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現代作家 > 賈平凹 >

賈平凹著名散文集

時間: 淑賢2 賈平凹

  智者是賈平凹小說中一類特殊的人物形象,他們有超越常人的生存智慧,在所處團體中有一定的話語權,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賈平凹著名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賈平凹著名散文一:殘佛

  去涇河里撿玩石,原本是懶散行為,卻撿著了一尊佛,一下子莊嚴得不得了。那時看天,天上是有一朵祥云,方圓數里唯有的那棵樹上,安靜地歇棲著一只鷹,然后起飛,不知去處。佛是灰顏色的沙質石頭所刻,底座兩層,中間鏤空,上有蓮花臺。雕刻的精致依稀可見,只是已經沒了棱角。這是佛要痛哭的,但佛不痛哭,佛沒有了頭,也沒有了腹,蓮臺僅存盤起來的一只左腳和一只搭在腳上的右手。那一刻,陳舊的機器在轟隆隆價響,石料場上的傳送帶將石頭傳送到粉碎機前,突然這佛石就出現了。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它被泥沙裹著,模樣丑陋,這如同任何偉人獨身于鬧市里立即就被淹沒一樣,但這一塊石頭樣子畢竟特別,忍不住搶救下來,佛就如此這般地降臨了。

  我不敢說是我救佛,佛是需要我救的嗎?我把佛石清洗干凈,抱回來放在家中供奉,著實在一整天里哀嘆它的苦難,但第二天就覺悟了,是佛故意經過了傳送帶,站在了粉碎機的進口,考驗我的感覺。我慶幸我的感覺沒有遲鈍,自信良善本泯,勇氣還在。此后日日為它焚香,敬它,也敬了自己。

  或說,佛是完美的,此佛殘成這樣,還算佛嗎?人如果沒頭身,殘骸是可惡的,佛殘缺了卻一樣美麗。我看著它的時候,香火裊裊,那頭和身似乎在煙霧中幻化而去,而端莊和善的面容就在空中,那低垂的微微含笑的目光在注視著我。"佛,"我說,"佛的手也是佛,佛的腳也是佛。"光明的玻璃粉碎了還是光明的。瞧這一手一腳呀,放在那里是多么安祥!

  或說,佛畢竟是人心造的佛,更何況這尊佛僅是一塊石頭。是石頭,并不堅硬的沙質石頭,但心想事便可成,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誠,而被供奉在廟堂里度眾生又賦予了意念,這石頭就成了佛。鈔票不也僅僅是一張紙嗎,但鈔票在流通中卻威力無窮,可以買來整莊的土地,買來一座城,買來人的尊嚴和生命。

  或說,那么,既然是佛,佛法無邊,為什么會在涇河里沖撞滾磨?對了,是在那一個夏天,山洪暴發,沖毀了佛廟,石佛同廟宇的磚瓦、石條、木柱一齊落入河中,磚瓦、石條、木柱都在滾磨中碎為細沙了而石佛卻留了下來,正因為它是佛!請注意,涇河的涇字,應該是經,佛并不是難以逃過大難,佛是要經河來尋找它應到的地位,這就是他要尋到我這里來。古老的涇河有過柳毅傳書的傳說,佛卻親自經河,洛河上的甄氏成神,飄渺一去成云成煙,這佛雖殘卻又實實在在來我的書屋,我該呼它是涇佛了。

  我敬奉著這一手一腳的涇佛。

  許多人得知我得了一尊涇佛,瞧著皆說古,一定有靈驗,便紛紛焚香磕頭,祈禱涇佛保佑他發財,賜他以高官,賜他以兒孫,他們生活中缺什么就祈禱什么,甚至那個姓王的鄰居在打麻將前也來祈禱自己的手氣。我終于明白,涇佛之所以沒有了頭沒有了身,全是被那些虔誠的蕓蕓眾生乞了去的,蕓蕓眾生的最虔誠其實是最自私。佛難道不明白這些人的自私嗎,佛一定是知道的,但佛就這么對待著人的自私,他只能犧牲自己而面對著自私的人,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啊。

  我把涇佛供奉在書屋,每日燒香,我厭煩人的可憐和可恥,我并不許愿。

  不,"昨夜里我在夢中,佛卻在說,"那我就不是佛了!"

