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古鎮的經典散文作品
唯美古鎮的經典散文作品篇1:古鎮煮雨
本應是火熱的夏季,可惜被幾場雨給沖的激情蕩然無存!在這個陰暗潮濕的季節,使多少年輕的人發霉生不出應有的朝氣,和蓬勃的生機!于是想起了那篇《荷塘月色》,呻吟。我也學著拿起相機,去 古鎮里采一采夜景。
老城,古鎮。是別有一凡景致的,人山人海,只是 不知是人觀景還是景觀人,有人喜笑狂舞,有人底眉苦思!可惜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雨驚醒了很多人的沉醉!紛紛擾擾的避雨。這讓我憶起數年前我在大理為避雨去廟里而遇見的一個90多歲的出家人,交談中講到的煮雨。
雨是可以煮的,煮成朦朧的霧氣,縈繞于心。所以煮雨不是用火,而是用心。有誰能看到過雨的沸騰,從天邊落下蒸騰出白色的霧浪。所以惟有用心體會,才能煮雨。窗外的雨在淅淅瀝瀝地下,落在屋頂上敲出一聲聲滴答。窗外朦朧的一片燈花,屋內熱氣含香的一杯普洱茶。鼻翼里的茶氣和心頭的雨霧,前者是品味,后者是修行。
人們常說“禪心如水”,禪是一個若有若無的境界。水是自然的創造,看似無形,卻能流成任意的形狀;看似無心,卻被賦予了太多的深意。禪亦如此。參禪不是佛事,而是心事。心路的歷程不需要每走一步念一聲阿彌陀佛,卻最好每一步都踩在禪境里。因為禪心總能給人一種解脫似地淡淡的歡愉。
從那以后我有時候會無意的參禪起來,于是拿起相機,照一照這雨中的百態人們,很多人拿起了傘,有的躲進店里,也有些人無奈的奔跑,只有幾個人在雨中慢步。而慢步雨中的人又分兩種,一種是沒傘可打的,一種是有傘不打的。我知道雖然各懷心事,但沒傘可打是種無奈,有傘不打的是一種境界!
走過亭前,看見燈下雨砸在石板上,濺起一地的雨霧。這便是煮雨。而地上曾經靜靜躺著的樹葉悄悄地隨水而動,
那本來是死物,此時并有了生命。去找她的歸宿。如果你不懂請不要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我懂她,愛她!她只是想去她該 去的地方!即使她不明白她要選擇那個角落!
來到店門口,看見一個女子抱著孩子,把小小的傘全遮在孩子身上,自己已經滿身濕透,我不知道孩子的父親在那?看著女人的揪心,我想該是很無奈,可惜她選擇了這樣的雨夜帶孩子出來,也許只是給孩子買吃的,或玩的。她那單薄的身軀卻給我演示了生的頑強!我忽然清楚,我的情感也應該頑強的,即使我弄了一世的雨,我也要把那把傘遮在愛上!
雨還是停了,我身已經濕透,若思念是雨此時我身沒有一點干的地方,來到一窗前我深深仰望!近在咫尺卻看不透那扇窗,于是回頭煮雨,卻不見雨霧,!禪說煮雨不用火,用是心。可我卻怎么也煮不開!
我愛她,可愛得很無奈,因為此情正如煮雨,不管煮雨是用火心。故我來到少林寺門 口合指問佛;無雨怎煮?佛卻說,看天,也許會有雨,也許不下。等待吧!我有請佛開門,讓我來祈禱,可惜佛說天黑了佛不開門!自己去想辦法!我郁郁而回
換下衣服,泡上一壺茶!此時朋友來了,問何以憂愁,我說煮雨,雨沒了.朋友黯然而笑!
聞一縷茶香,不知是感冒了還是忍不住,一口茶噴了出去在朋友身上,還冒著霧,朋友說,又下雨了嗎?我知道是玩笑,可也突然醒悟,無雨也可以煮雨!
清歡無味,人生有情。世上沒有一個殘缺,如同世上同樣沒有一個完美。所以我們才有了那些淡淡的歡愉。它們總是交織著平靜甚至憂愁,不過融化在雨霧和禪境里,細細地品味,還是能有一份清淡的喜悅。故問曰何處清歡,必對曰煮雨心禪。
我愛很無奈,可愛如煮雨。如參禪!佛,不一定參透天,可愛畢竟是 ,有雨煮雨!。無雨也煮雨!于是我打開 手機,給她發了一條,“睡了嗎?”
