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元宵佳節的散文
關于元宵佳節的散文篇1:元宵節的味道
翻開漢文化節典,尋找元宵節的味道,一曲遠古的傳唱,扯出字麗墨香,偷遛古院書齋,彌漫千古歷時,煙薰我空下,隨影古風長衫,披發持笛,酌酒獨醉,低吟輕唱:“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這曲調雖有些空落、惆悵,然更有那人卻在火闌珊處的驚喜,全然沒有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詩里的那種憂傷之感。
我不知道,古人為何要落愁牽絆在元宵節,抖落那一抹情憂?難道情為何物即是凡間落塵。不惑的心緒在打結,心逐隨節典指引,讓思靈去看今朝一些古地的元宵節,以此來疏散自己的被染情懷。
輕步元宵鬧街,穿梭各地燈會,花燈寄寓,元宵燈詩、燈聯、燈謎、歌謠、傳說氤氳上揚,看北京燈市、湖北勝芳燈會、安徽大邵村蛇燈、山西掛花燈、河南陜縣社火表演、寧波石浦魚燈、山東淄川放河燈、陜西秧歌、江蘇武進“照田財”、杭州民間齋素誦經、江西新建竹燈掃墓、湖北云夢“照絕地蠶”、武昌“龍換酒”、湖南常德椒湯、 四川元宵“四偷”(偷湯圓偷青偷檐燈偷紅)、開縣元宵對罵、福建邵武廟宇繞境迎香、南部兒童相互擲石、廣東佛山過通濟橋、佛岡民間互擲豆腐、貴州松桃苗族“滾龍”、云南云龍迎三崇神和立棚祭祀等等,好一派祭典去邪人歡祈福鬧元宵景象。
張燈結彩、獅舞龍騰、彩扇翩躚熱氣沸騰,元宵姑娘、皮影相思、破鏡重圓、燃燈七盞、雙喜臨門古味意長,而猜燈謎、玩雜技魔術、耍龍燈、踩高蹺、跳秧歌、舞獅子、劃旱船、吃元宵、祭門、祭戶、逐鼠、送孩兒燈、迎紫姑、走百病等,直觀感受古訓、家訓、鄉規、民約,薰陶接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真是年味最濃是元宵。
借元宵賞景,放浪漫情調,情切切愛濃濃,原真就是情人節,這極實是不用我輩論說古人的多情。元宵味,味在情,一縷溫馨鬧香:團聚在湯圓月圓,甜蜜在熱鬧排場,燃情在今宵明夜,豪放在燈籠陌路……。
關于元宵佳節的散文篇2:元宵佳節月朦朧
兒子返校后,我成了十足的光桿司令。一個人在家,一切事情任由自己把控。無牽無掛了,就不再操心早起做什么飯、中午飯怎么吃。
兒子在家的日子,一日三餐還算正常。兒子走了,就懶筋抽起來了。早上醒來,往往是翻個身子,看看手機,再抱被子打個盹兒。等再醒了,不是九點半,就是十點鐘。
起床后,三木囊兩木囊,就十一點了。沏杯茶,看看電視,動不動就過點了。餓了,也懶得做飯去。饑腸咕咕了,腸鳴音大了,才不得不抬起沉重的屁股,去廚房給自己造飯吃。
今天元宵節,天氣尚好。融和溫煦,三分暖意。入廚房,不知該如何是好。饃菜,菜饃,饃饃菜菜,菜菜饃饃,年前吃到月中,頓頓這樣,真的是吃厭嫌了。于是,打開冰箱,翻來翻去,居然翻出了一袋科迪湯圓。既然流行吃元宵,自己何不也煮一袋吃吃。
鍋里添水,燒開,將一袋元宵下鍋。煮會兒,看元宵皮兒尚硬,遂調成小火,慢煮。過幾分鐘,皮兒黏一塊,硬一塊,夾一個嘗嘗,生硬,不熟。下意識里,認為還得好好煮一陣子。
我打開電視,漫無目的瀏覽節目了。一邊抽煙,一邊喝茶,一邊看節目。注意力集中到電視上了,一個人,看得投入,精彩節目,竟惹得獨自一個人傻笑起來。想起鍋里煮著元宵時,便匆忙起身,至灶臺,揭開鍋蓋,熱汽升騰。吹一口氣,鍋里已沒了白色的元宵。整個鍋里,成了黏黏稠稠的稀粥了。
元宵的腸子肚子,五臟六腑,全開膛破肚了。黑芝麻餡兒,漫浸在湯粥里,使湯汁變成了銀粉色。我一位元宵熟了,沉底了,用勺子在湯里撈來撈去,沒撈到一個尸骸完整的。煎煮后,破肚的殘骸之軀,酷似挖空五臟六腑的白條雞,僅剩一個并不完整的殼兒。元宵像煮爛的鵪鶉蛋,少了蛋黃一樣。外皮,破破碎碎全都沉在鍋底上。我面對此狀,哭不是,笑不是,生氣也不是。自己咥的母活,只有自己承受了。
