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感受
讀后感的內容可以包括對作者的評價、對主題的理解以及閱讀過程中的收獲等。寫讀弟子規感受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讀弟子規感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感受篇1
學校要求老師們在假期里背《弟子規》。張老師一聽是弟子規,想:小孩背的,大人背什么呀?開學一看,原來是給所有人準備的,再一聽有的老師都倒背如流了,好強心使老師決定與我們一起背,以便大家監督她。這些天,有的同學不但把當天的背完還一直往后背,和老師比了起來。我當然也想了,所以每天,陳曦媛在中午背,可每次,我們都沒有成果。原因是來看看吧!
一:我倆都是女生中的淘氣包子!雖然能坐住卻會被一些事所吸引,再不就莫名其妙地笑!一次中午,我倆的老毛病又犯了,我覺得她笑地滲人,就說:你坐哪哪就是鬼屋!然后互相瞅著對方,又沒由來地狂笑一陣!好不容易背下來了,老師卻很忙,沒辦法!
二:我們早上才讀了兩行,就上課了,只好半途而廢!
中午時,還沒拿出書呢,就想起要上微機課!沒背上。
瞧!這樣哪能背了?現在,我們也決定好好背,一直向前沖!
讀弟子規感受篇2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弟子規》,老師讓我們回家背誦。同學們沒有一個有怨言,因為這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名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具體列舉出為人弟子在家、出外、接待人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究家庭教育與生活,是啟蒙養正,教育弟子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這本書是依據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謹慎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然后做到了這些還有多余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
看了《弟子規》,我發現,有很多的要求我們都沒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現在很多學生偷偷摸摸的出門去網吧,不告訴家長,讓家長非常著急。放學回來,又不和家長說一聲,直接把書包一扔,就急沖沖的去寫作業了。從來不守孝道,而這又違反了“斗鬧場,絕勿進”的規則。所以做任何事時都要先考慮一下后果,否則會犯下大錯。
其次,是信,任何事,都得以誠信為先。“誠交天下客,信從譽中來”。誠信是經商得到的基礎,更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還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基本體現。政治老師總是對我們說:“一個人有了信譽才能獲得名譽;如果失去了信譽,也許他今天可以欺騙他人,甚至獲得利益,但遲早會身敗名裂!”是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一些奸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往往忽略了誠信,用盡了一切奸詐的手段,騙取了很多不該屬于他的錢財。現在,越來越多的商人丟了“信”——火腿腸中有三聚氰胺,小吃中查出了地溝油,甚至連奶粉中都有了對嬰兒不利的激素……他們都忘了“信”。而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少了誠信,那我們該怎么生活?那些制造奶粉的奸商有了孩子,還會放心讓孩子和自己制造的奶粉嗎?不會的,想都不用想,他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喝的。因為,他已經沒有了信。
一個人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名譽,首先要愛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譽,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諾。
無心非,名為惜,有心非,名為惡。知錯能改,錯誤就能慢慢減少;若掩飾,則錯上加錯。希望那些“丟”了誠信的商人,吧誠信“撿”回來,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瑾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幾點將銘刻我心,永遠不忘!
讀弟子規感受篇3
同學們肯定都知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吧!但你們知道《弟子規》嗎?它全文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作者李毓秀用樸實無華、壓韻順口的語言講述了我國古代的基本道德和規范。我特喜歡!
《弟子規》里有“入則孝”、“兄弟睦”、“出則悌”、“信為先”等篇章,“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告訴我們,看到別人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學習,馬上下決心,立志要趕上他;即使相差很遠,也要立下一個長遠的規劃,逐漸趕上去。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見賢思齊”。
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我從小就學舞蹈,由于個兒小,練基本功特別費勁,老是比別的同學“慢半拍”。別的同學在學“倒立”了,我還不會“下腰”;別的同學已能筆直地跨“一”字了,我還在用力壓腿……最讓我頭疼的是那個“側手翻”了。我生性膽小,兩手著地后右腿不敢蹬地騰空,所以只能像小青蛙一樣跳過去。見到同學們一個個翻得像模像樣,那樣的輕松,那樣的漂亮,那樣的“賢”,我既羨慕又著急。怎么辦呢?“思齊”唄!向老師請教,向同學們學習,非趕上他們不可。課間休息時,同學們都去玩了,我馬上跑到基本功王老師面前說:“王老師,我想學好側手翻,您能再教教我嗎?”“好呀!老師再給你講講動作要領。”王老師滿面笑容地說。老師耐心地把整個動作分解開,一點點讓我領會,還叫來一位做得好的同學示范。就這樣,我終有所悟,重新練習。一遍,二遍,三遍……當汗水浸透我的衣裳時,我已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個側手翻了。我十分高興,堅定了學好側手翻這個基本功中技巧性特強的動作的信心,繼續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課間休息結束、同學們圍過來的時候,我終于能穩穩地蹬、踢、撐、翻,表演似的來了一個漂亮的側手翻。啊,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古人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即“之”)。此話說得好,我們確實應當見到崇高的道德和品行就要“仰之”,“行之”。我想: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遇到眾多的“高山”, 一定會看到特好的“景行”。我們一定要“仰之”,“行之”,“見賢”而“思齊”。這樣,我們才會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功。
