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
讀后感是指讀者讀完一本書后根據自己在讀書時候的一些體會,并寫出來,形成文字表達。優秀的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1
說來慚愧,讀《弟子規》并非自己主動而為,而是兒子所讀學校開鋪的一項家校互動的內收留。原本認為不外是些“之乎者也”罷了,可是讀過之后卻被深深觸動,因此感悟頗多。
《弟子規》作為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著重于品德涵養教育和糊口教育,培養為人子女和學生一生中應具有的素質,從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自身涵養、治學立場以及世間的禮節規范,都作了細細的闡述,可謂中華道德文化之瑰寶。
百善孝為先,我經常擔心現在的孩子長大后是否懂得如何孝順父母。優勝的糊口環境養成了他們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性格,從父母那兒,他們習慣于輕而易舉的獲得,卻很少考慮基本的付出,良多時候我們健忘了教他們往如何感恩。我并不懷疑孩子對父母的愛,也許他們都有一顆誠摯的孝心,可是他們知道如何往表達嗎?“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是《弟子規·進則孝》的描述,它不光教導我們如何教育子女,也一樣教導我們如作甚人子女。
愛人喜歡望韓劇,實在劇情都是些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卻仍舊樂此不彼,還時常感嘆說:“你瞧人家韓國人多有涵養,連吵架都那么有禮貌!”我固然不置可否,卻也常有思量,她所謂的涵養大概就是指劇中的那些個禮節規矩吧?那不恰是我們民族不小心所遺失的嗎?常常望到一些報道,講一些中國人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我就很不明白,我們的這些同胞到底怎么啦?幾千年文明古國、禮節之邦的子孫,怎么一下子就變得不懂禮節、不守規矩了呢?讀了《弟子規》,好像有一些明了,也許我們過往忽視了太多的東西,包括中國文化的一些最為精髓的東西。
想想還真是有些傷感,從小學到大學,讀了十幾年書,上過不少的思惟品德教育課,參加工作后也常常接受一些思惟政治教育,卻仍是第一次讀到《弟子規》。或許我該為自己知識的淺薄而深刻反思,或許我們也該為我們教育的缺失而深刻反思。我們時常講要加強國民道德教育,進步全民素質,我們也為此做了良多工作,可為什么仍是有那么多人感嘆“世風日下”?仔細想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由于我們一直將最好的教材壓在箱底。
傷感之余,我也感到慶幸,由于兒子學校的這次家校互動,讓我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對我來說,所獲得的不僅僅是一本《弟子規》,而是它將讓我往重新熟悉中國古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經典博大精深,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承傳這些財富,并將它發揚光大。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2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現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弟子規》就是這么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弟子規,圣人訓……”一遍遍誦讀著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一遍遍體會《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蘊藏著的哲理,我認真的實踐著書中的任何一個字。領悟到了文中許多的深刻道理。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著牢騷。“來,好兒子,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著。現在再回想一下,我真的意識到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于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后,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孔圣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做一名優秀的學生。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點燃心中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恒,讓經典永恒,讓愛永恒!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3
最近我讀了媽媽推薦的國學經典書籍《弟子規》,雖然沒有馬小跳有趣,但是卻讓我覺得深受教育,幫我長大了許多呢!《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孔子的教誨改編成的生活規范,講的都是樸實的做人道理。
《弟子規》中的“弟子”指的是學生,也就是家庭里的子女,廣泛地講,弟子可以視為每一個人。“規”就是范、道理,即做人應有的道理、應守的規范。統而言之,是教導人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做一個愛學習的人。我覺得這幾個方面自己做得比較好的是關于誠實守信和有禮貌。因為爸爸媽媽從我呱呱學語的時候,就教給我主動跟認識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們問好、聊天,學習禮貌待人。
聽媽媽講我兩周歲前常跟奶奶在村里串門,因此認識很多鄉親們,因為很有禮貌,習慣用“您好”“請問”等禮貌用語,大老遠就跟人家問好,大家看到我都很喜歡跟我玩。媽媽帶著我常常驚訝我比她認識的人要多呢。這個好習慣的養成讓媽媽感到很自豪,我也從中獲得很多快樂!
