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經典唯美散文
席慕容(1943-),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她的讀者遍及海內外。有不少經典唯美的散文得到讀者的喜愛。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席慕容經典唯美散文,希望對你有用!
席慕容經典唯美散文篇1:美的導師
讓我們來做他的“美的導師”。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我們先從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帶他們接近大自然。
觀察兒童畫,我們可以發現,越年幼的孩子,對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們作畫的題材雖然以小我為中心,但是,每一張圖上,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個太陽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創作的泉源,孩子們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幼年時一切的記憶都會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表面上也許行不出來有什么不一樣,不過,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的。
至于如何培養這種接觸呢?我想,從嬰兒能夠出戶接受日光浴時便可開始了。當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話,那么,你可以開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鄉下,或者近郊,那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假如家居在鬧市里,做母親的就要稍微辛苦一點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時,因為家居在臺北植物園附近,她常常帶著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時,總會教年幼的孩子辨認一兩樣植物,除了辨認名稱以外,還仔細觀察花、葉、枝的不同。孩子長大以后,母親逝世了,這個孩子在追念母親的文字之中承認:雖然和母親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但是最難忘的,仍然是幼年時在植物園中的散步。
試想一下,一個年輕的母親,牽著幼兒稚嫩的小手,在綠蔭深處漫步,這個行動的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母親從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樂,更何況幼小的敏感的心靈呢?
也許有些母親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第一沒有時間,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園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閑情逸致的,生活這樣緊張,工作這樣繁重,哪能天天帶孩子散步。給他們吃,給他們穿,就已經很費力了。
《中國母親底書》的作者張天麟先生,說了句很發人深省的話:
——中國不患物貧而患心窮。
“心窮”!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國人很愛貼標語:“現在的兒童,就是將來的棟梁”。““兒童是民族的幼苗”。每個成人都會點頭稱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卻沒有人,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兒童的心靈的充實.沒有灌溉的幼苗會長得好嗎?
其實,兒童所需求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使他們滿足。就像一天工作完畢后,父母可以帶孩子們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陽臺上澆一下花。也許一天只要十分鐘,假如不能天天實行的話,哪怕一個星期兩次,一次也行。讓孩子們和你一起觀察這個世界,讓大自然走進他們心中。
孩子們會知道感激的。
席慕容經典唯美散文篇2:大世界與小世界
很多美學方面的學者都認為藝術家是有些先天與人不同的稟賦在,這種稟賦并非人人可以求得的,應該承認,它是上天的一種寵遇。
不過,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我們雖無法求得寵遇,卻可以借培養后天的興趣來彌補這種遺憾。也就是說,就算我們的孩子不能在成人之后成為一個很偉大的畫家,我們卻可以讓他在一生之中部具有很好的藝術修養以享受做為一個欣賞者的樂趣。
我們有的父母付得起很昂貴的學費,送孩子去學畫、學鋼琴、學小提琴、學芭蕾……,然而卻沒有太多的父母付得起每天十分鐘的時間帶孩子來做一次悠閑的散步。
在幼兒時期,每個孩子都應該富有一種藝術的原創性,所以在觀賞兒童畫時,常有如“置身山陰道上,目不暇給”的感覺。我們成人就應該好好地把握這一段時間,多供給他們一些機會,多讓他們去觀察這個世界。
觀察四季的變換,觀察樹葉的色澤,觀察花草的生長,甚至觀察云的變化,這些都是可以培養幼兒觀察力與感受力的最佳途徑。
我們周圍有無數的小世界,但是因為我們成人看東西的習慣已經受了很深的實用價值觀念的影響,所以我們常有“只見森林,不見獨木”之感。可是,幼兒的觀察習慣卻未受社會的影響,因此,他們能用很新鮮的眼光來看大世界與小世界的種種不同。
我們常會碰到這種情況:帶著孩子散步,他會忽然蹲下來看螞蟻排隊,或者興高采烈地撿起一塊石頭來送給媽媽,要不然就會纏著媽媽追問:“為什么在樹上的香蕉是綠的?”或者問:“小白花有沒有媽媽?”
多可愛的問題!多可愛的童心!孩子在問你問題的時候,便是他向你敞開心靈之門的時候,盡量用他聽得懂的話來回答他吧,盡量向他顯示自然界的奇妙與美好吧。
讓我們與幼兒一起來做個欣賞者,從小對自然界的一切能欣賞與深入觀察的話,就已在藝術教育上邁出了一大步了。
但是,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我一定要說出來:“千萬不要揠苗助長,不要做得太過分!”
這句話在我心中梗了很多年,每次在看兒童畫展的時候,在看報上報道哪個孩子得金牌的時候,在看哪個天才兒童因為幼小就到了外國,因而長大了就獲得成功之類的消息的時候,我心里就覺得有一部分在疼痛,郁悶極了。
今夜,我終于還是要把這句話說出來,我想問問你們的意見,為了那樣的一種成功,犧牲了一個孩子幸福的童年,到底值不值得?
我很敬佩陳必先女士,對于她的成就,我一直極為感動。可是.我一直想不透,陳女士的雙親,如何舍得在孩子九歲的時候就讓她離開,一個人到遙遠的地方,受了那么多苦,只為了要她成為一個偉大的鋼琴家。他們如何舍得?如何能夠下那樣的決定?我一直想不透。
也許因為我是個平凡的人,我不能忍受那樣的安排。所以,每次有陳女士的好消息的時候,我都特別為她高興。幸好她是天才,幸好她成功了,否則,童年的孤單與寂寞要拿什么來補償?
