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感受100字
通過寫讀后感,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內涵,從而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和人文素養。寫好讀弟子規感受100字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讀弟子規感受1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本傳統美德培養的守則,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誦了弟子規。現如今,每年暑假我都會拿出來重新朗讀,而每次都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感受!
讀了《弟子規》后,最使我受到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理解了這段話的意思后,我不由得深感內疚: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我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做事,我也總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
《弟子規》還有這樣的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幾年前,我奶奶來縣城看病后返回老家。爸爸每個周末都回去看奶奶,而且每次都要住幾天。看到別的小伙伴周末都出去玩,我就哭著給爸爸打電話,不停問他什么時候回來。爸爸說:“乖寶寶要聽話,你需要我,可是奶奶現在更需要我” 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完全懂了。父母都有老去的一天,當他們躺在床上不能動了,就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的時候,“烏鴉反哺,羊跪乳”動物都懂的,何況我們人了!
反復朗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個校園里。班里有的同學家庭條件不好,也有的父母不在身邊在外地工作的,每天上學總會出現丟三落四的,或者缺少必要的文具,我覺得他們更需要愛和幫助。早晨上學時,我常常多帶些口罩,橡皮和筆。爸爸看到總會笑著說,學雷鋒嗎?我說是的。我付出了愛,同時我也收獲了滿滿的愛。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行為準則:“好學多問肯鉆研,勤勞篤行樂奉獻。明禮守法講美德,孝親尊師善待人。” 《弟子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反復閱讀,定能受益終身!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2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山西絳州人。清康熙年間秀才,以教書為生。李毓秀根據當地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后經清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全書列舉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禮儀,三字一句,淺顯易懂,音韻諧美,知識豐贍,是目前社會大眾開展道德教育、規范言行、防邪存誠,培育忠厚家風的德育讀物。
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弟子規》對幫助現代人傳承中國文化,養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忽視的是,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時,也要求家長必須按《弟子規》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為子女效仿的楷模。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經典讀本。在學習《弟子規》中,讓我的心靈得到三次進化。
第一次凈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昨晚接到通知,明天去三中,由教育局王寶寨局長為我們做講座。在講座上,王局長贈送了每一個實習生一本《弟子規》。我拿到手里如獲至寶,當局長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終于發現我做錯了什么,當即用手機給父親發了一條認錯短信。以前父母責斥我們,我都會去反駁,讓親心傷,可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父母的話,不管對錯都不應該去頂撞,不可以讓父母傷心,就才是孝道!
第二次凈化:“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許多孩子在課上管不住自己,這時教師用體罰,用責罵是不起絲毫作用的。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缺點,還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任何懲罰不如去給孩子講道理,重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課上我嘗試著用這種辦法教導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凈化:“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句話本意是教導孩子不能讓父母擔心,出門回家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同樣是教導學生,出教室一定也要告訴學生,回學校也要和老師見一面,這樣才不會讓老師擔心。
許多事情,可以用經典給大家講明白,不需要老師批評指責或當面懲罰。用真心去感化學生,才會以德服人,才能真正為國家培育人才。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3
最近(昨天)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次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說話做事要尊重別人,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4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對國學的教育就非常重視,在日常學習中老師教我們研讀了《弟子規》、《三字經》,其中的育人警句至今讓我歷歷在目。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不僅讓我們懂得尊敬父母,更讓我們明白了做人、處事的道理。父母平時的教導是為了我們更好的成長,我們應該恭敬地聆聽。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父母的責備教誡,更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因為父母的責備大部分都是出自于關心,所以即使是父母說錯了,我們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冕。
