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古鎮散文
浪漫古鎮散文篇1:走進古鎮李莊
初夏的清風伴著蒙蒙細雨繽紛大地,打濕了我的心情,魂牽夢繞地勾起我大腦深處的記憶——古鎮李莊。古鎮李莊在我腦海里充滿著文明古樸的氣息,久違的李莊向我們一行人撲面而來。
偶遇崗位培訓的機會,前往李莊培訓基地集訓,與老師和四十八名同學們-道分乘兩輛公交車,迎著東方的晨羲踏上了古鎮李莊的土地。車至終點,古鎮李莊正逢趕集,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不停地穿梭行走在大街小巷之間,一個個笑容可掬人們舒心地談笑著。來自祖國各地的游人,著裝各異,步履蹣跚,有的觀景、有的購物、有的品頭論足議論著李莊“三白三奇”古老傳說。昨夜氣侯劇變,飄落下入夏第一場陣雨,雨后的太陽紅彤彤掛在長江對面的山坡上,太陽依偎著藍天白云,陽光下的遠山郁郁蔥蔥,近水波光粼粼,層層綠浪映入眼底,溫差清爽宜人,清新的空氣讓人感到這里是世外桃源。
一陣清風徐來,揭開了古鎮李莊的神秘面紗,干燥寂莫的心隨著縷縷清風蕩漾在古鎮的街頭巷尾。古鎮猶如剛剛沐浴的少女,冰清玉潔,婀娜多姿,超凡脫俗,賞心悅目。微風拂著衣衫而過,往日的暑浪消失得無影無蹤,熱暑御衣,層層綠浪隨風搖拽,遠山的薄霧輕紗飄飄若仙,紫外線剝開層層疊疊的云海,露出了嵌藍嵌藍的天;紗飄云走,霧飛紗散,汩汩陽光直瀉而來,給古鎮罩上了濃濃的色彩。
佇立街頭,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片片綠葉翩躚起舞,古色古香的鄉村風貌吸引著八方來賓,笑迎天下來客。抬眼望去,這里沒有繁華都市那些高聳入云的水泥建筑,遍布眼底的是亭臺樓閣和舊時民居,錯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亭臺樓閣與低矮的木結構青磚灰瓦房混為-體,形成了古鎮李莊的亮點和特色。這塊古老而又充滿傳統文明的土地上,沒有燈紅酒綠,沒有鶯歌燕舞,更沒大都市那種繁華的喧嚷浮塵。同濟人曾留下詩曰::“川音如酒訴衷腸,山鄉處處是家鄉”。不-樣的山水不一樣的情調,小鎮依附著長江突顯出地理位置的重要,自西而東的父親河——長江,一江春水浩浩蕩蕩、波濤滾滾奔向東方。是長江的水澆灌了這塊熱土,是蜀國的富饒潤育了她的秀麗,四周墨綠的山坡淺丘擁抱著潔靜的小鎮,她讓我們沐浴到了純潔、柔和的陽光,呼吸到了清新、涼爽、甘甜、鮮美的空氣。
古鎮李莊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設六同郡起,至今已有一干四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李莊曾經是南溪縣縣府所在地,宋朝乾德年間(公元963年——968年)中縣治所遷縣府至仙源壩奮戎城(今天的南溪縣城),李莊便屬于南溪縣的一個小鎮。到1983年10月,宜賓市撤區并鄉調整建制后,李莊由南溪縣劃歸翠屏區所轄,李莊改為了現在的李莊鎮。
李莊地處長江中上游的江邊,是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的南大門,因其地理位置狹小,交通條件特殊,世人知曉不多,一直處在“養在深宮人未識”的蜀南境地。在未通公路以前,李莊僅靠長江上的船舶作為交通工具。李莊聞名天下的原因,追根溯源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二戰的戰火彌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避戰火烽煙,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文化機構、學府遷移至李莊。