我取了一個大碗,把一鍋粥倒入其中。寡湯寡水,稀不稀,稠不稠,靠一碗稀粥,喂鴿子可以,喂我這樣的餓狼,的確不行。沒辦法,取了個涼饃,掰成小塊,泡在粥湯里,再舀兩勺白糖,攪一攪,稀里嘩啦,就聊作一餐午飯吃了。
飯沒吃好,心里總有難以釋懷的糾結。怨天怨地,又起什么作用呢。要怨,只能怨笨㞞的自個了。心理不暢快了,就憋屈得難以承受。一個人在客廳里,像織布的梭子,南來北往,不是經天緯地了多少來回。
爬在窗臺,遠觀驪山,覺得外邊春光明媚。于是獨自下樓,徑直長恨歌廣場。想不到的是,廣場東西走向的城墻北側通道,搭了很多棚子,不少地方小吃,云集于此,行人如潮涌,叫賣似鳴鑼。
一家新疆老維子,占據了東段東、西兩個攤位。烤肉的維族青年,和著樂曲,一邊烤肉,一邊起舞。舞蹈動作夸張,舞姿優美,其翩翩風度,吸引了眾多游客圍觀。自然,買吃的游客不少,生意顯得異常火爆。我喜歡看熱鬧,更喜歡聞煙熏火烤串肉的味道。看了一會兒,照了些照片。誘人的氣味,終究沒能抵擋住蠱惑。掏十圓,按理五串。誰知,那位年長的維族領班,多優惠了一串。讓我沾了個不大不小的光。
夜暮降臨了。游客該走的走,該去的去。至七點,游客幾乎沒有人了。沒人圍觀了,烤肉的青年也就蔫了、癟了、泄氣了。烤肉是個辛苦的活兒。維族青年能寓歌于舞,寓舞于勞之中,不能不說這是愉快且愜意的事情。
關于元宵佳節的散文篇3:元宵賞月
舊歷公歷計時重合一次是十九年。如我們的生日重合一次就是十九年。也就是說,舊歷那天的日期及公歷那天的日期與出生時的日期完全相同,這要十九年才能趕在一起。按說這一天才是真正的生日。今年的元宵節跟情人節重合,也是十九年一次。其實重合不重合的無所謂,元宵節是咱的傳統節日,必須過;情人節跟咱沒關系,過不過的也無所謂,只是咱不過,人家有人過。
大街上依然是冬日的景色,雖說已經到了立春的時節,可這早春的風還是有些涼。逛街的人們熙熙攘攘。此起彼伏的煙花明明滅滅,欣然趕到街上拍了兩張照片,沒一張滿意。拿著像機走到 外環,去尋找城外十五的月光,月光需要尋找,有點兒異樣的滋味。
元宵節人們都要看看月亮,因為這是個與月亮相關的節日。十五的月亮最圓最亮。正月十五,觀燈賞月,燈光映襯著月光,四射的煙花,美輪美奐。在融融月色之下賞燈,猜上幾個燈謎,吟出幾段詩句,文化氣息浪漫濃重。尤其今年的元宵節趕上了情人節,情侶們花燈月下,效仿古人談情論愛,吟誦出那"燈市花如晝,月上柳梢頭"的詩句,傳遞佳人的愛戀,傾訴才俊的情長,這絕妙且難得的時刻,十九年才遇一次。團圓的節日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意寓著成雙成對的情侶在月老的撮合與見證之下圓滿事成。望著圓月,傾訴衷腸。吹拂著一屢清風,表露出一腔真情。飲幾杯小酒對影成詩,贊嘆這月圓人好。此時定然是這情也醉人,景也醉人,酒也醉人,人也醉人。真可謂是“清風佐酒催人醉,朗月成詩對影歌”。
只是太可惜,這節日的夜晚,月亮卻同困倦的人們一樣,早早的就要昏昏欲睡了。如今已是很少有原來那繁星點點的夜空,園月明晰而透徹。如此便掃了這癡男信女們的興致。若在平常,人們顧不上在意這月亮的事情,到了節日自然便關注起來了。見到月亮現在的狀態,這節日也只能當做周末那樣平常的過了。
空氣中漂浮的“細小顆粒物”這東西看來是真的很厲害,厲害得超乎想象:把個千古的月華都埋了進去。月亮懶洋洋的懸在空中,昏昏沉沉,想看到文人詞句里溫馨浪漫“呼做白玉盤”的圓月已是人們奢侈的愿望了,感覺空中的月亮就好像課堂上沒睡夠的高三學生,沒精打采。
除了那一對對情侶感到遺憾外,感慨更多的就是那些文人們了,趕上這樣的節日,若是有玉盤般剔透的月亮供其觀賞,文人們定會有精美的詩句與文章書寫出來,去再版那嫦娥奔月的浪漫傳說。可現如今,看著這樣朦朧模糊的月光,詩人卻也沒了興致再去抒發那浪漫情懷。
“少兒不識月,呼做白玉盤”,如今已看不到碧玉圓潤的明月也有些年頭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這問與不問或者是那答與不答也就只好由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