通過學習國學,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良苦用心。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孝順父母,學會感恩老師、學校,用自已得所學回報學校、回報社會!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5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并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并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蕩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6
最近我又翻讀了一遍《弟子規》這本書,讀完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三人成虎》。
這個小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龐蔥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一個人稟報說街市上出現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不假思索地說:“當然不信。”龐蔥接著問:“如果兩個人對您說街市上有老虎出現呢?”魏王說:“我會將信將疑。”龐蔥繼續問:“如果三個人都向您稟報,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呢?”魏王說:“我會相信的。”龐蔥感慨地說:“街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明顯的事,然而只因為有三個人連續向您稟報,你就信以為真了。愿大王不要誤聽謠言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謠言止于智者。不了解真相的時候,就不要輕信,也不要輕易傳播。一個人說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但是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容易誤導別人。我們要做個聰明的孩子,學會明辨事非,對于不懂或不了解的事,不能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而應該多方求證,不要被謠言迷惑。
就像上個學期的有一天,校園里就一直有傳播,有一個同學在校門口被人拐走了,下落不明。他們還說被拐走的孩子還有可能會打成殘廢,當乞丐什么的。搞得同學們都非常害怕,就怕下一次人販子把自己拐走了。后來才知道,那個同學并沒有被人販子拐走,而是他自己和家人鬧別扭,自己一個人走回老家了。
這就是弟子規中所說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7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讀幼兒園的時候,我搖頭晃腦背得一知半解,我小學后再細細品讀,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將“入則孝”放在第一位,孝敬父母,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尊長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世上多一孝子,人間就少一忤逆。
一個人孝順父母,別人也會尊重敬他信任他。在這方面爸爸媽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時刻以《弟子規》嚴格要求自己,對爺爺奶奶外婆非常孝順,因為爸爸媽媽孝順,所以他在工作上很順利,在社會上也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只要別人一提起我爸爸都會豎起大拇指,都說他是一個大孝子,大好人。
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別人是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孝順父母是人類的美德,甚至是動物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犢之情、烏鴉還知報恩,覓食喂養飛不動的老烏鴉,這就是人們說的孝烏。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他連動物都不如。爸爸常說:“對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順,對別人就不會真誠,這個人品很差,是不可靠的,他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幫助,在事業上也不會獲得成功。”
爸爸常常鼓勵我:“能夠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夠孝敬天下人的父母,這是大孝;能夠自己立身行道、成圣成賢,能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為萬世開太平的,這叫至孝”。這就是《弟子規》里的經典名言:“泛愛眾,而親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我們是小學生,但是要積小孝成大孝,爸爸媽媽教育我們有能力時要經常捐錢捐物給貧困山區學生和困難群體。除了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外,心中還要有大孝至孝,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8
這個暑假,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很有感受。《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弟子的行為規范,它告訴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做人要守信、慷慨。
先說守信吧,我可是一個很守信的人哦。暑假里的一天,我和一位同學約好晚上七點鐘在羽毛球館見面,可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沒來。我急得讓媽媽打她媽媽的手機,可是一直沒人接。媽媽勸我別等了,先自己玩吧。我不肯,我想起《弟子規》里的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我要講信用,我要遵守諾言!我家和她家離得很近,于是我央求媽媽陪我去她家樓下叫她,我在她家樓下大聲喊了好幾遍,都沒人應。當時我就像一只泄氣了的皮球一樣,很失望。媽媽安慰我說:“你是個守信的好孩子,她也許有急事去了吧。”我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我平時雖然不是那么慷慨大方,但對于橡皮、鉛筆之類的小東西,我是十分樂意借給別人的。但因為我是一個很愛看書很愛買書而且很愛惜書的“小書迷”,所以我不怎么愿意將自己最最喜歡的書借給同學,生怕同學把自己心愛的書給弄臟弄壞了,因此有時就不太愿意把書借給別人。但是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后,我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變化:我認識到這是一種很自私很小氣的行為,我為自己過去的表現感到羞愧。我準備開學以后把自己喜歡的一些書都帶到班里,和同學們分享。我要做到《弟子規》里說的那樣:人借物,有勿慳。這樣,大家在一起都可以相處得很快樂,很開心,看著別人開心快樂的樣子,我想我一定會比他們更開心!
