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自主賞析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以供大家閱讀。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一
這篇文章是一篇留別詩,但是作者通篇沒有寫留別,也沒有表達與朋友的惜別之情,卻大談自己的心志,這是為什么呢?有人說這是為了向朋友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的心志,表示我此去浙江是不會去做官的,我和官場已經決裂了。我不反對這樣的分析,但我倒有一點自己的看法。李白此去浙江,本來就是不帶官職去的,李白是因為得罪權貴又得不到玄宗的重用而被放離長安的,你就是不說,大家也知道你此去浙江是不會做官的,要做官也不會去浙江做啊!所以,強調自己去浙江不做官似乎是多此一舉。況且,即使是向朋友表明與官場決裂的心志,說說也就可以了,何必還要寫上這么一大篇的文章呢?還要煞費苦心地去夢游,還要借“留別”之名來寫。所以,我覺得,李白寫這樣的文章,一定不僅僅只是想向朋友表明心志那么簡單。他寫這篇文章是有目的的,什么目的?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引起玄宗的注意。注意到我李白表明要和官場決裂了,也許玄宗就會想,你要決裂?我偏不讓你決裂,你,李白,回長安來,繼續來給我做官。這,就達到李白的目的了。我這樣說,好象有點陰暗,但我覺得這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李白在與朋友離別時候,在完全沒有必要寫自己心志的時候,花大量的篇幅寫心志的現象。這就象機關一個小公務員,大叫“我才不想當科長呢”,你說一兩次,我當你開玩笑,你見人就說,時時刻刻說,不分場合地表明你的心志,那我就懷疑,你不是腦子有問題就是你實際上非常想當科長。李白還是想做官的,他從小接受的儒家思想決定了他出世的觀念不會改變。多年以后,永王李磷起兵造反,李白竟然去當幕僚,就可以窺見他內心的些須隱秘心思。
學習這樣一篇文章,了解李白與官場決裂的心志,背誦“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句子是很容易的,我希望,學生在學完這樣一篇文章以后,至少學會一種看人的方法,不至于總把人看成“好人”和“壞人”兩種。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不僅僅只有浪漫,不僅僅只有恣意狂妄,他也有痛苦,他也有煩惱,因為他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總說李白的思想因受儒、道、佛三家的影響,所以很復雜,其實,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早已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每一個中國人其實都受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積極去解決困難,但是,但困難大到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的時候,我們往往轉而向菩薩求助;當我們努力工作卻得不到認可的時候,我們不是也有一段時間會消沉,會頹廢嗎?當有一個人認可我們的能力,給我們以一定的重擔的時候,我們有誰不愿意去盡力把工作做好呢?有誰天生不想有出息?所以,從李白身上,我們不僅僅看見了一個完整的李白,還看見了一個我們可能忽視了的自我。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二
本節課的目標設計為:1、認識李白,了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2、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情緒。 3、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教學重點、難點是:1、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征是教學的重點。2、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是重點。
當時上完課后心情是復雜的,有沉浸課堂欲罷不能的興奮,也有沒有達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一、抓住了詩歌教學的靈魂—讀,并且將教學目標貫穿于始終。以讀為
主,進而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詩人的感情。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二、能夠做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引導學生重點品味和神仙世界有關的詩句,體會詩人運用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的背后承載的感情。
三、將鑒賞內容分給四個小組,放心大點的讓學生通過分析與合作體會作者寫作此詩時的心境。
不足之處在于:
在細節上教師點撥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學生會過多糾纏于此而
忽略詩歌的感情脈絡,致使后面的重要詩句無法充分賞讀。本節課旨在落實讀、背、寫,但是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學生的背和寫會變得飄浮無依,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訓練,只是空擺架子。
再反思: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充分活動的環節最難把握,學生總有一些教師無法預料的觀點和認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在學習目標指引下,不如讓學生大膽質疑、互相對抗,這本身就是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體現。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反思三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自主賞析文章。詩文較長,生難字詞較多。早自習預習時,首先讓學生通讀了全文,接下來對生難字詞進行了正音辨識,引導學生把握朗讀時的情感變化,指導學生朗讀。通過一個早自習的預習,全班學生基本能夠熟練朗讀全文,達到了預期的預習目的。
本課要講的內容很多,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大膽取舍內容,抓住一些關鍵點來講。在授課中基本實現了預期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簡單總結這節課的得與失。
(1)在授課途中我沒有按照傳統的導入——作者簡介——背景介紹這個模式,而是在介紹完作者以后直接解題,把背景介紹放在了最后一個問題——有關“詩眼”的討論之前,便于學生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主題,這一點我感覺遵循了內容為主題服務這一點。
(2)作為詩歌教學,朗讀是很必須的,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自由朗讀——學生單個朗讀——集體朗讀——單個朗讀——集體朗讀的環節,做到了朗讀形式的多樣性。
(3)在賞析詩歌之前我先讓學生思考并討論以理清思路,讓學生明白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底。
(4)在賞析時主要以幾個問題貫穿,在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兩次比較大型的分組討論,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合作探究原則,在此期間老師只是起到了一個領隊的作用,活動主體是學生,做到了還課堂給學生這一點。
總之,這一節課,我自己覺得還是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當然作為一名執教一年半的青年教師,在這次課上也體現了一些不足之處,特反思如下,以指導以后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