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理散文
生活哲理散文篇1:有用與無用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意思是說,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用處。
那么,究竟什么是“有用”和“無用”呢?這個故事會告訴你。
我校曾有一名男生,學的是音美專業,然而卻最愛打乒乓球,只要有時間,總能在乒乓球場看到他,為此,專業課考試,有的科目還參加了補考。于是老師就批評他不務正業,說打乒乓球有何用,能幫你及格嗎?可就是這樣的一名學生剛過而立之年,就當了某中學的副校長。然而和他同齡的那些成績優異的同窗,由于只重視當時的“有用”,而忽略了當時在以后可能產生更大作用的“無用”,至今也僅僅是一名普通教師而已。由此看來,當時學好專業課就是老師公認的“有用”,而癡迷于乒乓球的業余愛好則是“無用”。殊不知,隨著時間推移,當時的“有用”遠不如后來居上的“無用”對日后產生的用途大!
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大意是說,有人自認為在做有用的事,卻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無用”之功卻流芳百世,引為大用。
又看到一則故事,說的是錢穆曾路過一座道觀,看見一個老道士正砍去一棵槐樹,重新栽一株茶花。問及緣由,老道士答道:“種上插花,我明年就能看到它開花;而這棵槐樹,怕是我到死也享受不到它的陰涼了。”
錢穆搖頭笑問:“你的前輩們種下槐樹是為了當時享受清涼么?”
沒幾年,人死花枯,道觀衰落。
由此可見,所謂“有用”,不過是目光短淺之人看見蠅頭小利而迸發出的欣喜之詞;而種下一棵槐樹看似“無用”,卻為后世撐起了一方清涼。
因此,凡事不能趨利前行,只看重當下的“有用”,而無視當下的“無用”。殊不知,凡事積累到一定程度,無用也可能變成大用。
據各大網媒報道:現就讀于信宜市鎮隆中學高一級年僅16歲的天才少年凌云登作的一組圓珠筆人物畫如《歲月滄桑》《老人的笑容》《滄桑的手》《盼望》《母愛》《祈福》等,惟妙惟肖,逼真傳神,儼然真人一般,被各大網絡瘋轉,驚呆了網友們。殊不知,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用鉛筆畫畫,當別的同學和伙伴在課余時間或在家里玩耍時,他卻坐在教室、宿舍、家里琢磨創作畫畫,他專注時一天基本不出門,一連十幾個小時都在畫畫,直到初中畢業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指導,完全靠自己琢磨。直到進入鎮隆中學讀高一時,班主任才發現他畫畫的天賦,并向學校美術科組長推薦。由此,凌云登才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
很多人認為圓珠筆畫只不過是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畫種,屬“小兒科”,難登大雅之堂,其實這都是人們在對圓珠筆畫藝術認識上存在的誤區。由于不受重視,長久以來,國內圓珠筆畫藝術創作發展十分緩慢。據其指導老師表示:“在國內用圓珠筆畫人物的人很少,像凌云登這樣畫得如此逼真的就更少了!”凌云登透露自己創作一幅圓珠筆畫一般需畫50、60個小時,分半個月來完成,用時最長的一幅《母愛》畫花了125個小時,一個月才完成。為圓夢想,多年來,他一直在將別人眼里的“無用”如何變為“有用”而不懈努力著!
試想,在別人眼里一直被視為“無用”的圓珠筆畫,在凌云登手里,反而因其突出的才華成就了他,才使他名噪一時,是他將“無用”變得“有用”。他的夢想是能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的殿堂深造。照此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他必能夢想成真,成為畫壇獨樹一幟的人物。
一言以蔽之,對于一個一心只想做“有用”之事的人來說,應該嘗試著做些看似“無用”的事情。看一本好玩兒的書,哪怕這本書不是一本能夠提高專業能力的書,同時也不是一本馬上就對你的生活“有用”的書。做這些“無用”之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好好放松心情,好好享受生活。如果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無用”也會變得“有用”。若能像凌云登那樣初衷不改,矢志不移,堅持不懈,日積月累,說不定“無用”還真能變成“大用”呢!