讀弟子規感受篇4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讀弟子規感受篇5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并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并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蕩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讀弟子規感受篇6
中國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候起中國就作為一個強國屹立于世界強林之中。“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的稱號一直是中國獨有的標志,而其中《弟子規》作為一本傳世經典,不僅僅影響著古人,同時也影響著現代人;它不僅僅是一本啟蒙讀物,同時也是所有人規范行為的經典讀本。
總敘“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中,包含眾多深刻理念,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孝”、“信”。所謂“百善孝為先,萬惡懶為首”,“孝”乃是我們為人子女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達,文明的高度進步。這些似乎正在悄悄地發生著一些變化。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弟子規》中講孝的。但是,縱觀大千世界,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就說我自己吧!“翊嘉,幫媽媽把垃圾拿出去倒了!”“啊?哦!”過了五分鐘,我才去倒了垃圾。這時,媽媽便對我笑了笑。再看,我晚自習回到家,洗完澡,便對媽媽說:“媽,你去幫我把杯子的水換了吧!我要吃藥了!”媽媽則立馬放下了手中的事情,馬上去給我倒水了,當媽媽回來時,我卻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把這當做了媽媽本來就該要做的事似的。現在想來,還真是愧疚啊!王祥都能臥冰求鯉,閔損也能勸和,我們卻連倒個垃圾也拖拉,真是慚愧啊!在我們真應該把這句話改成“子女呼,應勿緩;子女命,行勿懶”啊!唯有“孝”才能報答我們對父母的感恩,應時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多多幫助親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無信則不立”、“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都是講誠信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失去了“信”,那人生必定會有缺憾!宋慶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她在小的時候,就知道不能失信于人。從小具有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終成一代偉人,深受人們愛戴。所以,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之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如一個失信于人還不知自責的人,只會被別人鄙視。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事。這本傳世經典,還在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代的人。它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所幫助、有所貢獻的人。
最后,再送給大家一句影響名人一生的名言——“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于自己在行善!”
讀弟子規感受篇7
最近我讀了媽媽推薦的國學經典書籍《弟子規》,雖然沒有馬小跳有趣,但是卻讓我覺得深受教育,幫我長大了許多呢!《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孔子的教誨改編成的生活規范,講的都是樸實的做人道理。
《弟子規》中的“弟子”指的是學生,也就是家庭里的子女,廣泛地講,弟子可以視為每一個人。“規”就是范、道理,即做人應有的道理、應守的規范。統而言之,是教導人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做一個愛學習的人。我覺得這幾個方面自己做得比較好的是關于誠實守信和有禮貌。因為爸爸媽媽從我呱呱學語的時候,就教給我主動跟認識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們問好、聊天,學習禮貌待人。
聽媽媽講我兩周歲前常跟奶奶在村里串門,因此認識很多鄉親們,因為很有禮貌,習慣用“您好”“請問”等禮貌用語,大老遠就跟人家問好,大家看到我都很喜歡跟我玩。媽媽帶著我常常驚訝我比她認識的人要多呢。這個好習慣的養成讓媽媽感到很自豪,我也從中獲得很多快樂!
“弟子規”里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想到了媽媽給我講的故事《狼來了》、《曾子殺豬》,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誠實守信是最起碼的好品德。有時候,我犯了錯誤,明知道會被媽媽批評,但是還是堅持沒有撒謊,因為媽媽從來就對我說話算數,我不能騙父母。看過《弟子規》之后,我更加知道,如果我們小孩子撒謊了,或者品德方面不好,父母會比我們受了傷生了病更加傷心、羞憤。在孝順父母和愛學習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我慢慢長大了,也變得更加貪玩了,有時候很任性,不體諒爸爸媽媽,會跟他們頂嘴,很多時候,媽媽都很平靜地跟我講道理,可有些時候我很過分,她氣得唉聲嘆氣,也會說寫發狠的話。
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對學習不夠勤奮,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有時候媽媽會自我批評,勸我好好學習,不然會“老大徒傷悲”,可是我總是當時懂道理,一轉身就管不著自己了。現在讀《弟子規》,發現孝順父母這方面談得很多,古時候對子女孝順父母要求很高,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頂嘴也要態度和順,可媽媽都給我這么大的自由,我還這么不知道想想自己的錯誤,真不應該。我讀完這本書,發現自己好像長大了許多,覺得像《弟子規》這樣的好書我們要多讀,她帶給我們快樂,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們應該代代相傳的瑰寶,我們要努力學習,長大才能有本領回報祖國。
讀弟子規感受篇8
大家好,我是來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來為大家演講。
珍惜,這個主題,是我第二遍講了,但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的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們要珍惜時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著她的價值。
最后請大家跟我一起念一遍“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謝謝大家!
