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鎮的恬淡散文精選
關于古鎮的恬淡散文精選篇1:神往古鎮
豆沙關,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古鎮。這里所謂的“熟悉”也不過是熟悉這個名罷了;之所以陌生是此前從未去過
因一好友,與豆沙結緣,踏上豆沙,感受豆沙,了解豆沙,愛上豆沙。
走進豆沙關,就跨進了滇東北的精神世界:古色古香古石門,古廟古雅古懸棺。古江古道古城堡,古代古遺古軍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沉積、熠熠生輝。歷代的烘烤,千年的傳承,把豆沙凝練成了滇東北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集散地,成為此地標上的的一個典型文化符號。引無數高人韻士、文人墨客,吟詩作對、潑墨丹青,“都督討袁經此去,滄桑遺跡攝詩魂。”|多少名篇佳作、動人詩篇為豆沙關歷史文化摸上濃濃的一筆。
走進豆沙關,步入時光的隧道,面對絕壁你可以想入非非,三千年的歷史任你遐想。
走在古鎮的青石板街道上,醉倒、揣摩、心里總有種說不出的幸福感。現在的街道是災后重建:古色的屋檐、灰色的瓦、一排排醒目的紅燈籠,兩邊一家家茶館、餐館、客棧無不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清晨,獨坐“酒林之洲”,泡一杯清茶:或苦蕎、或苦丁。輕翻細讀,自然咀嚼千年韻味。豆沙關因人得名:是建在五尺道上的一個軍事城堡,先有五尺道,才有豆沙關(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橋閣、唐開石門道),隋唐時叫石門關,元朝有一守將叫羅左,用其名命關,故改名羅左關。后面又來一將領,竇勺。仿效前任,得此關第三個名——竇勺關,取當地方言諧音成了今天的豆沙關。此關又被人們稱為“情關”。相傳,鹽津普洱一帶出美女,清代曾先后7次有美女被選入宮,故而,石門關又有“美人關”之稱。故而,當地又流傳著一句話:不到石門非好漢,英雄要過豆沙關。
踏上五尺道,忽有凸起的石頭、忽有深陷的馬蹄印,見證著歲月萬千的滄桑歷史,三千年以來馬幫不斷,駝鈴聲聲的景象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內昆線。。。已然聽不見關河號子的豪壯,倒有游人聲聲蕩絕壁。漢僰人的懸棺、絕壁上一個個美麗凄涼的傳說無不讓人神往。
登上小鎮后面的山峰,整個美景盡收眼底:從半坡長出的鎮子,猶如天街。天下第一交通奇觀在此呈現:先秦五尺道、關河朱提水道、213國道、麻水高速、內昆線,五道并行,見證著我國交通的變遷與逐步發達。
豆沙的美食無不讓人垂涎欲滴:吾獨愛“酒林之洲”——洋芋餃子,三鮮花生,獨一無二,色香味俱全。涼拌地瘤子,嚼出地道的山野味。自制的香腸臘肉更是一絕(都是當地農家自養的)。當地家養烏骨雞,或清燉、或紅燒,滋陰又壯陽。。。
豆沙的人更是讓人流年忘返,特別要說豆沙的美女,占盡天時地利,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空氣賦予了這里的人聰慧、靈秀。善良的心,豪爽的性格,熱情好客。
“其素若何,春梅綻雪。其潔若何,秋菊披霜。其靜若何,松生空谷。其艷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龍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應慚西子,實愧王嬙。奇矣哉,生于孰地,來自何方?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果何 人哉?如斯之美也 。”
有些人,舍不得用一生去忘記!
有些地方去一次遠遠不夠!