2016年6月23日
生活哲理散文篇2:一個孤獨者的沉思錄
我可能記不清楚孤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但我一定清楚選擇孤獨的價值于生命的功效與意義。老實說,一開始選擇孤獨還真不知道它是什么滋味,是苦還是酸,是甜還是辣,倒是環境、性格、愛好或許是天注定讓我不由自主地與孤獨相擁廝守。不經意間,二十年過去了,曾經年輕陽光的我如今卻變成了一個孩子眼里的老者。當然,老者不能說明什么問題,而且能成為老者應該算是幸福的,但歲月催人老那是供認不諱的事實。
好在我有年輕的心態,強健的體魄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還有執著追求的品質,這些足以讓生命再孤獨二十年。是的,不可否認,人有幾個二十年,就算有但生命的狀態和意志以及精神還會是從前的翻版?所以,只爭朝夕成為我日后的主題。我不敢說,今后還能像從前一樣在孤獨的海洋里徜徉,但我敢說,只要生命還有精神和理性存在,我想孤獨一定會伴隨我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山一水。
面對孤獨,我還是那句話,是心里的需要和生命向往高尚才讓我心甘情愿地接受。是的,在孤獨和庸俗之間做出選擇,我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猶豫,雖然我對孤獨還沒有太多的理解和體驗以及心理上的準備,但從字面上去解讀我還是明白兩者之間存在的區別和差異。就這樣,我就駕起孤獨的車上路了,毫無疑問,車時常沒油、拋錨現象時有發生,何況還有路面、風雨等始料不及的因素作祟,有些時候還真是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好在我有的是耐心、耐力,硬是憑著頑強的意志闖過了橫在路面的各種關卡。是的,僅憑著這一點,就值得我去歡呼,畢竟在沒有師傅教的前提下,獨自翻山越嶺將車開回了家。
有了一個人開車回家的經驗之后,在之后的歲月里我就輕車熟路,該停的地方停,該拐彎的地方不會長驅直入。累了,坐在路邊休息片刻,喝口水,如果有可心的音樂就隨意地放一曲,讓心徹底地放松之后在前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行車的過程中,從來沒有開倒車的現象出現過,哪怕遇上最難走的路,我也是學著東坡在《定風波》里所寫的精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的,不可否認,獨的前行,是有很多看不見的危險在前面等著,但生命靠著勇氣和頑強的精神本質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險阻。這樣的例子在人類歷史上還少嗎?盧梭、海明威、茨維塔耶娃、巴爾扎克、魯迅、薇依、康德等,那個不是生活里的孤獨者,尤其是那個被囚在籠子里的亡國皇帝李煜,更是孤獨的徹徹底底,最后只能以文字來解憂并且釋放自己。他心里的愁和恨還有孤獨如一江春水向東流!或許正是因為孤獨的緣故,他們才卓爾不群、才鶴立雞群,才成了揀盡寒枝不肯棲的鳳凰和生命之花!
說句實在的話,我也想成為生命之花才選擇了孤獨者的行列,這不是野心,而是生命對自己的要求。只有對自己有要求生命才崇尚孤獨。孤獨是自由的通行證,是獲得深刻思想的前提或者說是唯一通道,它更是生命追求品質生活的開始。離開了孤獨這一形式,生命所獲取的一切包括快樂在內都是庸俗浮淺的。透過歷史的事實讓我看的很清楚,尼采和維克多雨果之所以筆下生風,犀利如劍,把虛偽和黑暗的面具撕得七零八落,還不是仰仗了孤獨并且與孤獨相謀。換句話說,孤獨不是生來就有的,就像人的思想一樣,它要靠生命的選擇和歷練才得以實現。當然也不可否認,生命的愛好與性趣決定了生命的走向。認識自我這一點尤為重要,只有當生命充分認識了自我之后,才明白自己的需要或者短缺。在此基礎上,孤獨才會自愿接受并且在接受的事實里漸行漸遠!