守信、慷慨的人會更受大家的歡迎,還會有更多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守信、慷慨的人吧!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9
李毓秀的《弟子規》是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于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0
說起《弟子規》的風采,對于我們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很熟悉。因為在我們這個書香滿溢的校園生活中,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是她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記得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圣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從心底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之不理,有時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后,我經常用里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嘗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說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你說她是不是我的“老師”?
說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現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么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著快快寫完,去看我的游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教育著我,提醒著我,改變著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1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了。《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里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我的這本《弟子規》讀本中還附帶有很多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是教我們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范,原名《訓蒙文》,是根據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從古代到現在,小朋友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著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媽媽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這里還有一個“黃香溫床”的故事呢。
黃香是東漢時的一個小孩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對父親非常體貼。
夏天,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讓父親喝,讓父親消去暑氣。晚上,黃香用蒲扇扇父親的床鋪,直到枕頭、竹席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床睡覺。
冬天,黃香每晚都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直到把被褥暖熱了,才請父親上床睡覺。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臥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并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后媽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后來,終于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有兩條受到感動的大鯉魚從水里跳出來。王祥帶著魚回到了家,繼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黃香和王祥都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媽媽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爸爸媽媽嘗一嘗。
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游戲;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上網查資料,找到正確的答案。
《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去孝敬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2
我喜歡看書,就如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然而在這千千萬萬本書中,我偏偏對《弟子規》這本書“情有獨鐘”。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寫的。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的,總共360句,1080個字。這本書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父母、誠實守信的人。其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你時,應及時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之后才回答。父母有事交給你干,要立刻去做,不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時,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你時,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
每當讀完這一段話時,我總會想起黃香溫席這個故事。黃香溫席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年紀剛剛滿九歲,就知道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他就給父母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扇開,讓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讓父母睡得更好。
不用父母交代,九歲的黃香就能自覺幫父母做事,現在再想想自己以前對父母交代的事愛理不搭的態度,臉不禁火辣辣的:是啊,父母手把手的把我們拉扯太不容易了,我們做為兒女就算傾盡一生都回報不了,連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意去做,更別提什么報答父母了。但是有些兒女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父母,總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需要聽父母的教導和做他們交代的事。在這里我希望這些人可以早點醒悟過來,多替自己的父母著想,不然等到父母對你完全失望的那一天,想后悔也來不及了……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3
我們的老師經常說,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品行高尚,溫文爾雅的人,那么,《弟子規》絕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才不相信!
尤其學習到“謹”一章節的時候,面對“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我是呲之以鼻的。什神馬啊,一切都是浮云啦!古人那么迂腐落后,他怎么知道我們00后的給力?不能歪戴帽子,我怎么可以盡情耍酷?不能敞開衣襟,我還如何表現自己的自在瀟灑?至于鞋子嘛。鞋帶開就開了,還得彎腰去系,拖拖拉拉才叫個不羈呢!
