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元宵節的散文 描繪唯美元宵節的散文
描寫元宵節的散文篇1:元宵節的記憶
兒時的元宵節,過得有滋有味,那時候,雖說沒有現在城市里多彩的煙花,卻有著鄉村里的明月當空,沒有城市里的觀燈、猜燈謎,卻有著鄉村里的跑高蹺、舞獅子,缺少城市里的文明味兒,卻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揮灑著不盡的童稚野趣。那時候,白天的元宵節就很熱鬧,男人們順著大街上溜達,孩子們跑到大街上玩耍,大閨女、小媳婦湊到大街上顯擺著新衣服,老太太們邁著“三寸金蓮”到大街上看光景。
一會兒,舞獅子的來了,只見兩個獅子張開歡歡喜喜的大口,搖頭擺尾地迎面而來,時而一左一右,時而一前一后,把個獅子舞得十分活躍,游走在元宵節的大街上,街東頭喝彩,街西頭叫好,平添了元宵節的濃厚氛圍。才送走了“獅子”,又從大老遠就看到高蹺隊來了,男男女女,花枝招展,正緩緩地走來,走近一看,他們腳下都踩著長長的木棒,足有一米高,有的還要長一些,我當時看了既驚怕,又懷疑,驚怕這么高會摔傷的,懷疑他們是怎樣“站”起來的,怎樣保持平衡的。再一細看,還有兩個男女高蹺手,比我只大幾歲,卻在高蹺上面無懼色,神態自若,如履平地。這一群人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純是為了逗笑,有扮演孫悟空“大鬧天宮”的,還能翻兩個筋斗呢,假如今年來表演這場“猴”戲,就更有意義了。還有“穆桂英掛帥”,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在偏僻的鄉村里,竟有扮演穆桂英的高手,記得這可是在高蹺上表演啊!且表演得淋漓盡致,精彩不斷,我當時直為她捏著一把汗??赐炅?ldquo;孫悟空”、“穆桂英”的“武戲”,別急,后面還有“文戲”呢,只見文質彬彬的“諸葛亮”迎面走來,羽扇倫巾,英姿勃發,高蹺上的“諸葛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難忘。這些演員們還跟大街兩旁看熱鬧的互動,嬉笑打鬧,真是滑稽有趣。有的就說:“那不是XXX的閨女?”“是啊,那個是XXX的兒子。”元宵節里的高蹺表演真是熱鬧,百姓們拍手叫絕。說著、說著,又來了秧歌隊,鄉村里上了點年歲的婦女都愛扭秧歌,元宵節里扭秧歌,那是必須的,隨著秧歌的扭來扭去,元宵節的氣氛更濃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就更多了。
兒時元宵節的夜晚又是一番光景。那時候,農村里普遍很窮,買不起貴的煙花,其實,就見不著太貴的煙花。那時候,普遍都買一種叫“滴答金”的煙花,可以一根根的放,也可以一把把的放,放起來一滴答、一滴答地發著金星、金光,兒時元宵節,常一根根地粘到灶臺上放,聽著“噗拉、噗拉”地一聲聲響,看著滿屋金光閃閃,煞是好看。有時還拿著滴答金跑到街門外,和小朋友一起湊熱鬧似的放,有的拿在手中一根根的單放,有的拿著一把在夜空中搖著放,燈火在各個角落不停地閃爍,有的把滴答金從胡同頭粘到胡同口,直接連到南大街,從高處看,這條遠近聞名的大胡同如一條長龍,閃著金光,成了那時夜晚的一道小風景。有時還點著滴答金串門放,串了這家串那家,街坊鄰居幾乎都串遍了,到了哪家,哪家的夜空就飛出了歡聲笑語,也留下了濃濃的煙花味,其實,也就是元宵節的味道。
描寫元宵節的散文篇2:童年的元宵節