是的,孤獨者是生命的另類,是挖掘精神食糧的圣徒,并且以此為樂,以此為滿足,以此為己任。人類歷史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孤獨者前行的腳步,他們犧牲的是個人的快樂來換取文明的進程。所以孤獨者是人類的階梯,有了這個階梯,生命才可以將知識的火把高高舉起,從而引導黑暗中生活的人們脫離低級趣味,做一個純粹并且有信念、有追求、有擔當的人。至少是一個明事理、分善惡、辯是非的有自己獨特審美價值觀念的人。
其實,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不能孤獨,而不能孤獨對于生命而言是一種精神上的損失,說句過分一點的話,人倘若不咀嚼孤獨的滋味,他是永遠得不到生命相聚的快樂。尼采的十年孤獨生活,讓他遍嘗了孤獨的況味,于是在生命以后路上邂逅了莎樂美而顯現喜形于色、春暖花開。所以,尼采的孤獨是真正的孤獨、快樂亦是真正的快樂,盡管他只是一個第三者、醋意不能抹去,但于他就是一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滿足。當然,既然選擇了與孤獨為伍,就不要后悔、更不應該半途而廢,而是將它看作生命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即便遇不上可人的風景與美人也一如既往。我是相信信念的人,有信念的人一定有鮮花為他鋪路,在路的盡頭上帝必為他預備美麗的天使!即便生前什么也沒有,聲譽也好、包括喜愛的玫瑰在內,在墳墓里也可以安然入眠,因為孤獨給與他的歡樂遠比失去的要多的多!文森特梵高不就是最好的證明!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孤獨于我才是濃濃的鄉愁,每每與它執手相看,有時還真是讓己熱淚盈眶、感慨莫名。在我看來,它就是一杯苦咖啡或者是釅茶,苦在嘴里,潤在心上。通常遭遇這樣的時刻,我生命的第一反應就是閱讀和寫作,這不是在逃避,而是一種姿態是迎合的姿態,因為我知道,只有在這種遇境里生命和靈魂是真實的,而真實就是與孤獨的滋味相一致、相吻合。更何況我所喜悅的表達從來不和偽滿偽善相合。在寫作的過程里,孤獨是底色、閱讀是元素、思考是骨節,它所支撐起的每一篇的文字都是沉甸的稻谷,給人以飽足和豐滿的形象。無論遇到是人非人,都可佇立在陽光里而春風滿面,沾花微笑!
我不得不承認,生命有時的孤獨會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寫作和閱讀趨于厭倦的狀態下,為賦新詞強說愁是得不償失的舉動,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去放棄,而是如盧梭那樣放逐在自然里,數星看云,或者選擇一個無人問津的地方,席地而坐,聽風品雨,這樣放松了心情也安靜的靈魂,當一輪新月升起掛在天邊,我在且歌且行里安然回家,迎合我的是一盞充滿溫馨的燈盞還有掛在窗臺里風中叮當作響的紫風鈴。
放一支月光奏鳴曲,坐在夜色闌珊里,看著自己留下的生命痕跡在微風里搖曳,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而后在記憶里尋找往日的過去,無論是不堪的還是略帶甜美的,點點滴滴都將成為我筆下的資源。普魯斯特是我學習寫作的榜樣,雖然對他的所寫有些東西有所不屑,然而,對他所提供的經驗由不得自己的好惡。坦率地說,在閱讀與寫作上,我個人以為盧梭是我的良師益友,再說他的情懷屬于自然和浪漫派的傾向也適合我的脾性,所以接受他要比接受其他人更爽快、亦更直接。是的,在我生命閱讀的記憶里,孤獨者盧梭是第一個進入我視野的西方作家,那本聞名遐邇的《懺悔錄》讓我認識了他,并且為他的坦蕩而驚訝,同時為他的才能和表述而傾倒。可以這樣說,他是我第一個被迷倒的西方作家,他所呈現出來的每一部作品都觸及人類靈魂,所以他無疑是深刻的,這不得不說,與他長期孤獨有關。如果沒有孤獨,自然就沒有盧梭,沒有孤獨,就自然不會有社會契約論,不會有愛彌兒、不會有兩情人,更不會有晚年寫就的孤獨者遐思錄。面對盧梭,僅僅說喜歡是遠遠不夠的,在我心里,盧梭就是上帝,他所寫的每一部書籍都如同圣經一樣,成為我孤獨時解救自我、釋放自我的生命寶典。