于是終于有一天……剛剛走出放學后的校門,躲開了老師的視線,人群中,我又忘情地投入到自己的“酷”和“瀟灑不羈”中了——啪嚓,哎呦!我的左腳踩到右腳上松開的鞋帶上了——我結結實實地摔個大馬趴,鼻子鮮血直流,一顆門牙夜差點沒“光榮殉職”,同學們急忙把我扶起,關切的問詢中,我清楚地聽到路邊行人的話:“現在的孩子啊,怎么那樣,哪像個孩子?。”
我那一刻真的狼狽極了,不只是形象。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刷牙漱口整衣凈手,來到班級,端坐在書桌上第一個帶頭誦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4
夜色闌珊,窗外是閃爍的霓虹,奢靡的樂聲,使空氣中充滿了曖昧、頹廢的味道。疲憊的擠一擠眼睛,合上《弟子規》,那些只有一句三字組成的話語,卻依然縈繞耳畔。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讓我懂得了誠信的至關重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我學會了心存愛心;‘‘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讓人明白了與人的相處之道……一本《弟子規》包含了通俗卻又深刻的哲理,是給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
環顧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而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向“錢”看齊。“圣人之言”早已被拋之腦后,“有錢能使鬼推磨”日趨盛行;“及時行樂”被津津樂道,一部分人浮躁、迷惘、自私、冷漠、懶于讀書、得過且過、生活毫無目的、毫無追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帝王之家王公王孫為爭王位做出的讓后世人不齒的故事。在今天,有多少手足為爭奪家財而反目成仇,彼此互相傷害,搞得家中雞犬不寧,父母左右為難。為了所謂的身外之物,全然不顧昔日的手足之情。親情對他們來說輕于鴻毛,遠不如那重于泰山的財物。倘若他們能謹記“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何至于此?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系可焉。”今何在?越來越多的詐騙技倆出現:手機詐騙、電腦詐騙、傳銷……到處充滿爾虞我詐。三鹿奶粉事件,讓那么多無辜的寶寶承受不該有的痛苦,本應該誠信為本的企業,卻作出如此不講誠信、傷天害理的事情。企業如是,有些人亦復如是,在和他人交往中無視誠信,隱瞞事實,靠各種各樣花言巧語來欺騙他人從而達到取利于己地目的。凡此種.種,人與人之間漸漸失去信任,歸根結底都是失去“信”造成的錯。
放眼看去,在茫茫人海中,如今還有多少人在誦讀《弟子規》呢?在歌舞升平、紅燈酒綠的紅塵中,還有多少人謹記著孔子的教誨呢?兩千多年過去了,還是那輪明月高懸,還是那浪花翻滾,還是那燈光閃爍,但有多少人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仍徜徉在《弟子規》中?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5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中的典范,讓我們看了都受益匪淺,它雖然三字一句,但卻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
在這么多句三字經中,有幾句讓我印象很深。“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幸。”教會了我:“犯了錯誤能及時改正,就等于沒有做過錯事一樣。倘若犯了錯誤不及時改正,并且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比如,撒了謊不承認錯誤,這是不對的,但如果及時改正,那是對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一句話對我的感觸也是非常深的。以前,媽媽叫我起床我也想爭分奪秒地多睡一會兒,尤其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學了《弟子規》后,每天早上媽媽一叫我便迅速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之后便去上學。這樣,我漸漸懂得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過光陰。”這一個道理,也慢慢提升了做事的效率。
中華傳統文化真是博大淵深,我不僅要學好《弟子規》,還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將這些教誨傳承給一代代中華民族。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6
讀完《弟子規》后,我感覺它主要是規范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著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著許多做人的道理,對于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7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曾終絕的。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國學經典,滲透著眾多國學精髓。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規》,使人受益終生。
翻開《弟子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圣人的教誨。“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就為此奠定基礎,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謹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還要多學知識、充實自己。
“入則孝”講述要尊敬孝順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自己兒女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有時父母的一句句啰嗦、一聲聲叮嚀、一次次囑托正是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正值學習緊張的我們,在埋頭苦讀圣賢書時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應該停下來到他們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教導與責備時,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犯了錯,面對父母的責罰,我們不能一錯再錯、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靜地接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平時我們要盡力了解父母的好惡,所作所為要體貼父母,若讓父母擔憂、傷心,此乃不孝之舉。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愛護自己、注重品德修養。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東西全部留給兒女,我們在父母年老時也要做到這樣。烏鴉尚返哺,羔羊猶跪足;人若不孝親,不如禽與獸。西漢漢文帝為母親嘗藥,常常衣不解帶;晉朝的王祥為不喜歡他的繼母在臘月臥冰求鯉的故事都深刻體現了反哺之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則悌”教育我們對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對待長輩要謹記“長者先,幼者后”的教導。在古代,對待長輩要凡事都為長者尊,如若晚輩先行,見長輩沒大沒小,便會被眾人認為是沒有修養、素質低下的粗人。對待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長輩或兄長,也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兄長一樣畢恭畢敬。漢朝大臣張釋之尚能跪地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系帶,劉邦謀士張良亦可為老人拾鞋三次并為其穿上,更何況如今我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都能說出這句話,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謹”闡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規范行為。“朝起早,夜眠遲”,歲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時間。我國是“禮儀之邦”,作為中國人就更要做到“禮”字。春秋衛國士大夫蘧伯玉在過宮殿時扶輪步行,怕打擾君王;孔融四歲讓梨,我們又怎能不做有“禮”的人呢?禮者,人道之極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說話做事的方式。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分別描述友善、感恩、讀書。