  今早起來,我終于插上香后,下跪作拜,我說,佛,那我就許愿吧,既然佛作為佛擁有佛的美麗和犧牲,就保佑我靈魂安妥和身軀安寧,作為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歡樂和一切痛苦煩惱吧。

  人都是忙的,我比別人會更忙,有佛親近,我想以后我不會怯弱,也不再逃避,美麗地做我的工作。

  1997年2月20日

  賈平凹著名散文二:談散文

  如果綜觀中國的散文史,它的興衰沉浮有一個規律,就是一旦失去時代社會的實感,缺乏真情,它就衰落了。一旦衰落,必然就有人要站出來,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改變時風,這便是散文大家的產生。

  在中國,散文是最有群眾基礎的文學形式,讀者多,作者多,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來談談自己的感想。我不知道前邊的幾位我所敬重的散文作家和散文研究家都談了些什么,我惶恐

  關于散文的那些道理,差不多的人都知道。輪到我還有什么新鮮的東西提出來呢?世上的事往往是看似簡單的卻是最復雜的,一個人的能力如何,就是看是否能將最復雜的事處理成了最簡單的事。越是難以治愈的病,越是在這號病域里產生名醫,比如有著名的治癌專家,治乙肝專家,但絕對沒有一個是治感冒的杏林圣手。所以,大家不要指望我能談出些什么可以讓你們記錄的東西,在這個晚上,我只以一個普通寫作者的身份,說說我的一些體會來浪費你們的時間。

  我講九個問題。

  一、關于改變思維,建立新的散文觀

  其實,建立新的散文觀,并不僅僅是散文,而是整個的文學觀念。為什么我首先講這個問題?如果初學寫作者覺得這是無所謂的了,但你真正地從事了寫作,文學觀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主辦著一份散文雜志,叫《美文》,在一九九九年的一年里,專門在封二封三開辟了一年的專欄,刊登一些作家對散文的認識,也就是想了解大部分作家的散文觀。從專欄的情況看,有一部分人寫得相當好,也有更多的人仍糊里糊涂。我是指導著兩個碩士研究生,在入校的頭一個學期,我反復強調的也就是扭轉舊的思維,先建立自己的文學觀,起碼要有建立自己文學觀的意識,提供的書目中,除了國外的大量書籍外,向他們推薦讀兩個人的隨筆,一個是馬原,一個是謝有順,這兩個人的見解是新鮮的,但又不是很偏激。回顧現當代文學,可以看出中國文學是怎樣在政治的影響下成為宣傳品,而新時期文學以來又如何一步步從宣傳品中獲得自己屬性的過程。對現在的散文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五四時期散文,和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從新時期散文發展的狀況看,先是政治概念性的寫作,再是批判回憶性的寫作,然后才慢慢地多元起來。但可以用這樣的一句話說,散文在新時期文學中是相對保守的傳統的領域,它發動的革命在整個文學界是最弱也是最晚的。中國的文學藝術,接受外來思潮而引發變革最早的應是美術界,然后是音樂,是詩歌是小說,然后才輪到散文。散文幾乎是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才有了起色。隨著整個文壇的水平的提升,散文界必然有一批人起來要革命,具體表現為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爭論。比如:散文是不是小說的附庸;散文是一切文學形式里最基本的東西,還是獨立的;是專門的散文家能寫好散文還是從事別的藝術門類的專家將散文寫得更好;它應該是紀實性的還是虛構性的;它是大而化之的還是需要清理門戶,純粹為所謂的藝術抒情型;是將它更加書齋化還是還原到生活中去,等等。正是這些爭論,散文開始了自身的解放,許多雜志應運而生,幾乎所有的報紙副刊都成了散文專版,進而也就有了咱們北大的這個論壇。

  但是,我仍在固執地認為,散文雖目前很熱,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它革命的實質并不大,從主管文藝的領導,到出版界,作家、讀者舊有的對散文的認識并未得到徹底改變,許多舊觀念的東西在新形勢下以另一種面目出現,如政治概念性的散文少了,哲理概念性的散文卻多了,假大空的作品少了,寫現實的卻沒有現實主義的精神,純藝術抒情性的作品又泛濫成一堆小感覺,所謂的詩意改成了一種做作。我覺得,散文界必須要有現代意識,它應該向詩歌界、小說界學習。比如小說界對史詩的看法,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看法,對現實主義的看法,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看法,對詩意的看法,對意味形式的看法,等等等等。散文當然和小說是有區別的,但小說界的許多經驗應當汲取。所以,我認為在目前的狀況下,一個最簡便的辦法是讓別的文學藝術門類的人進入散文寫作,我在《美文》的一個約稿的重要措施就是少約專門從事散文的人來寫散文,而是盡一切力量邀別的行當里的人讓他們為我們寫稿。