1940年,狹窄瘦弱、地靈人杰的李莊匯集了國內眾多知名的文化機構和學府,為中國文化人在戰云密布、國難當頭、外敵入侵的非常時期,李莊恬適安靜、閑云孤鶴環境,營造了一個為讀書人“擺三尺書桌”而贏得了后人敬仰和矚目。當時,李莊僅有四千余人的小鎮,-轉眼接納了一萬多名人學子讓世人刮目相看。李莊為眾多華夏學子、革命志士能夠潛心研讀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傳承華夏歷史文化提供了相對安靜學習環境和條件,培育了大量的中華文人學者和熱血壯士,成為了抗戰文化的大后方。由此,小鎮李莊功不可沒,流風遺跡,傳為佳話,名聲大噪,火紅大江南北,揚名巴山蜀水。
最值得李莊人嬌傲的應該是旋螺殿,堪稱古鎮李莊的第一張名片,“三奇”(奇殿、奇石、奇跡)之中的第-奇便是旋螺殿,它是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旋螺殿始建于明朝萬歷年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原曾用名文昌宮,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古建筑。隔遠望去,威然屹立在山坡上,參天大樹似遮似掩著呈八角形的旋螺殿,古木映襯下,“猶如琵琶半遮面,千聲萬呼始出來”,四周高大的圍墻緊緊環繞,院內古木花草姿態萬千,飄溢出幽香清雅的氣息。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匠心獨特的旋螺殿,存世四百余年至今仍頂天立地,不腐不朽,讓人大為景仰和嘆服;整座建筑采用的梁、柱、框、架均為木質鑲嵌一氣呵成,沒有用一顆鐵釘和任何粘合劑,被人們公認為中國亭臺樓閣建筑之經典。中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曾評價: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千古當世之佳作。到了李莊,如果不去如雷貫耳的旋螺殿,絕對會讓你后悔此行。
浪漫古鎮散文篇2:古鎮游情
來成都生活近6年,說真的從未靜下心來好好品味一下成都古鎮。沒想到一次周末夕陽悠閑之中,黃龍溪卻以她特有的古鎮情調,讓我感受到溫情浪漫,點點暖意幽幽彌漫。
朋友駕車駛出城外,視野豁然開闊,一路馳騁,一馬平川,綠樹成蔭,不到2個小時,黃龍溪近在咫尺。于是乎,停車穿院,信步間就來到了黃龍古街上。走在青石板斑駁的街道,兩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一個低洼廣場中間有一個龍頭,身后的街道中間有一條溪水,我猜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黃龍溪了。
深秋的傍晚,天黑得很快,不一會,古鎮到處燈火闌珊。夜色暮靄中,耳邊傳來低低嘈雜的游客聲,路邊的溪水嘩啦作響,游走其間,恍如在畫中游玩,又宛如世外桃園一般,特別是街道兩邊高掛的紅燈籠,增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使夜色下的古鎮更加楚楚動人。街道兩旁的房屋古香古色,雖說是新建的不少,不過卻不失其意,仍然散發著幽雅的氣息,悠悠然彌漫了整個天地,真是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雖然不是很大氣,但卻有小家碧玉之感,使人流連于其間的小巧精致而忘乎自己,真如唐人王維詩中所說的那種場景:行至水盡處,坐看云起時。的確心中深有同感……