一本《弟子規》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盡!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8
上個學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弟子規》,我從中得到了一些收獲,也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嚴于律己……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說:我們出去做什么事情時,要提前告知父母一聲,在征求他們同意后再出去,這樣以免他們擔心。我們外出回家中之后,要立即通知父母一聲,以免他們牽掛。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南昌老家探親,就發生了一件事令我終生難忘的事。
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表姐正在她家里玩,姑姑正好有事情要出去,就叮囑我們在家里玩。我和表姐在家里玩了一會兒,覺得沒什么意思,表姐就提議說:“我們出去玩吧。”就這樣我們兩個人就跑到大街上去玩了。就在我們兩人在外面吃著各種美味的小吃,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姑姑回到家不見了我們倆的蹤影,大吃一驚,趕緊打電話到奶奶家問:我們倆人有沒有去那邊。我爸爸和奶奶聽說我們倆人不見了,也十分著急。大家等了一會兒,見我們還沒有回來,爸爸就趕到姑姑家,準備和姑姑一起出去找我們,后來在姑姑家樓下碰到我們倆回來了。爸爸和姑姑嚴厲地批評了我們倆人:只顧著自己出去玩得開心,一點也不考慮大人們會擔心。我和表姐不得不低頭認錯,表示以后出去玩一定會和家里人打招呼,以免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擔心。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會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19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此奧妙深厚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也傳承至今。而今,我慕名拜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弟子規》后,受益頗深。
有人說:“若是要成為這天下第一強國,創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一千多年前,學習中國孔老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后起的“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并沒有多少重量,但這2千個字,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我們向善趨惡,這,便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來,便是萬善孝為先。老師長輩教導我們:父母將我們生之育之,十幾年如一日,不容易。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著念著,也做著。可是,你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為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為那血濃于水的情,并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才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
人們說:“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說,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眾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為,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為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蒙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凈的心,從而人人為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蕩漾著愛的波紋。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哭,他便會對你哭。同樣,如若你溫情待他,他也是會善待你的。
孝者,無須像張堅那樣臥冰求鯉,無須像周文王、子路般時時牽掛。每天出門說一聲:“爸媽,我走了!”回家時說聲:“爸媽,我回來了。”讓父母安心,這便足矣。
善者,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無須像黃帝嘗遍百草。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做一些“舉手之勞”,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這便足矣。
讀弟子規感受100字篇20
金秋十月,我們培新小學舉行“書香校園”活動。老師不僅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還要會背誦。回家后,我讓爺爺幫忙找到《弟子規》這本書,每天中午,都堅持讀一小段。
《弟子規》在古代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是古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講孝順、講禮貌……書中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我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我們應當聽他們教誨,應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傷心生氣。我清楚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盆水,天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它深深體現了小男孩對媽媽最真摯的愛。我更想到烏鴉反哺這個故事,連小烏鴉都知道孝順父母,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喂父母食物。而以前,父母讓我做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或者找借口不能按時完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后悔,以后我要變得勤快,父母叫我,立刻就能答應;長輩說我,我也能安安靜靜的聽,讓長輩們開開心心。
當我讀到“出必告、返必面”時,我深深的感覺到,以前不管是我早上出門不打招呼,還是放學時遲遲不出校門,讓父母在校門外焦急等待這些行為是多么槽糕。父母的心始終聯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以后出門,不夠有多么著急,也要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放學不管有多少事,一定要及早出校門,讓父母看見我都身影,不再為我擔憂。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 它告訴我學習中、生活中許多做人的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百善孝為先”,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里的話,做一名懂道理、講孝順的好學生,把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