  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與時俱進,如果套用這個詞,散文質量提升的空間還非常大,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的東西,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改革它的坐標應該是全球性的,而不僅是和明清散文比,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比,更不能和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比。

  散文界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常常都知道某某是著名的散文家,但我們卻不知道他到底寫了些什么作品。小說界,一部小說或許就使我們記住了這個作家,但一篇散文或一本散文集讓我們記住的作家是非常非常的少。

  我雖然在強調散文的現代意識,什么是現代意識?現代意識如果用一句話講可以說是人類意識,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懷的是大部分人類都在想什么,都在干什么。散文絕不應該是無足輕重的,它的任務也絕不是明確什么,它同別的文學藝術一樣,是在展示多種可能,它不在乎你寫到了多少,而在于你在讀者心靈中喚醒了多少。作家的職業是與社會有摩擦的,因為它有前瞻性,它的任務不是去頂禮膜拜什么,不是歌頌什么,而是去追求去懷疑,它可能批判,但這種批判是建立在對世界對人生意義懷疑的立場上,而不是明確著什么為單純的功

  利去批判,所以,作家與社會的關系永遠是緊張的,這種緊張越強烈愈能出現好作品,不能以為這種緊張是持不同意見,而作家若這樣以為又去這樣做,那不是優秀的作家。

  二、關于向西方學什么

  這個問題要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我從散文的角度上只說一個問題。

  如果綜觀中國的散文史,它的興衰沉浮有一個規律,就是一旦失去時代社會的實感,缺乏真情,它就衰落了。一旦衰落,必然就有人要站出來,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改變時風,這便是散文大家的產生。散文大家都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歷史上的散文八大家莫不是如此。但是,我要說的是,現在散文要變革,如果它的變革和歷史上的變革一樣的話,僅僅是去浮華求真情,那還不夠。小說界的情況可以拿來借鑒,如果現在的小說是純政治化的,那肯定不行。讀者不買賬,甚至連發表也難發表了。而現在能發表的,肯定能受到社會歡迎的小說就是寫人生,寫命運。這類小說很普遍,到處都能讀到這類小說。但是,小說寫到這一層面,嚴格講它還不是最高層面,還應該寫到性靈的層面,即寫到人的自身,人性,生命和靈魂。在這一點上,散文界是做得不夠的。我們談到的作品更多的,也覺得目前較優秀的散文,差不多都是寫到對歷史對人生命運的反思。這無可厚非,這可能與中國散文傳統審美標準有關,如一直推崇屈原、司馬遷、杜甫。這一類作家和作品構成主流文學。但現在這一類作品想象力不夠,不如古人寫得恣意和瑰麗。與主流文學伴隨而行的另一種可以稱之為閑適文學,它闡述人生的感悟,抒發胸臆,如蘇軾、陶淵明,以及明清大量的散文作家。但這一路數的作品,到了現在,所抒發的感情就顯得瑣碎。文學是不以先后論大小的,絕不是后來的文學就比先前的文學成績大,反而多是越來越退化,兩種路數的創作都走向衰微。而外國呢,當然也有這兩種形態,但主要特點是人家在分析人性,他們的哲學決定了他們科技、醫學、飲食等等多方面的思維和方法,故其對于人性中的丑惡,如貪婪、狠毒、嫉妒、吝嗇、猥瑣、卑怯等等無不進行批判,由此產生許多杰作。所以,現在提出向西方學習,是為了擴大我們的思路,使我們作品的格局不至于越來越小。我這樣講并不是說我們傳統的東西不好,或者我們的哲學不好,關鍵是對于我們的哲學有多少人又能把握它的根本精神呢?這個時代是瑣碎的時代,而我們古老的哲學最講究的是整體,是渾然,是混沌,但我們現在把什么都越分越細呀!中國有個故事,是說混沌的,說混沌是沒有五官的,有人要為它鑿七竅,七竅是鑿成了,混沌也就死了。所以說,與其我們的散文越寫越單薄,越類型化,不妨研究借鑒西方的一些東西。