豆沙的山、豆沙的水、豆沙的景、豆沙的人,揮之不去、抹之不掉。
關于古鎮的恬淡散文精選篇2:古鎮手札
繾綣在這江南舊夢里,歸來的路途。
斑駁與繁華的光影輕舞流轉。
心早已遺落在舊夢塵埃里。
——沐
三天的假期,此去古鎮,滿懷安寧靜好。漫天的雨幕,漣漪著我們出發時的心情。蒼翠的梧桐葉上,泛著晶瑩剔透般的水珠。我們說,有多遠走多遠。敲動著古愁的鐘聲,便在這霏霏細雨里開始了我們的旅程。
目的地。古鎮,西塘與烏鎮。臺州到嘉興的路途有著山嵐的清秀,野花的繁錦,還有濕澤的高速公路與疏疏落落錯置的房屋。五個小時的車程,陰藍天空飄落的雨花在車窗上點滴滑落,那曲折的紋痕讓人恍惚有時空倒流之感。
沿途大家有說有笑,窗外細雨纏綿,風光旖旎。停靠加油站,下車休息時,空氣里有混雜著泥土芬芳的氣息。繼續前行,琳兒拆開一大包薯片,玲玲手夾薯片的姿勢有著濃郁的賢惠氣質。后來發現,我們帶的最多的似乎便是零食。琳兒與玲玲裝備齊全,我輕裝上陣,隨行包包里只帶必需用品。途中,導航儀指揮錯了路徑,在高速上逆向行駛,念及路途安全,一度想棄用導航。直到最后才發覺,是否設備太先進,我們智商太低,不會用,此乃后話。可不管如何,自駕游樂趣還是頗多。經過杭州時,學校里的記憶一下便涌入腦海,有錯覺,以為這是往杭州東站去的路程。
臨近嘉善,天已放晴。是否都市的喧囂也隨這雨絲消失了去。第一站,西塘。古稱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春秋戰國時代,曾是吳越兩國相爭的交界地,故也有吳根越角之稱。心間懷想這江南水鄉,戀戀地沉醉徘徊。只是,路口那一家西塘假日酒店的服務態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兜兜轉轉尋了多家旅店客棧,畢竟是五一假期,都有客滿的危機。最后住于一家半客棧半民宿的店里,房間干凈。等到全都安定下,已是晚上八點。屋外澹澹的月光寂亮無垠,千年的古鎮,千年的月光。
這夜,睡不安穩,時常轉醒,夢里輾轉著這黑色屋瓦下女子依稀明媚的笑顏。次日清晨,暖暖的陽光掠過我們微醺的眼眸。因為宿于居民區的客棧,省去了門票費用。梳洗完畢后,便走進一曲折蜿蜒的小弄堂,幾番回轉,驀然印入眼簾的是一片如夢如幻的小橋流水人家。綠波微漾,輕舟柔櫓,踏上石頭拱橋,抬眸遠望。初生旭日的暈染之下,這水,這路,這一根根圓木柱子撐搭起來的廊棚以及白墻烏瓦無不彰顯著濃厚精致的古鎮風貌。
橋下,小舟蕩蕩悠悠翩過,若驚鴻,波搖影動。雕欄上斑駁的痕跡細數著這座鎮的滄桑。我們踏下石橋,走在這長長的廊棚之下,繞廊而過,左邊一處幽深的弄堂,一扇禁閉著的門扉。這門扉后盡埋藏著多少紅塵舊夢。陽光透過廊棚上的間隙點滴灑落在石板路上,我的黑色緞面繡花鞋沾染了綿柔的粉塵與光陰的聲息。恍惚的思緒,凝固的江南夢。
中午,尋了一處臨水客棧吃飯,木樓梯咯咯的聲響。醬爆螺絲,白斬雞,白水魚等以及當地幾樣特色小吃。材料并無特別之處,只是吃來卻有一種言不清的味道。我想,這便是西塘的味道吧。席間,拉著二胡的阿公唱著梁祝的舊事,纏綿悱惻的悲歡離合。
下午幾番游逛,更是深深體會了這商家店面云集的繁華景象。覓了一處狹小昏暗的弄堂拍幾張照,斑駁的墻面別有一種頹垣的味道。你的驀然回首間,是否有我翩翩而至的身影。
逛至了盡頭,搭建在水上的精致恢煌的戲臺,隔著一池碧藍的水波。戲臺上唱演著蘇三記,咿呀一聲,便是一段繁華凄愴的舊夢。石門在前方,便這般踏出了這西塘。
駕著車子驅往我們的第二站,我夢里依稀的水鄉,有著1300歷史的烏鎮。從西塘到烏鎮,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與琳兒玲玲猜想著這兩座古鎮之間的區別。千年之前,是否也有那么一座旌旗飄搖的繁華客棧。車窗外風景爛漫,我在車內細細數著烏鎮的歷史。
春秋時期,烏鎮便是吳越邊境,吳兵在此駐兵防備越國。“烏戍”由此而來。西施窈窕身姿迎風而立,翠黛緊蹙,妝容疏淡絕塵,羅裙翩躚紛舞。踏過這烏鎮邊境,從此天涯各自量,舊愁蕭然,凄怨凝眉。若非國難當頭,苧蘿溪畔那個沉魚之貌的浣紗女子何苦入姑蘇宮闈,深幽似海。
唐朝時期,烏鎮隸屬蘇州府。唐《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千年的歷史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原生態江南水鄉,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