唯美古鎮的經典散文作品篇2:秋游朱家角古鎮
今天是周日,天氣特別的眷顧,早晨醒來便感覺是一個極好的艷陽天,暖暖的陽光照進了我的睡房,打斷了我沉迷的夢境。于是我從床上起來,洗了洗漱,沖了個晨涼,精心地打扮了一下,帶上了照相機,和我的愛人一起驅車前往我倆此行的目的地——青浦朱家角古鎮。
藍藍的天,白白的云,庸懶的陽光,陪襯著我倆的一路出行。一路上我倆沿著滬青平公路行駛,沿途的秋景讓我倆贊嘆不已,水杉樹的葉兒已漸漸開始枯黃和凋零,河塘里的荷也已失卻了往夕的郁蔥和嬌艷,更別提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境遇了,南方的原野該有的那種稻束金黃浪兒不曾顯現,有的只是供城里人生活的必需品——蔬菜,綠綠的還泛著些淡黃色,詩人們見此也只能無聲地嘆息。倒是沿途偶爾會出現一簇簇芙蓉花來,花團緊密,一片片的密密層層的朵朵開著,象是春日里的牡丹一樣,別樣的風情,給人一種頓感興奮感覺。而該有的秋菊,在這時到是沒能看見,頗有些兒失落。但總體的景致也還是可看的,比起往昔高速公路上行車時的感覺自是不同,可算得是一種如愿的欣賞了,心滿意足矣。
不到一小時行程我倆到達目的地朱家角古鎮。由于是周日來游玩的人很多,自駕車來玩的人也是很多,停車自然也就遇到了麻煩,好在當地居民的熱情,讓我把車停在他家門口,當然也是需要付出一些停車費的,但總比沒地兒停車好的多。停好車,我倆從正門進入了景區,江南的水鄉景致一下子就映入了我倆的眼簾:小橋、曲巷、流水、行人,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彼此一個個的毗鄰著,不曾有個間歇,也不允許有個間歇的,座落有致的在小河的兩旁。連接兩岸的是那古老的石板橋,每隔一段距離,總有那么一座在兩岸之間起到“媒娘”的作用,“偷渡”著這兩岸癡情的人們,來往地找尋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歡與樂。每一座橋都有它們各自的名字,獨領著自有的風騷。河流中一艘艘小船兒悠悠地搖來蕩去,有情侶倆獨租的,也有三五人一條船的,偶爾也能看見結伴的外國人兒。隨著船夫慢慢地搖著櫓,向著游客說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故事,也有附和著游客有說有笑的,而游客們則是拿著個照相機或DV朝著兩岸的一團胡拍,同時把故事的主角兒攝入自己的相機或DV之中。
我和我的愛人也漸漸地溶入了這個大的家庭,跟隨著人流向前緩慢地走動,順著小河邊,沿著石板路,一路欣賞著那兩廂的風景和別致的人情、風味,緩看,緩行。偶行間看見了岸上一叢鮮花和河中搖來的小船,別有一番江南風味,于是停留下給我的愛人拍了張及時寫真,整個人物都真真地活躍到那故事里面了,好美的一段風景,好喻的一個故事,講述著一段美妙的傳奇。忽然一股油炸臭豆腐的特殊香味,隨著和風悠然地飄過來,令人倍感熟悉和口饞起來。于是我倆在一戶不知名的小店門口停了下來,排著隊買了一份,順便再來了一份豆腐花,進店后在靠河的小桌子旁坐了下來,邊吃邊說著這味道,也邊在觀賞河與岸的對面,看行人與食客的休閑,兩人說著悄悄地情話兒,細品著這大都市未有的風情。小憩了一會兒,我倆告別了店主,又繼續向前游玩,不時的細評著景致,漸行,漸佳起來了。走到了放生橋邊,這橋是這里的最高的一座橋了,也是最有名的一座。逢著當地的習俗和僧侶們的放生習慣,每到一個特定的時日,他們都會放生一些小魚兒、烏龜等一類水生動物,把自己的美好心愿交付給了它們。當地人為游客準備了很多可以放生的,可由于今日游人如熾,我倆也就沒有特意去放生了,只是在這放生橋上給自己留了個影,在這有限的尺寸中把最美好的心愿長留了,讓自己的心情做了個放飛,亦不締是一個更美好的愿望了。
跨過了放生橋,來到河的對岸,游人比來路時多了起來,開始有了些擁擠,沿途的商鋪也漸顯特色起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有南方特色的蠶絲被的店鋪,間雜著一些餐館,店主或伙計在門口不停的吆喝著,而游客們似乎也習慣了這種吆喝,各自按自己的方式進行著賞玩,少有人隨聲進店去的,偶爾也有人進店問津的,倒是在店里的客人旁無人似的購買著自己喜愛的物件,或是一家人圍座在一起吃著家常便飯的。