  說到這兒,我要說明的一點是,作家與現實要有距離,要有坐標系尋到自己的方位。任何文學藝術靠迎合是無法生存的。但正是為了這一點,從另一個角度講,文學是擺脫不了政治的,不是要擺脫,反而需要政治。這種政治不是狹隘的政治,而是廣義的政治。這如同我們都講究營養,要多吃水果、蔬菜,但必須得保證主食。我說這種話的意思是,我們要明白我們是怎樣的一個民族。中華民族是苦難的民族,又加上儒家文化的影響,造就了強烈的政治情結。所以,關注國家民族,憂患意識是中國任何作家無法擺脫的,這也是中國作家的特色。如何在這一背景下、這一基調下按文學規律進行創作,應該以此標尺衡量每一個作家和每一件作品。而新的文學是什么,我以為應是有民族的背景,換一句話說就是政治背景,但它已不是政治性的。如果只是純粹的歷史感、社會感、人生感成為中國人所強調的所謂“深刻”,那可能將限制新的文學的進步。我的話不知說明白了沒有。

  三、關于尋找什么樣的一種語感

  在強調向西方文學學習中,我喜歡用一個詞,就是境界。向他們的思想內容看齊,向他們的價值觀看齊,這樣的話,我不說,我說的是境界,境界是對作品而言的。這一點,必須得借鑒和學習,但對于形式,我主張得有民族性的。一切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中國八十年代小說界有了“意味的形式”,這是文學新思維改變的開始。當時的目的是為了沖擊當代文學注重政治、注重題材、注重故事的那一套寫法的。從那時起,使中國的作家明白,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的確也寫出了許多出色的作家。但是,再有意味的形式是替代不了內容的,或者說不能完全替代內容。這個時代由不注意設計和包裝變成了太注重設計和包裝,日久人會厭煩的。機器面到底不如手工面。既要明白要有“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又要具有民族性,這是我的主張。換一句話說,要寫中國的文章。我在我四十歲時寫過一篇東西,其中反對過一個提法,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的觀點是:民族的東西若缺乏世界性,它永遠走不向世界。我舉個例子,我們坐飛機,飛到云層之上是一片陽光,而陽光之下的云層卻是這兒下冰雹那兒下雨,多個民族的文化猶如這些不同的云層,都可以穿過云層到達陽光層面。我們民族的這塊云在下雨,美國民族的那塊云在下冰雹,我們可以穿過我們的云到陽光層面,不必從美國的那塊云穿過去到達陽光層面。云是多個民族文化不同而形成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宗教、哲學、藝術在最高層面是相同和一致的。我們學習西方,最主要的是要達到陽光層面,而穿不過云層一切都是白搭。

  四、關于繼承民族傳統的問題

  這樣的話許多人都在講,尤其是我們的領導。但是,我們到底要繼承民族的什么東西?現在,我們能看到都是在繼承一些明清的東西。而明清是中華民族最衰敗的時期,漢唐以前才是民族最強盛期,但漢唐的東西我們提得很少,表現出來的更少。現在我們普遍將民族最強盛期的那種精神丟失了。我常常想這樣一個問題,比如北方和南方的文學,北方厚重,產生過《史記》,但北方人的東西又常常呆板,升騰不起來。南方的文學充滿靈性,南方卻也產生了《紅樓夢》,又在明清期。關鍵在能不能做大。國人對上海人總認為小氣,但上海這個城市卻充滿了大氣。什么是大氣,怎么樣能把事情做大,就是認真做好小事才能大氣起來。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曾經特別喜歡廢名的作品,幾乎讀過他所有的書,后來偶爾讀到了沈從文,我又不滿了廢名而喜歡上了沈從文,雖然沈從文是學習廢名的,但我覺得廢名作品氣是內斂的,沈從文作品的氣是向外噴發的。我是不滿意當今的書法界,覺得缺乏一種雄渾強悍之氣,而大量的散淡慵懶、休閑之氣充滿書壇。我也想,這是不是時代所致?當一個時代強盛,充滿了霸氣,它會影響到社會各個方面,如我們現在看漢代的石雕陶罐,是那么質樸、渾厚、大氣,那都是當時的一般的作品,他們在那個時代隨便雕個石頭,捏個瓦罐都帶著他們的氣質,而清朝就只有產生那些鼻煙壺呀,蛐蛐罐、景泰藍呀什么的。所謂的時代精神,不是當時能看出來的,過后才能評價。人吃飽了飯所透出來的神氣和餓著肚子所透出來的神氣那是不一樣的。

