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散文《鏡里與鏡外》
席慕蓉的全名為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倫”的諧譯,她的散文在臺灣刮起一陣旋風。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席慕蓉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席慕蓉散文:《鏡里與鏡外》
好羨慕那一位遠遠地住在東部海岸的作家,喜歡他文字里那種深沉的單純,能夠住在自己親手蓋好的草屋里靜聽海洋的呼吸,該是一種怎樣令人神往的幸福!
我為什么不能做到呢?
那樣愛戀著海洋的我,為什么不能舍下眼前的一切,也跑到荒遠的海邊去過日子呢?
好羨慕那一位在說話的時候永遠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不怕得罪人,卻因此也真的沒有得罪了什么人的朋友。喜歡他言語里那種鋒芒、那種近乎勇敢的公正,能夠在眾人之前暢所欲言并且知道自己的見解最后始終會被眾人接受,那種胸懷有多爽朗啊!
我為什么不能做到呢?
我為什么講話的時候總是有著顧慮,總以為別人不一定會同意我呢?
為什么,我不能做到我生命里面想要做到的那種人物?卻只能在生活里隨波逐流地扮演著一個連我自己也不太喜歡的角色呢?
在我的生命里有著一種聲音,一種想吶喊的聲音,一種渴望,一種想要在深莽的山野里養越的渴望。仰首向無窮盡的蒼穹,向所有的星球膜拜,那樣一種一發不可遏止的熱淚奔流,一種終于可以痛哭的歡暢,在心里呼喊著:
"讓我做我自己吧,讓我這一生做一次我自己吧!"
然而,在心里這樣吶喊著的我,在現實世界里,卻仍然在努力地扮演著一個安靜平凡的角色,努力走上一條安排好了的長路,努力不再茫然四顧。
努力變成一面冰冷的鏡子,把我所有的生活都從中剖分,終于沒有人能夠說出誰是鏡里誰是鏡外,終于沒有人,沒有人能真正解我悲懷。
席慕蓉的個人生活:
席慕蓉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戰亂年代。自幼隨父母輾轉重慶、上海、南京,最后到臺灣,之后又去歐洲留學。每換一次環境,孤獨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過寫詩來抒發重重寂寞。在無邊的黑夜里,席慕蓉經常會夢見回家,卻總在剛推開家門的瞬間醒來。
幸好,她遇到了一個溫柔敦厚的男子,為她孤獨的心開啟了一扇光亮的窗。席慕蓉和劉海北相識在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學生中心。在幾次聚會中,席慕蓉發現劉海北不僅知識淵博,還十分善良。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爾后兩個人在歐洲學業結束后,回到了臺灣,他們沒有選擇繁華的鬧市生活,而是在鄉下住了整整10年。
從小到大,漂泊已久的席慕蓉沒有在一個地方住這么久。他們種下很多槭樹,春天時一片蔥綠,到了深秋一片全紅,在孩子熟睡后,兩人會攜手散步。這個世上最美好的事,不過是有一個人能如此地懂你,與你一起分享生命的美妙和感動,正如她詩中所寫道的:“我只能來這世上一次,所以,請再給我一個美麗的名字/好讓他能在夜里低喚我,在奔馳的歲月里,永遠記得我們曾經相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