唯美古鎮的經典散文作品篇3:夢里江南話古鎮
但凡去過江南古鎮的人,若問他對江南古鎮的印象,他會直觀地說出:“小橋、流水、人家”。小橋,流水,人家,成了夢里江南的代名詞了。
小橋,流水,人家,的確是江南古鎮詩情畫意的直觀體現,也是江南古鎮最基本的元素,是構成古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南古鎮,數不勝數,諸如周莊、同里、南潯、烏鎮、木瀆鎮等,哪個名鎮不是小橋、流水、人家最美體現。
小橋是溝通兩岸的載體,可見橋在古鎮的重要性。古鎮的小橋大多是拱橋和石板橋,以拱橋最多。為何拱橋最多哪?其實,人們賦予了拱橋更多的文化內涵。當你坐在小船上,從小橋下通過,抬頭一看,就發現橋外有天,天外有橋;再轉過一個彎,就會驚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說到小橋,名聞中外的古鎮周莊,當初就是因周莊的雙橋而出名的。著名畫家陳逸飛思念故鄉,以周莊的雙橋為題材,創作了一幅名為“故鄉的記憶”的畫,在美國展出期間,得到一位美國石油大亨的垂愛,遂以高價買走。當美國總統訪華時,以此幅畫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此畫也暗喻為中美的溝通之橋。從此周莊名聲大噪,享譽世界。
水是古鎮的魂,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小橋。是水滋潤了古鎮的靈韻,滋潤了古鎮的人。有了水才有了小河,有了小河才有了小橋,才有了斑駁的兩岸,才有了枕岸而居的人家。
品味古鎮,要讀懂古鎮的歷史、文化和內在的神韻。每個古鎮就是一種當地文化的縮影,無數的古鎮文化,構成了夢里水鄉江南鎮。
古鎮因名人而出名,名人也因古鎮而名滿中外。蘇州楓橋鎮的出名,是因為大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如果不是張繼的這首詩,誰知道楓橋鎮?又有誰知道寒山寺?反過來,如果不是享譽中外的寒山寺,又有誰能記住大詩人張繼?比落第的秀才張繼出名的大詩人多的是,張繼算老幾?
自古江南古鎮出文化名人,魯迅、徐志摩、金庸等,數不勝數。在這些作家、詩人的筆下,處處體現古鎮的文化。是古鎮的文化滋潤了他們的童年、少年,這些文化已經深深烙在他們的心里。在他們的大作里面,處處體現了江南的文化的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插入了江南古鎮文化元素,康橋,是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寫的這首名詩,如詩句“尋夢?撐一支長篙,”長篙,正是江南水鄉撐船用的長篙,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寫這首詩時,也忘不了家鄉的絲絲文化神韻。金庸的著名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里面的人物、環境、地理的描寫,無不體現了江南古鎮的文化特色,人物如“江南七怪”,金庸干嘛不寫成“北方七怪”;“煙雨樓比武”干嘛不寫成“黃鶴樓比武”等,因為這些名家的骨髓里已經注入了江南古鎮的文化細胞。
游覽江南古鎮,不單是從視角上去滿足一種風景的美,更要讀懂古鎮的內在的美,如古鎮的歷史,古鎮的文化,古鎮的風俗,古鎮的久遠的文化積淀,這樣才能真正品味出古鎮的美!
看過“唯美古鎮的經典散文作品”的人還看:
1.關于古鎮的散文
2.關于古鎮情懷散文
3.古鎮唯美散文
4.關于古鎮情懷散文
5.關于描寫古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