面對孤獨,我還是那句話,既然命運選擇了它,就應該義無反顧,就應該風雨兼程,無論生活里遭遇了什么困苦與困厄,都必須堅守和捍衛,不忘初心,即是生命力量的體現又是對自己心里所持有那份真理的敬畏。在很長的時間里,孤獨讓我想的很多,包括日常的生活起居以及對社會的觀察與評判。是的,久而久之,孤獨于我就是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感或許更確切地說是沖動和情懷。而這份情懷讓我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感覺同時也找到了需要釋放的出口。陸續寫下的文字就是生命的窗口,當落地開花的瞬間,孤獨也隨著字里行間飛向遠方,它究竟去了哪里,我不知道,但有一點我是知道的,總有一天會落葉歸根,并且成為參天大樹!這決不是幻象,更非奢侈,因為世間的真理已經總結:凡播種的都有收獲、凡辛勤勞作的必有成果。這一點我相信自己就如相信上帝給我們的許諾一樣。上帝說,凡耕耘的人我必成全他的福分!
最后我想說的是孤獨了這么些年早已習以為常,不憂不懼是我生命的常態。前一個二十年不知不覺從指縫間流逝,留下了三四百萬字的痕跡,后一個二十年同樣會從指縫間流逝,但愿也能留下同樣多的生命記錄,甚至更多,這是我所盼望的,當生命站在夕陽里,我所念的第一句不是近黃昏,而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生活哲理散文篇3:如花美眷,氣質如蘭
秋水微瀾,云卷云舒,風,在秋日里瀟灑而飄逸。靜美的秋,像女子干凈的微笑,秋風起,卷起層層漣漪。----題記
一個人,站在秋光里,賞雁影翩飛,看秋煙柔美,落日煙霞,多么的愜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多美的季節,多美的伊人,多美的畫面,婉約的姿態,一個眼神里的凝望,都羨煞了秋光,醉了水中的漣漪,醉了秋葉里的靜美。女子如是,多好呀!女子之美,不光外在,一定還要有內在。
女子的美麗,有兩種,一種是來自靈魂的內在之美,一種來自外在之美。內在之美,是指的一個女子氣質之美,德馨之美。外在美,指的一個女子的容貌之美,這種美處于視覺和眼觀。外在的美麗,需要的是護膚品上的保養,需要金錢來滋補你的膚色,當然了,女子若可以保持豁達的心境,讓自己保持最美,最愉悅的精神狀態,也是減少衰老的最好良藥。我比較喜歡一個人的內在之美,它不會讓你視覺疲勞,它更加不會伴隨時間成為衰色。美麗的皮膚,終究熬不過時間這把無情刀,也唯有內在之美,才會讓你永葆青春。
太史公在《報任安書》中曰:“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再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女子,悅己者,為美,那么不僅讓別人悅己,更要讓自己悅己,才最為快樂的事情。女子活著,不光要別人喜歡,首先要自己喜歡自己,豪放,溫柔,靜婉,可愛,總之要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女子,是世間最美的尤物。一個好的女子,內外一定是兼修的。