  五、關于“大散文”和清理門戶

  “大散文”這個概念是我們《美文》雜志提出來的。我們在雜志上明目張膽地寫著大散文月刊。這三個字一提出,當然引起了爭論,有人就說:什么是大散文?哪一篇散文算是大散文?我在創刊詞中曾明確說了我們的觀點。提出這個觀點它是有背景的,一九九二年我們辦了這份雜志時,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壇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們的回憶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瑣碎很甜膩很矯揉造作的文章,我們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內涵要有時代性,要有生活實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開散文題材的路子。口號的提出主要得看它的提出的原因和內核,而不在口號本身的嚴密性。這如同當時為什么雜志叫《美文》,是實在尋不到一個更好的名字,又要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散文雜志。任何名字都意義不大,而在于它的實質。你就是叫大平,你依然不能當,鄧小平叫小平,他卻改變了中國。我們雜志堅持我們的宗旨,所以十多年來,我們拒絕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絕那些小感覺小感情的作品,而盡量約一些從事別的藝術門類的人的文章,大量地發了小說家、詩人、學者所寫的散文,而且將一些有內容又寫得好的信件、日記、序跋、導演闡述、碑文、診斷書、鑒定書、演講稿等等,甚至筆記、留言也發表。沒有發表過散文詩和議論缺斤短兩一類的雜文。在爭論中,有一種觀點,叫“清理門戶”,這是針對我們大而化之的散文觀的。提出“清理門戶”觀點的是一位學者,也是研究散文的專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朋友,他的觀點是要堅持散文的藝術抒情性。我們不是不要散文的藝術抒情性,我們擔心的是當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寫作境界越來越小,如果仍在堅持散文的藝術抒情性,可能導致散文更加淪為浮華而柔靡的地步。要改變當時的散文狀況,必須矯枉過正。現在看來,我們的“大散文”觀念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和肯定,國內許多雜志也都開辦了“大散文”專欄,而《美文》也產生了較為滿意的影響。

  六、關于“有意思的散文”

  “大散文”講究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題材的拓寬,它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寫大題材,要大篇幅。我們強調題材的拓寬,就是什么都可以進入散文寫作,當然少不了那些閑適的小品。閑適性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似乎是散文這種文學形式所獨有的,歷史上就產生過相當多的優秀作品,尤其在明清和三十年代。但這類文章一定得有真情,又一定得有趣味。我們經常說某篇文章“有意思”,這“意思”無法說出,它是一種感覺,混雜了多種覺,比如嗅覺、觸覺、聽覺、視覺。由覺而悟,使我們或者得到一種啟示或者得到愉悅。這一類散文,它多是多義性的,主題的模糊,讀者可以從多個角度能進入的。這類散文,最講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沒有真情,它就徹底失敗了,而真情才能產生真正的詩意。這里我談一個文學藝術作品秘結的問題。這是我在閱讀別人作品和自己寫作中的一個體會。任何作品都有它產生的秘結。有的是在回憶,有的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懷念。比如,我們讀李商隱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我們都覺得好,我們之所以覺得好是它勾起了我們曾經也有過的感情,但這些詩李商隱絕對是有所指的,他有他的秘密,只是這秘密誰也不知道。歷史上許多偉大文學藝術作品被人揭開了秘結,而更多的則永遠沒人知道。這就說明,文學藝術作品絕對要有真情,有真情才產生詩意。現在有些散文似乎蠻有詩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詩意。如有些詩一樣,有些詩每一句似乎都有詩意,但通篇讀完后,味似嚼蠟,它是先有一兩個好句子然后衍變成詩的,而有些詩每一句都平白如話,但整體卻留給了我們東西,這才真正稱做詩。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詩意的浮華的散文。現在人寫東西,多是為寫東西而寫東西,為發表而發表,這是我們現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個原因。試想想,你有多少詩意,有多少情要發?我以前讀《古文觀止》,對上邊的抒情散文如癡如醉,然后我專門將其中的一些作者的文集尋來閱讀,結果我發現那些作者一生并沒有寫過多少抒情散文,也就是那三五篇,而他幾十萬的文集中大量的詩詞、論文、序跋,或者關于天文地理方面的文章。我才明白,他們并不是純寫抒情散文的,也不是純寫我們現在認為的那種散文的,他們在做別的學問的過程中偶爾為之,倒寫成了傳世的散文之作。現在的情況也是這樣,一些并不專門以寫散文為職業的人寫出的散文特別好,我讀到楊振寧的散文,他寫得好。季羨林先生散文寫得好,就說余秋雨先生,他也不是寫散文職業的。說到趣味,散文要寫得有趣味,當然有形式方面的、語言方面的、節奏方面的許多原因,但還有一點,這些人會說閑話。我稱之為閑話,是他們在寫作時常常把一件事說得清楚之后又說些對主題可有可無的話,但是,這些話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這樣,有靈性才情的作家都是這樣。如果用心去讀沈從文、張愛玲、林語堂他們的散文,你就能發現到處都是。

