省略主語“鄒忌”和介詞“與”的賓語“之”(代客人),(鄒忌)與(之)坐談。與坐談,介賓。之,代詞賓語 ]
4,被動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義
之
齊國之美麗者也(的)
問之(代詞,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獨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孰視之(代詞,指徐公)
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
數月之后(不譯)
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面這件事)
朝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朝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見
于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代詞,誰)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
于
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能謗譏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認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這里的意思是俊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課文研討
關于課文
課文通過鄒忌以自身經歷對齊王進行類比從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
這個故事明確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作為領導,更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對于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應該說明的是,這篇課文所記述的,未必全是事實,很可能是戰國時期流傳的名人逸事。所謂納諫能導致“戰勝于朝廷”的結果,在諸侯割據稱雄、以攻伐為賢的戰國時代,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觀察日常生活,從中提煉出有意義的主題,而且通俗生動,說服力強,文筆流暢而富有變化,充滿情趣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內容分析
第1段,進諫的緣起。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修長,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后“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情況。這里,三個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贊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并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說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贊揚聲中,并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后,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于“暮寢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并沒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贊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見威王”。
第2段,進諫的內容。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他為什么敢下這樣的結論呢?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3段,進諫的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開張圣聽,對于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后,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考綱篇目
文學常識
1.《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匯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由漢代劉向編訂,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2.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記敘鄒忌以家庭瑣事設喻勸諫齊威王和齊威王 勇于納諫的故事,表現出作者對善于勸諫者和開明君主的肯定和贊賞。在今天,鄒忌的忠誠與智慧,齊威王的胸懷與魄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采用設喻說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設喻的事實寫起,寫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贊美之辭以及鄒忌對這些言辭的分析,這部分內容表面上看來似乎與諷諫無關,實際上是設喻說理的前提。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從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寫出了鄒忌諷諫齊王納諫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從全文看,第一部分的敘事是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設喻說理本身,第三部分則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發展和結果。三部分之間聯系緊密,結構嚴謹。此外,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4.人物形象
首先鄒忌在周圍人的交口稱贊中,頭腦冷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可見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當他通過觀察思考,由現象到本質得出正確結論的時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思維縝密,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人。當他把這一生活現象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的時候,一位忠于職守,勤于王事,善于發現問題的謀士形象就躍然紙上。而他高超的勸諫藝術更進一步刻畫出他足智多謀、嫻于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齊威王是一位善于納諫而又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不僅認真聽取了鄒忌的勸諫,認為“善”(當然與鄒忌的委婉諷諫藝術有關)。而且果斷采取正確措施,制定出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鼓勵更加直接的進諫者。而文章通過“令初下”,數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變化,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從善如流,興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可見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開明君主。
內容理解
鄒忌以什么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諷諫的結果如何?齊王接受諫言,并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后“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鄒忌成功說服齊王,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帶來什么啟示?
他的勸說方式,即委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于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鑒這種做法。
鄒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贊中,沒有得意忘形,還能保持清醒的判斷,最后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說說你的認識。
①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③觀察事物深入細致,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妻、妾、客的贊美動機等)。
7.齊國能“戰勝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從中概括出一條對我們的學習有指導意義的建議。
第一問:一是有鄒忌這樣的敢于直諫且善于勸諫的忠臣,二是齊威王敢于采納群臣的意見。
第二問答案開放,言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虛心地向師長、同學征求學習方面的意見。(2)要虛長、同學提出的學習方面的批評和建議。(3)在學習過程中要敢于挑戰權威,大膽質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么?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于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