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情誼的散文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以老鄉的情誼是用山水灌溉而成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老鄉情誼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老鄉情誼的散文篇1:老鄉·驛站
鄉音、鄉情,牽著,絆著,相約在低矮的工棚,相守在異鄉的某個角落。遠離家鄉,有了老鄉就是有了心靈的驛站,在談笑間釋放那離鄉的情緒和愁思。凝滯的目光在言談中,在叭嗒叭嗒的煙筒里、在辛辣的苦酒里閃著光!這里,粗糙、干裂的大手搓揉著煙卷兒,水煙筒把辛酸苦辣過濾,隨煙霧而騰起的是憧憬熱望!老鄉,是驛站。不論你身在何鄉,只要聽到熟悉的鄉音,你游蕩的心、浮躁的緒、冷談的情都會收斂、都會釋放、都會沉淀。蘊蓄著千般如烈酒甘醇的甜美和肅然。走在陌鄉,只要一個鄉音,心底就突生一股暖流,有了老鄉相伴,就是旅途寂寞苦楚,人生無奈苦短,只要有那種熟悉的聲音,夢里頭就會走過故鄉的橋頭,踏過田間阡陌,趟過流水的河。身處他鄉,只要經過那熟悉的混雜著汗泥和煙草味的身旁都會想一想:是不是老鄉?遠走了,都會駐足凝望,兩眼會閃現淚光,好像家近了,家鄉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有關家的回憶都在笑臉里淚花中。遠離家鄉,踏上歸途,有了老鄉,心就有了安全停靠的驛站。一路相伴,不再迷茫,有風有雨的路上我們一起走。有了相伴的老鄉,心就有了停靠的岸。風雨中那點苦痛算什么???心中有虹就能渡過。
老鄉,就是那驛站,停歇在他的身旁,迷離過的目光不會再閃躲,多了一份堅持,多了一份力量,灌注了更多的堅強。老鄉,你是陌鄉指引我們前行的拐杖!!!
老鄉,就是那驛站,依偎在他懷里,對家就多了堅強的守望。家中的妻兒、老母就成了支撐信念的更新的力量。奔涌出眼眶的淚光就多了善良和慈祥!!!
老鄉,就是那驛站,停駐在他身旁,理想和夢的沖撞就有了相助的力量。現實的路在腳下就變得通暢!
老鄉情誼的散文篇2:老鄉
“有沒有錢啊寄給你爹娘,想沒想過何時回故鄉?”這是歌曲《老鄉》里面的一句歌詞。
想起這首歌是因為昨天剛得知朋友的年薪,已經加到了十萬元人民幣,從心底,為她高興。然后回來不知不覺的唱起了這首歌。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晚上洗漱完后,我躺在床上拿起書,一邊翻一邊用輕快的語調唱著。
“不會唱就不要唱嘛,老跑調。”LX一邊笑一邊諷刺著我。
“跑調了嗎?”我在頭頂打了幾個大大的問號。
“那你覺得呢?這是一首寫給打工者的歌。表達的是其漂泊在外的相思,無奈以及艱辛之情。你用那么歡快的調唱,你覺得合適嗎?”
“是嗎?那我聽聽別人怎么唱吧。”說著就打開酷狗點播一下。
老鄉見鄉鄉兩眼淚汪汪,問一問老鄉你過得怎么樣?心情好不好啊做工忙不忙?其實我和你一樣夜夜夢故鄉;
老鄉見鄉鄉兩眼淚汪汪,問一問老鄉你又要去何方?吃過多少苦啊受過幾回傷?……
聽著,聽著,眼角真的有些淚潤了。然后又第N次陷進那個問題里。
如果說,年輕人,因為好奇四處流浪,倒可以理解。那么,五六十歲的長輩,依然還在外漂泊,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夜深了,他們會不會想家?吃過多少苦啊?受過幾回傷?真的是每次都如電話里回答得一樣“很好”嗎?
直到今天,我還是沒有想明白。只是,點了單曲循環,不斷聽著這首歌——他鄉的話你會不會講?他鄉的歌你愛不愛唱?吃過多少苦啊受過幾回傷?
字字句句,就那樣不容允許的占據了我的心房,滿滿的,全是痛。
老鄉情誼的散文篇3:老鄉
走在街上,耳畔傳來旭日陽剛淳樸自然的歌聲:“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口家鄉話,句句訴衷腸;老鄉見老鄉,心兒滾滾燙,一壺家鄉酒,滴滴暖胸膛。……”
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一桌子人,因為工作關系坐到一起。三杯兩盞之后,竟有半數以上的人都是本地老鄉。他們有的是同鄉,有的是同村,一聊起家鄉的人和事,如數家珍,此呼彼應,聊到興頭,推杯換盞,好不投機。因為身在異鄉,每每看到本地人相互之間自稱老鄉,說著家鄉話,聊著家鄉事,很是有些羨慕,也多少有些醋意。此時,一種孤獨感也就潛滋暗長了。
其實,在這里,我也有老鄉。大家離鄉背井,各各在他鄉異地或忙事業,或忙生計,平時很少接觸,形如陌路。遇到偶然的機會,僅憑鄉音,彼此就能辨識得出是同鄉。幾句簡單的話,就聊到了一起。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山,故鄉的水,一切關于故鄉的話題,便如一條小溪,從記憶中流出,于是,彼此在溪水的滋潤下,靈魂有了契合,感情得到融通,友情的種子就這樣種進了各自的心田。從此,不論在哪里,一見到老鄉就心里熱乎乎的;從此,彼此相互走動,相互關照,在陌生的城市里便多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在孤獨的境況中便多了一些關切的親人。
記得1998年在上海一所學校掛職,有一位比我小得多的年輕教師,就認我為老鄉。其實我們不過都是安徽人而已。經常晚飯后,我們一道出去散步。他說著阜陽老家的鄉風習俗,我說著桐城老家的人文典故,竟然我們互相對彼此的家鄉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那時,在上海人高傲的眼光里,在上海話排斥異己的環境中,多一位老鄉就多一份安慰,多一份溫暖,多一份欣悅。
曾經在德國漢諾威中國中心學習。天天陪伴我們的“沙總”,不僅來自中國,還是來自合肥的。還有那位年輕的姓孫的在讀博士,也是來自合肥一家高校的。在異國他鄉,能夠有來自中國的老鄉給你上課,陪你生活,跟你交流,既沒有膚色上的隔閡,也沒有語言上的障礙,那是何等的親切啊!記得我們在巴黎一家中國餐館吃午飯,看著央視四頻道的中國新聞,聽著服務員濃厚的鄉音,吃著香味可口的中餐,簡直就像回家了一樣。走在街上,要是看到一群中國人,心里就充滿激動和自豪,老鄉情結油然而生。那時候,我在心里總是不自覺地默誦:“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老鄉,因地而異。但無異的是,大家都有一種共同的語言。
老鄉,因時而異。但無異的是,大家都有一種共同的情結。
可以說,在當今,老鄉就如群,微觀地看,是一個小小的群體,就像一棵棵樹木,自身就是一道道風景。但若是宏觀地看,老鄉又是一個龐大的整體,就如一片森林,那可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老鄉,是黑夜的明星,給夜行人以光明的慰藉;是海邊的岸線,給航行者以回歸的希望;是寒冬的臘梅,給凍僵的心以復活的期許;是不折的羽翼,給疲倦的鷹以翱翔的承諾。
“老鄉幫老鄉,哪怕山高路又遠,走南闖北膽氣壯!”是啊,不管我們走到哪里,只要有老鄉,我們就永遠不會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