看著窗外張燈結彩和那紅紅的燈籠,一下就想起我家鄉的元宵節,多少年沒在家鄉過正月十五了,而今想起來,勾起了我對童年無限的情思,想起它,我竟是滿眼淚花……
過了大年初五,我們這些小孩子,就開始打燈籠了,燈籠都是舅舅和姨媽送給外甥的,如果舅舅家遠了,就由自己的父母買給孩子。燈籠各式各樣,中間插一根小紅蠟燭,為了保持平衡,蠟燭下面吊一小塊蘿卜。而今我還能想起很多種類的燈籠,有火葫蘆,紅綢子燈,蓮花燈,還有十二生肖圖像的燈,大亮子燈,我見過最好的燈就是有個伙伴他舅舅家在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家鄉商洛,送給他們的燈是一匹火靈活現的小馬,下面還帶著輪子,可以牽著到處走。每當夜幕降臨時,我們住在一起的弟弟妹妹們就來找我了,不知為什么他們都喜歡跟著我,或者寫作業或者做游戲,或者去河邊洗衣服,或者去山里摘野果,有的年齡相差一兩歲,有的相差十歲,我們一起打著燈籠,再拿上一小把小蠟燭,在村前村后玩,多少歡樂多少夢想,我們一邊打著燈籠,一邊唱著童謠/“誰家燈籠紅考試得大零,誰家燈籠黑考試得一百”那時哪知道家鄉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到了十五這一天更熱鬧,很多人家大門上都掛著紅紅的大燈籠,豬圈,雞窩,下水道,院子的角落,大門外面都點著細小的紅蠟燭,這一天就連故去的祖先也要點燈籠,后代做好一個紅燈籠,點在祖宗的墳墓前,這一天到處一片光亮,孩子們所有的蠟燭都要打完,過了十五就不能打了,要等到來年了,過了元宵節,愛美的小女孩就把綢子燈上的紅綢布拿下來扎頭發,美滋滋的去上學。打燈籠由出生后的第一個元宵節開始,一直到十三歲,十三歲就能收到一對大燈籠,以后就可以年年掛在大門上。古老的習俗一代代傳止今天,父親說因為我們這里很早很早的時候住過回民胡子,所以很多村子都叫什么寨,就像我們村楊斜村十四組,同十三隊一起也叫胡家寨,因為住過回民胡子(應該就是土匪吧)就要打燈籠照亮。但今天我們藍田沒有一個回民村,關于回民胡子已經是歷史故事了。而今電動燈代替了童年的燈籠,插上蠟燭的燈籠已經很少見了,不知是懷舊還是戀鄉,我總能想起童年時年年陪著我們的手工燈籠。
描寫元宵節的散文篇3:元宵節
元宵節的晚上,我們全家去看煙花。
大街上人多極了,把馬路堵得水泄不通。路邊的樹棵棵都穿上了“花衣裳”,五顏六色,好看極了。我抬頭一看,一個流星似的煙花“噼噼啪啪”地劃過天空,把我嚇了一跳。突然,一團團腥紅色的東西升了上去,我還以為是煙花冒的煙,仔細一瞧,才發現那也是一種煙花。七點多時,煙花放得最多最熱鬧了。有的煙花很調皮,閃了幾下就不見了;有的煙花很有激情,爆發一下還不夠,偏要多來幾個;有的煙花很聰明,爆開后把自己的顏色變來變去,一會兒藍,一會兒綠,一會兒黃,一會兒粉。忽然,一個火球升了起來,“嘭”地爆炸開來,五彩繽紛的,像一個個彩色的星星布滿天空。
密集的煙花燃放過后,天上出現了許多小亮點。媽媽考我:“這些亮點是什么呀?”我不假思索得答道:“當然是星星啰!”媽媽說:“再想想。”我仔細一看:“是孔明燈!”孔明燈忽隱忽現,飄呀飄呀,慢慢地不見了。我想:它們要是到了外太空,說不定還會碰見外星人呢!
今天我雖然沒有看見花燈,但我已經很滿足了。
看過“描寫元宵節的散文”的人還看:
1.描寫元宵節的抒情散文精選五篇
2.元宵節經典散文3篇
3.關于描寫元宵節的抒情散文
4.有關元宵節的散文詩精選
5.描寫元宵節的散文詩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