到達烏鎮,臨近傍晚,滿面雅致怡然的氣息。仍是先尋住處,客店老板介紹,夜游西柵景區才不虛此行。略略吃了晚餐,便開車進入景區,進去后才頓悟,我們本來可以住在景區內的客棧里。
此時,華燈初上,夜幕已降臨,漫天的星斗滲出點點迷漾的光芒,輕紗般籠罩著這座千年古鎮。景區服務中心有豪華的裝潢,入口處又是一番古色的仿居民木偶。走出,才知需要渡船才能到達對岸城鎮,于是排隊候船。搖搖晃晃劃到對岸,這一池湖水漣漪四起。夜里的鎮,若一顆晶瑩耀眼的珠子,閃著清透的光輝,只是,多少有些人工的痕跡。華燈下,座座黑瓦白墻的古屋泛著斑駁的光,真如清雅的水墨畫縱橫在這阡陌的紅塵里。琳兒拉著我們四處拍照,石欄拱橋,過街劵門,深宅院門,河埠廊坊,大概處處都留著我們的痕跡。
關于古鎮的恬淡散文精選篇3:悠悠古鎮
有人文學家如此界定文化與文明的區別,說“文化是活著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但在千年古鎮紹興,我想此話就未必適用了。不管你腳踩在這里的哪一座小石橋上,手撫在哪一塊破壁的城墻上,哪怕是隨便走入一條小巷,你都能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夾雜著歷史與文化的氣息,不用刻意,不用費力。那厚重的歷史的篇章似乎向你緩緩展開,那深入靈魂的歷史人物似乎如此鮮活地站在你的面前、、、、、、
那斑駁的城墻、那長滿青苔的石階、那經受了千年風塵洗禮的古老建筑、那破壁裂口處飽含煙雨的枯藤、那沿河敞開著的小軒窗、那遙望天際的翹腳屋檐、那充滿王者霸氣的越王宮殿、以及那小橋下偶爾駛過的烏篷船及那烏篷船上的依依呀呀,即便是那從窄窄小巷迎面走來的居民口中隨口哼出的純正的紹興蓮花落調、、、、、、都無不在訴說著這座千年古城的千年文化與文明。在這里,文化是活著的文明,文明也是活著的文化!
微倚斜欄,閉上雙眼,一個個歷史人物從歷史的煙塵中緩緩走來——癡情的陸游獨自徘徊在沈園,難抑多年的心頭之痛,寫下了”錯,錯,錯!莫,莫,莫!“ 同樣深情的唐婉續下悲歌一曲”難,難,難! 瞞,瞞,瞞! “一段悲情的愛戀由歷史來祭奠。自嘲”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的奇才徐文長,極盡了人間之才氣,卻又飽受了世間之心酸。 為人曠達不羈,自號”四明狂客“的賀知章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回鄉偶書》與《詠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磨一劍,最終成就了春秋霸業。還有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長媽媽,狂人、、、、、、太多,太多,他們似乎都在時光的輪回中復活了。他們,構成了紹興的歷史,而紹興的歷史,又成全了他們的永恒。
不管你置身于紹興的那個角落,哪怕是人工修建的公園,也能深嗅那歷史與人文的氣息。看似凌亂的雜草,參差的草木,看似未被雕琢的欄桿,都蘊含著設計者的匠心所在。只有一個了解了這個城市歷史文化的人,熱愛這片土地的人,才能有如此看似隨意卻無不精心的作品供人觀瞻回味。紹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歷史的原貌。這里的哪怕是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腔一調,都無不蘊含了歷史的氣息。即便是走入那幽深的窄窄的小巷,也會禁不住地想:在某個微雨的早上,能否遇上,撐著油紙傘,踏著細碎的步伐,從廊檐盡頭走來的那個丁香一樣結滿幽怨的姑娘、、、、、、
置身于紹興古鎮,會迷失,不,是融化——融化作那千年古韻中飄飛著的魂!
看過“關于古鎮的恬淡散文精選”的人還看:
1.關于古鎮的散文
2.關于古鎮情懷散文
3.古鎮唯美散文
4.關于古鎮情懷散文
5.關于描寫古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