“弟子規”里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想到了媽媽給我講的故事《狼來了》、《曾子殺豬》,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誠實守信是最起碼的好品德。有時候,我犯了錯誤,明知道會被媽媽批評,但是還是堅持沒有撒謊,因為媽媽從來就對我說話算數,我不能騙父母。看過《弟子規》之后,我更加知道,如果我們小孩子撒謊了,或者品德方面不好,父母會比我們受了傷生了病更加傷心、羞憤。在孝順父母和愛學習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我慢慢長大了,也變得更加貪玩了,有時候很任性,不體諒爸爸媽媽,會跟他們頂嘴,很多時候,媽媽都很平靜地跟我講道理,可有些時候我很過分,她氣得唉聲嘆氣,也會說寫發狠的話。
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對學習不夠勤奮,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有時候媽媽會自我批評,勸我好好學習,不然會“老大徒傷悲”,可是我總是當時懂道理,一轉身就管不著自己了。現在讀《弟子規》,發現孝順父母這方面談得很多,古時候對子女孝順父母要求很高,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頂嘴也要態度和順,可媽媽都給我這么大的自由,我還這么不知道想想自己的錯誤,真不應該。我讀完這本書,發現自己好像長大了許多,覺得像《弟子規》這樣的好書我們要多讀,她帶給我們快樂,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們應該代代相傳的瑰寶,我們要努力學習,長大才能有本領回報祖國。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4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此奧妙深厚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也傳承至今。而今,我慕名拜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弟子規》后,受益頗深。
有人說:“若是要成為這天下第一強國,創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一千多年前,學習中國孔老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后起的“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并沒有多少重量,但這2千個字,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我們向善趨惡,這,便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來,便是萬善孝為先。老師長輩教導我們:父母將我們生之育之,十幾年如一日,不容易。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著念著,也做著。可是,你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為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為那血濃于水的情,并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才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
人們說:“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說,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眾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為,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為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蒙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凈的心,從而人人為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蕩漾著愛的波紋。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哭,他便會對你哭。同樣,如若你溫情待他,他也是會善待你的。
孝者,無須像張堅那樣臥冰求鯉,無須像周文王、子路般時時牽掛。每天出門說一聲:“爸媽,我走了!”回家時說聲:“爸媽,我回來了。”讓父母安心,這便足矣。
善者,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無須像黃帝嘗遍百草。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做一些“舉手之勞”,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這便足矣。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5
盼望著,盼望著,我們學校的讀書室終于開放了。我懷著高興的心情走進讀書室借書。借什么書呀,我望見書架上有一本《弟子規》我就把它借回來讀。
《弟子規》是一門國學,我讀了它后有了很多的體會,然而,在眾多的體會中最大的就是我變了。
我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我當成寶貝。小時侯的我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關心別人,體諒別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干什么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后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里干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游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見后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現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讀了《弟子規》后,我最大的變化就是言行舉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氣。現在的我非常的有禮貌,在學校遇到老師就問"老師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熱情問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蠻了,懂得了關心父母,不再和父母發脾氣了。媽媽他們都說我長大了,懂事了。在外邊我講禮貌了。串門時受到親人們的贊賞,在路上時也會受到路人的好評,此時此刻我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弟子規》使我徹徹底底地變了,變的成熟了,變的懂事了,變的越來越好了!相信我以后會繼續的變,變的更好.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做人要講求信用,說話辦事不能花言巧語,要實事求是,為人真誠,這才是立身之本。 “言必行,行必果。”這是誠信的基礎,我也做到了。從現在起我要懂得這些道理,認真做事,真誠待人,將來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弟子規》改變了我。它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6
最近父母讓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來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細讀《弟子規》后,我才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7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了。《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里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我的這本《弟子規》讀本中還附帶有很多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是教我們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范,原名《訓蒙文》,是根據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從古代到現在,小朋友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著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媽媽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這里還有一個“黃香溫床”的故事呢。