很久前,看過一篇文字,具體記得不大清楚了,只是腦海中依稀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一個女子,無論外在多么美麗,妖嬈,但是若一出口滿口臟話,行為粗魯,亦或者說話彬彬有禮,行為溫和,可就是蓬頭垢面,一身臟兮兮,不管前者,還是后者,斷然都不會引起朋友們的好感的。當時閱讀這幾句,心中頗有感觸。由此可見,不管任何的一個女子,外在,內在兼修,是非常重要的。
女子,是多美的,也是多彩的,春天如蝶,燦夏如花,深秋如云,寒冬如梅。有春天的溫柔,有夏天的奔放,有秋天的靜美,也要有冬季的傲骨。如蝶的女子,生命一生如春,活在陽光燦爛里,簡單而純美,卻不庸俗,干凈透明,溫婉如玉,全身散發著蘭花的馥郁;生如夏花的女子,心事如花雋美,熱情洋溢,對生命時刻蓬勃如朝陽,致使開到荼蘼,也是最美的一朵。
有一種女子,靜婉中帶著穩重,一生堅守一顆寧靜淡泊的靈魂,卻也如火如荼,她們是秋光里的女子,清風明月,是她們的溫柔,即使凋落入泥土,也要捍衛最后的沉香,是她們的固執,她們不為飄落而苦澀,從優雅的開,到優雅的落去,無不顯著一份靜然的優雅姿態。很多人,都覺得這冬天,寒風刺骨,是沉寂的,是無聲的,可是就有一小撮這樣的女子,她們對人生的風雨,腳步依然堅定,任由颶風襲來,任由冰涼的刺骨,寒霜雪雨,都阻擋不了她們前進的腳步,快樂的把自己活成一朵傲骨的梅花,開到春暖花開。
女子的真正之美,是有外表,內在,睿智所組成,缺少任何一點,都不是臻美。當然,我所說的外貌,非傾國傾城,而是做一個外表整潔,純粹的干凈,著衣得體,大方的女子,不需要你花容月貌,但是要注意,濃妝淡抹總相宜,為最好。姣好的容貌,是優勢,那么睿智和內在的氣質,則是強勢。很多時候,氣質,睿智結合的美,會蓋過一切浮夸的外在之美。有人則認為氣質是天生的,我不這樣認為,氣質上天給你一半,自修還一半,我覺得任何的天才,除了上天恩賜給他的聰慧頭腦,都是由后來的勤奮努力所成就。
真正的氣質,是藏在書里。古語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那么書中也自然有氣質如蘭。光陰可以奪走你的容顏,增加你的蒼老,給你滿臉歲月的溝壑,卻奪不走一個人的氣質。一個人的氣質,是留在骨髓里的血,連著骨頭,連著筋,時間這把刀,無論多么的鋒利無比,也隔不斷你的氣質。優雅的氣質,是女子一生的榮耀。一個女子,倘若不想老去,就讓你的靈魂年輕,讓你的氣質豐腴。
因此,我們要多讀書,還有讀好書,潛修自己的內在之美。不要沉淪于紅燈酒綠,購物打牌,拼名牌,東家拉長,西家道短,要讓自己活在世俗里,卻不世俗,活在紙醉金迷里,卻淡泊名利。閑暇之時,花點時間,給自己化上一個美美的小妝,不為取悅于他人,只為自己而悅。然后選幾本好的,適合自己的書籍,很多人問我讀什么書?才能很快的寫出好文章。
無論什么書,只要是正能量的,只要是對自己有幫助的,都是適合你,能夠契合你的,就是你需要的書籍。文字這條路沒有捷徑,它需要多讀,多理解,只有你真正的消化了,自然下筆如有神。往往我們羨慕別人,其實無需羨慕他人,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收獲。流年如影,花落無痕,在歲月里成長自己,在馳隙流年里,慢慢的陪著時光優雅的老去。在紅塵之中,做一個如水的女子,靜如秋光里的靜謐,靜守一片如蘭的清雅之心。
文字·湘楚雁麗
以上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生活哲理散文,希望你喜歡!
看過“生活哲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