  七、關于事實和看法

  我們已經厭煩那種政治概念性的散文,現在這類作品很少了。但現在哲理概念性的散文又很多。政治概念性和哲理概念性在思維上是一致的。有許多散文單薄和類型化,都牽涉到一個問題,即對事實的看法,也就是說事實和看法的關系。到底是事實重要,還是看法重要?應該說,兩方都重要。事實是要求我們寫出生活實感,寫出生活的原生態,這一點不管是

  小說還是散文都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那些政治概念性和哲理概念性的作品就是缺少這些具體的事實,所以才不感人。但有了事實,你沒有看法,或不透露看法,那事實則沒有意義,是有肉無骨,撐不起來,但是,有一種說法,事實是永遠不過時的,看法則隨著時間發生問題。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比如“__”前一些農村題材的作品,人物寫得都豐滿,故事也很好,但作品的看法都是以階級分析法來處理的,現在讀起來覺得好笑。這就要求,你的看法是什么樣的看法,你得站在關注人、關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看法就不會過時。好的散文,必須是事實和看法都有,又融合得好。

  八、散文的雜文化

  閱讀三四十年代一些散文大家的作品,和閱讀一些翻譯過來的外國的散文,我有這樣一個感覺,即那些大散文家在寫到一定程度后,他們的散文都呈現出一種雜文化的現象。當然,我指的雜文并不是現在我們所流行的那種雜文,現在的雜文多是從古書里尋一些典故,或從現實生活中尋一些材料,然后說出自己的某種觀點,我指的是那種似乎沒有開頭結尾沒有起承轉合沒有了風景沒有了表面詩意沒有了一切做文章的技巧的那一種寫法,他們似乎一會兒天一會兒地,一會兒東一會兒西。這種散文看似胡亂說來,但骨子里盡有道數。我覺得這才算好散文。我可以舉我一個例子,我寫過很多散文,有的讀者來信,說他喜歡我早期的散文,但我自己卻喜歡我后來的散文,我這里舉我的例子并不是說我的散文就好,絕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為什么有人認為我早期散文好,而我自己又為什么覺得后來的好,我想了想,早期的散文是清新,優美,但那時注重文章的做法,而那些做法又是我通過學習別人的做法而形成的,里邊可能有很漂亮的景物描寫,但內涵是缺乏的,其中的一些看法也都是別人已經有過的看法,這是我后來不滿意的。后來的散文,我的看法都是我在人生中的一些覺悟,所以我看重這些。我們常說智慧,智慧不是聰明,智慧是你人生閱歷多了,能從生活里的一些小事上覺悟出一些道理來。這些體會雖小,慢慢積累,你就能透徹人生,貫通世事。而將這些覺悟大量地寫到作品中去,作品的質感就有了,必然就深刻,一旦得意就可以忘形,不管它什么技巧不技巧了。這就像小和尚才每日敲木魚做功課,大和尚則是修出來的。也就是巴金說的,最大的技巧就是沒技巧。也就是為什么“老僧說家常話”。

  九、關于書齋和激情

  新時期的散文從九十年代熱起來以后,應該說這十多年是比較繁榮的。發展到眼下,散文界正缺少著什么?最主要的我覺得是激情。因為缺乏了激情,讀者在作品中不能感受時代和生活的氣息,不滿意了虛構的寫法,因此才有了“行動散文”的提法。作家在社會中成了一種職業,寫作可能是一些人生命的另一種狀態,但也有一些人將寫作作為生存的一種形式。即便是視文學為神圣的作家,也嚴重存在著一種書齋化,就是長期坐在房間里,慢慢失去了寫作的激情。我常常產生一種恐懼,懷疑今生到世上是來干什么的,長期的書齋生活,到底是寫作第一還是活人第一?如果總覺得自己是寫作人,哪里還有什么可寫呢,但作為寫作人又怎能不去寫作呢?這是很可怕的。這樣下去,江郎怎能不才盡呢?我想,像我這樣的情況,許多作家都面臨著。這恐怕也正是我們的散文寫不好的原因吧。要保持生命的活力,以激情來寫作,使作品的真氣淋淋,得對生活充滿熱情,得首先過平常人的日子,得不斷提醒自己的是那一句老話:深入生活。這樣,我們的感覺才能敏銳,作品才能有渾然之氣,鮮活之氣,清正之氣。