黃香是東漢時的一個小孩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對父親非常體貼。
夏天,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讓父親喝,讓父親消去暑氣。晚上,黃香用蒲扇扇父親的床鋪,直到枕頭、竹席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床睡覺。
冬天,黃香每晚都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直到把被褥暖熱了,才請父親上床睡覺。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臥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并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后媽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后來,終于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有兩條受到感動的大鯉魚從水里跳出來。王祥帶著魚回到了家,繼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黃香和王祥都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媽媽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爸爸媽媽嘗一嘗。
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游戲;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上網查資料,找到正確的答案。
《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去孝敬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8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9
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使我們在家線上學習了幾個月,同時,也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暑假。這個暑假,我非常充實,因為我讀到了一本非常好的書——《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里面有很多個小故事,每個小故事背后都有深刻的內涵。讀完這本書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知道了孝道在中華民族的地位,也明白了尊老愛幼的重要性,更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認真,不能分心,不能一心二用。
老師推薦給我這本書,是因為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尤其是在孝順父母方面,例如:入則孝這一章節,“入則孝”的意思是進入家中就要孝順父母,要尊重老人。踐行孝道,不僅要求我們要在心中感恩父母對我們付出的一切,還要在行動上回報父母,細心照顧父母,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不能認為父母對我們好是天經地義的,我們要自覺在行動上感激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記得前幾天,我放學回到家中,正在自己的臥室里玩耍,媽媽叫我幫她去洗菜,喊了我兩次我都不太想回應,更不想干家務,但是突然想到《弟子規》這本書中提到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我深刻的反省了自己,認為自己做的很不正確。母親叫我時我應該立即回應,母親需要幫助時我更應該及時伸出援手。在這之后,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想到《弟子規》里面的教誨,并努力去踐行,嚴格要求自己,我受到了老師和父母的表揚。
除了孝道之外,《弟子規》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受益匪淺,這句話是“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它的典故是管寧與朋友讀書時朋友三心二意,不認真讀書,去外面亂逛,管寧割斷了席子與他絕交,對他說:“我不與你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張席子”。說完,管寧認真讀書,不再理朋友了。這句話一直激勵我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尤其是在學習時,要端正態度,認真讀書,不被外界所干擾。除此之外,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們。
在真正閱讀《弟子規》之前,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讀物,但是通過幾天的閱讀我發現《弟子規》不僅僅是本書,更是一盞指明燈,它教給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與父母老師及同學等人的關系,教給我應該學會的規則規范。它指引著我的前進,不斷激勵著我,督促我成為一個孝順父母,遵紀守法的好孩子,是我人生的導航儀!
讀弟子規的感受1000字篇10
今年寒假,我被一本薄薄的《弟子規另解》所吸引,這冊小小的書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我急忙查了《弟子規另解》的原著:《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的資料,翻開他的的創作目錄,竟有數十冊之多,什么《學庸發明》,《四書正偽》,《水仙百詠》等,可是其中流傳最廣,名聲最大的就是《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僅僅1080個字。為什么它能使我百讀不厭呢?是它,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悌;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謹。
記得第一次打開《弟子規》扉頁,我便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驚呆了,原來我國古代早已把這種行為作為第一規范了,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我也一樣,比如在看電視時看到精彩片段,就會激動不已,不能自已﹗常常媽媽叫我下樓吃飯時,我只是嘴里應并沒關上電視,繼續津津有味地看那精彩的內容和那動人的畫面,直到媽媽拿著衣架上樓催我,我才關上電視,和心愛的動畫片依依不舍的告別。不過現在爸爸媽媽叫我,我都有聽話說做就做。想想過去和現在,你會驚奇的發現:其實只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你就會得到兩份樂:你樂父母也樂﹗
繼續往后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現在大多數家庭和我一樣只有一個孩子,平常自己總是獨霸一方。一旦放假,問題就來了,我和表哥無論大小事務互不相讓,吵架、打架變成了家常便飯,媽媽、姥姥對此頭痛不已,讀了這句話我才懂得我們兩人“兄道敵,妹道兇,兄妹爭”就是不孝的表現埃是啊,我倆吵架、打架的時候,媽媽、姥姥都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來勸架,這不是給大人添麻煩嗎?從此我就盡量克制自己了。比如前幾天哥哥罵我很難聽的話,我本來準備馬上回擊,可還是忍住了。事后我跟哥哥講他說的不對,他也向我道了歉,避免了一次吵架。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云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盡量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說來也奇怪,我的學習效率竟然大大提高,以前做作業總是需要半天甚至還得熬夜,現在只要不到半個小時就夠了,剩余的時間我就可以快樂地玩了。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起衛老師課堂上講過的話“現在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既不孝順,也不與他人好好相處。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我同樣相信,每個讀《弟子規》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