慢慢地觀望,細細地品味,青石板鋪就的小巷幽幽地延伸向古鎮的每個角落,水車、石磨、獨木橋、搗衣石、古井臺、連同一座古樸的石橋靜靜地臥在清清的小溪上,街邊店鋪發黑的門板上方斜掛著藍底白字的招牌。我在橋上觀景,觀景的人們在橋頭觀我。橋頭邊撲滋滋的燒烤,三輪車夫的吆喝聲清脆而響亮,老店鋪里燈火明亮,不時飄出陣陣菜香。。。。。。菜香味攪動了我們的腸胃——肚子餓了。于是,江邊酒家,把茶臨江:酥脆花生、蒜泥黃瓜、麻辣黃辣丁、大蒜鏈魚,魚頭湯。。。。。。再有潺潺流水,習習涼風,詩意的很了。淺淺地喝、慢慢地談、愜意地看、靜靜地聽,好象還真有點“杯茶熏得我自醉”了。
晚飯后天已黑盡,秋寒之交的濕潤空氣把夜浸泡得闌闌珊珊。輕輕地,緩緩地,順著彎彎曲曲的潤浸石板路慢慢走回去,街邊路燈的光影斑駁地灑在石板的街面,這一塊亮,那一塊亮,映照著兩旁的古屋,皮鞋踩在光光的石板上發出空空的響聲,遠處還有小狗的汪汪聲,門板的吱呀聲,輕微的咳嗽聲,以及我們的悄悄私語。。。。。。慢慢地那原本屬于自己的身心,不知不覺中就融入真情之中。恍惚中,握緊身邊人溫熱的手,問自己,是浮生?是夢境?在這樣的夜色下,身處這千年古鎮,天、地、人融合一體,自然也就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一切,整個世界就只剩下這美妙的夜色了,面對此情此景,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絕倫的享受呢。
走出幽靜暗沉的古巷,向前望去,那燈光,那流水,那街鋪交織成的一幅美麗圖畫,似乎望不到頭。人們來來往往,品著店里的小吃,玩著溪里的水車,賞著連綿的燈火,毫無喧囂,有的只是私語,有的只是眼神,有的只是安靜。。。。。。于是乎,輕輕地,我長長呼了一口氣,生怕踩碎了一個夢,一個關于寂寞,關于淡定的夢境。
浪漫古鎮散文篇3:情定古鎮
都說中山古鎮是心靈的凈土,我尋著歌聲,搜尋那世外桃源的蹤跡。
古鎮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在青石上踱步,在巷尾間觀光,已成為人們心照不宣的時尚。古鎮建筑多為兩層“吊腳樓”,全系青色瓦片蓋頂,紅漆木板竹篾夾墻,圓柱承重,古樸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風韻。“與旺客棧”里,不知是否有佳人獨坐窗前,回憶這里的人和這里的事;街頭巷尾間是否還在上演風流才子和冷浸佳人的愛恨纏綿?
古鎮依河而建,似江南水鄉,兩旁的大樹郁郁蔥蔥,溫柔的包裹著她那可愛的孩子們,明媚的陽光躲過碧翠的葉兒,留下班駁參差的影兒,是那樣的寧靜致遠。
端莊質樸的民居古莊園、古寨、古堡、古寺廟、古橋、古墩等古建筑似乎把我們帶回了從前,龍塘莊園更是莊園代表中的經典,建有天井、魚缸、花園、青瓦白墻、柱礎撐弓、斗拱、頂梁全是雕花而成,莊園四周為蔥綠的林蔭,每日早晚成千上萬的白鶴、白鷺飛舞在林中,一年四季與人為友,形成一幅天倫共享的風景畫。在這樣的環境中,打一壺好酒,做幾個下酒菜,對月獨酌,豈非人生一大樂事!
老舊的房子,老舊的樣子,周式咸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名聲遠揚,攙嘴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嘗嘗老鎮咸菜的味道。李太婆煙熏豆腐,讓人一聞便覺流口水,望君不妨一試!
遠處青山隱隱,一輪紅日,半掩窗門,似紅塵一笑,默默行走于歲月中,打撈著歷史的滄桑,鑒證著古鎮“愛情天梯”的美麗誓言。
山外青山樓外樓,青山小樓緊相擁。你確定你到這里不是為了回憶,卻可以給明天制造回憶!
看過“浪漫古鎮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古鎮的散文
2.關于古鎮情懷散文
3.古鎮唯美散文
4.關于古鎮情懷散文
5.關于描寫古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