但是,天才到底不多,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次,能讓他們在沒有任何競爭與壓力之下好好地過一個童年,是母親該注意到的事。
所以我不喜歡看兒童畫展,更不愛看有金牌、銀牌,第一名、第二名的兒童畫展。看孩子們西裝筆挺地上臺領獎,后面父親母親祖父祖母的熱熱鬧鬧地圍了一大堆,有記者,有鎂光燈,甚至還象模象樣地發表一篇得獎感言,那可能是他記憶中最興奮的一剎那,(不過,多數都是他的父母記憶中最興奮的一剎那。)但是,然后呢?然后的接著來的日子呢?然后的接著來的比賽呢?
除非他是個渾小子,或者是個傻丫頭。否則他一定會開始有心理負擔了。得失的利害很明白地擺在他的眼前,畫圖對他將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快樂,觀察自然對他也不再是一種享受,而只是一種資料的儲存,一個處心積慮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開始。他已不再是兒童了,或者,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兒童了。
我很討厭日本的兒童畫,正確一點,應該說,我很討厭日本老師拿出來參加兒童畫展的代表作品。那些作品確實有極為敏銳的觀察力與發表力,然而卻沒有童心。
沒有童心的童年不是我們該給孩子的禮物。
席慕容經典唯美散文篇3:美麗的聲音
音樂是無形的繪畫,是無字的詩,是一種抽象的最高的藝術。它之偉大是因為它超越了一切的限制,文人雅士能欣賞,鄉間小兒也能欣賞,它能直接引起心弦的共鳴,被感動的人,不一定要明白音樂的理論或技巧。
托爾斯泰說過:“音樂對于人類的理性與想象皆不起作用,只是使人陶醉。我聽音樂時,不思考,不想象,但覺有一種喜悅而不可思議的情感,使我徘徊于無我的境界。”
這種無我的境界,也是美感教育里追求的一種境界。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也許早了一點,因為他可能對聲音沒有反應。但是,只要稍微長大了一點,各種聲音便開始進入他的世界,所以,我們要盡量供給他一些比較美麗的聲音。
我們若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四、五個月的嬰兒聽到音樂時會有極喜悅的表情,有時甚至會手舞足蹈。一歲的嬰兒會情不自禁地隨著節拍跳躍或扭擺,更大的孩子會敲打東西來配合拍子。觀察他們的表現,有時不禁會做出一種猜測,那就是說,也許,也許原始部落的歌舞便是這樣開始的吧。
在選購嬰兒最初的玩具的時候,就可以買一些能發出美妙的叮咯聲響的小鈴或小鐘,再大一點,可以給他們一些在上緊了發條以后,能發出優美的催眠曲或兒歌之類的玩具,注意孩子們的表情吧,他們一定會在起初睜大眼睛,好奇地聆聽,然后唇邊會顯出微笑。在以后,你給他們聽這些熟悉的曲調時,他們會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天真的心靈竟然能欣賞世間最抽象的一種藝術,這該是多奇妙的一件事。
不過,在嬰幼兒時期,耳朵的保育極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要供給他們清晰、美好、正確的音色,同時還要注意不要讓他們感到疲勞。最重要的是,播放時聲音寧可小聲一點,切忌過大過高,在玩弄鈴鐺或音樂鐘時也別太靠近孩子的耳朵,以免引起過大的耳內震動,若傷害了幼兒脆弱的聽覺,那就悔之莫及了。
在我們的幼稚園或小學里,仍然有部分老師要求學生上音樂課時大聲唱歌。看孩子們吼得聲嘶力竭,教室又毫無吸音的設備,水泥墻,水泥地,可憐孩子們的耳朵與喉嚨可不是水泥做的,那樣一堂音樂課臉紅脖子粗地下來,不知道能得到多少美感效果?
因此,在有一天,我經過桃園市一所國小的時候,竟然聽到有一位老師在教小朋友小聲地唱一首民謠時,我在窗外不禁站住了。多美麗的聲音啊!孩子們自由自在地輕聲唱著,不必擔心別人的聲音會蓋住自己的,也不必擔心會聽不見老師的伴奏,可愛的童音把樂曲的表情解釋得十分地貼切,讓在窗外的我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也能想象得出他們臉上的笑容,象春日里潔白的百合花。
這樣的好老師我們一定要感謝他,他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遠,讓孩子在領略到旋律的美感時,也能領略到合群的重要。合群不只是步伐一致,目標一致而已,合群還是一種超越,用很溫和,很體貼的方式表達出來。把自己的聲音變小,來適合大家的聲音,小朋友會很驚訝地發現,這樣一來,反而會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更清晰、更美麗。
請不要輕視一位喜歡教孩子小聲唱歌的小學老師,一個快樂的民族的開始很可能就是一堂快樂的音樂課。年輕的母親們,也請你們不要忽視了自己的力量,請讓你的小寶貝從你懷中就能開始領略音樂的美妙,請幫助他成為一個快樂的中國人.
看了“席慕容經典唯美散文”的人還看過:
1.席慕蓉優美散文摘抄精選
2.席慕蓉的《唯美》散文和現代詩
3.席慕容經典語錄推薦
4.席慕蓉短篇散文欣賞
5.席慕容散文集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