  賈平凹著名散文三:《茶杯》

  我戒酒后,嗜茶,多置茶具,先是用一大口粗碗,碗沿割嘴,又換成宜興小壺,隔夜茶味不餿,且壺嘴小巧,噙吮有愛情感。用過三月,缺點是透壺不能瞧見顏色,揭蓋兒也只看著是白水一般,使那些款爺們來家了,并不知道我現在飲的是龍井珍品!便再換一玻璃杯,法蘭西的,樣子簡約大方,泡了碧螺春,看薄霧綠痕,葉子發展,活活如枝頭再生。便寫條幅掛在墻上:無事亂翻書,有茶請待客。人便傳我家有好茶,一傳二,二傳三,三傳無數,每日來家飲茶人多,我縱然有幾個稿酬,哪里又能這么貢獻?藏在冰箱中的上等茶日日減少了。還有甚者,我寫作時,煙是一根一根抽,茶要一杯一杯飲的,煙可以不影響思緒在煙色中去摸,茶杯卻得放下筆去加水,許多好句就因此被斷了。于是想改換大點茶杯,去街上數家瓷店,杯子都是小,甚至越來越到沙果般小,店主說,現在富貴閑人多,飲茶講究品的。我無富貴,更無有閑,寫作時吸煙如吸氧,飲茶也如鉆井要注水一樣,是身體與精神都需要的事,品能品出文章來?

  十月十五日,本單位的宋老兄說過要請吃的,割八斤羊肉,紅炯一頓,但卻遲遲沒動靜,去穆老弟處打問,卻見他桌上有一杯,高有六寸,粗到雙掌張開方能圍攏,還有個蓋兒,通體白色,著青色山水樓閣人物圖,古也不古,形狀極其厚樸,頓生掠奪之心。問是哪兒買的,不嗜茶的人卻用這等杯子?穆老弟口吻嚴重,說是專制的,無處可買,又說:你想要了,可以給你,得寫一幅字交易。我惜我書法,素不輕易送人,說:一個杯子一千元呀?!卻還是當下寫就,清洗了杯子攜回。

  從此飲茶用此杯,日晚不離案頭。此杯之好,泡茶能觀茶形水色,又不讓謀我茶的人從外看見,僅我獨享,抓蓋頂疙瘩,橢圓潔膩,如溫雪,如觸人乳頭。最合意的是它憨拙,摟在手中,或放在桌上,側面看去,杯把兒作人耳,杯子就若人頭,感覺里與可交之人相交。寫作時不停地飲,視那里盛了萬斛,也能飲得我滿腹的文章。

  我常想,世上能用此等大杯飲茶的,一是長途汽車的司機,二就是我了,都是靠苦力吃飯的人。但司機多用罐頭瓶。咖啡瓶當壺,我卻是青花白瓷杯,這便是寫作人僅有的一點清高吧?李白有過一句:唯有飲者留其名,如果飲者不僅指飲酒,也該有飲茶,那我就屬飲者之列了。今冬里,家有來客見我皆笑,說是個頭小茶杯大,我笑而不答,但得大杯之趣了,是不與他人傳授的。

  1996年11月22日早寫

  
看過“賈平凹著名散文”

228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日韩在线| 色狠狠成人综合色 | 日本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日韩 欧美 自拍 | 草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看片 | 日本不卡一区 | 国产sm主人调教女m视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成年在线视频免费视频观看 | 一级毛片a级 | 日本免费a视频 |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蜜芽 | 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那格格 | 夜夜操夜夜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国产精品小黄鸭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伊人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免费特黄一级欧美大片在线看 | 特级全黄一级毛片免费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好爽好大www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同性精品xxxx | 欧美在线播放一区 | 黄网站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 黄在线观看在线播放720p | 亚洲成人av一区二区 | 久久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 一道本不卡视频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 在线国产欧美 | 成人综合视频网 | 午夜电影一区 | 欧美综合成人网 |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