讀弟子規感受篇9
在我依稀記事時起,媽媽就給我講經典故事,帶領我讀唐詩宋詞。今年暑假又讓我品讀了《弟子規》。我還知道《弟子規》也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告訴我們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范。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因為書里面的每一句話都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一輩子探索和學習。《弟子規》中“父母喚,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媽媽給我解釋這幾句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呼喚,回應不能遲緩;父母指派的事要快做不要偷懶;父母的諄諄教誨要恭敬聆聽;父母的責備和批評必須要接受順從。讀到這,我忽然想起了以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放學一到家,我扔下書包就看電視或打游戲。每次吃飯時,都是在媽媽再三催促下才戀戀不舍地坐到飯桌上。我有時還埋怨媽媽,掃了自己的興致。爸爸店里的生意忙的時候,偶爾讓我接一下貨,我卻故意裝作沒聽見,一溜煙似的跑了。記得四年級時,我和同學打架,還把同學的杯子摔碎了。放學時,爸爸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像往常一樣接過我的書包,語重心長地給我講道理,我不但不聽,還很抗拒,不停地給自己辯解,還用手捂著耳朵不愿聽。爸爸氣得脖子上的青筋都凸出來了,剛揚起巴掌,又收回去。我見狀竟賭氣似的先跑回家,重重地把門關上,和父母耍起小脾氣來。回想起這些,我現在非常羞愧,真想撲進父母的懷里,向他們說聲對不起。
讀完這本書后,我就覺得有一位無聲的老師在我的身后默默地教導我。我認為做為炎黃子孫,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不僅要活在生命的百年里,還要活在千年的經典中。
讀弟子規感受篇10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后人際關系,夫妻關系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后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萬事以孝為先.《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教育我們每一個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虛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項意見,并積極改正錯誤,聽從父母的指揮,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只有這樣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非常慚愧.調皮的我,個性倔強,不聽父母的教導,做了很多錯事,令老師和父母傷透腦筋,令他們傷心,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規》里的各項準則衡量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教導,各方面要求進步.
我覺得這本《弟子規》很值得我們去看去讀去做,如果一個rén dà部分的日常行為規范都依照《弟子規》里面的做,將來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風.
讀弟子規感受篇11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圣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并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于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并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后批評了我,到了最后,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于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著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為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啰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為何要嚴厲,又為何要啰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悅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悅色”了。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發?我們為人子女,每天惦記著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為后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愿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于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說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么,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復;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并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說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讀弟子規感受篇12
暑假里,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時說話時要謹慎,不要隨意亂說,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處時要平等待人,有愛心,與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最后,在做到了以上這些后,就可以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了。以前我也明白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沒有把它們系統化。原來“弟子”也有“規”啊!
讀《弟子規》,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句話:一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恭敬敬的將父母的話聽到心里。當我們犯了錯,父母責備時,我們應當順從的聽父母的教誨并且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失,不可以頂撞父母,使他們傷心。以前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經常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我今后堅決要改正,做個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愛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那是極其自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討厭子女,子女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是有賢德的體現呀!這方面在以前我還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評自己,哪怕是自己錯了,心里也會想:父母現在對我不好,長大后我也不對父母好。看來我是大錯而特錯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
這就是我初讀《弟子規》后學到的道理和感想,寫出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讀弟子規感受篇1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本傳統美德培養的守則,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誦了弟子規。現如今,每年暑假我都會拿出來重新朗讀,而每次都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感受!
讀了《弟子規》后,最使我受到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理解了這段話的意思后,我不由得深感內疚: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我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做事,我也總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
《弟子規》還有這樣的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幾年前,我奶奶來縣城看病后返回老家。爸爸每個周末都回去看奶奶,而且每次都要住幾天。看到別的小伙伴周末都出去玩,我就哭著給爸爸打電話,不停問他什么時候回來。爸爸說:“乖寶寶要聽話,你需要我,可是奶奶現在更需要我” 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完全懂了。父母都有老去的一天,當他們躺在床上不能動了,就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的時候,“烏鴉反哺,羊跪乳”動物都懂的,何況我們人了!
反復朗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個校園里。班里有的同學家庭條件不好,也有的父母不在身邊在外地工作的,每天上學總會出現丟三落四的,或者缺少必要的文具,我覺得他們更需要愛和幫助。早晨上學時,我常常多帶些口罩,橡皮和筆。爸爸看到總會笑著說,學雷鋒嗎?我說是的。我付出了愛,同時我也收獲了滿滿的愛。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行為準則:“好學多問肯鉆研,勤勞篤行樂奉獻。明禮守法講美德,孝親尊師善待人。” 《弟子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反復閱讀,定能受益終身!
讀弟子規感受篇14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聲聲稚嫩的童聲為我拉開了桌上那已被陽光照耀得暖融融的書本。是古代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孔子教誨的精華,流傳千年而不變,孔子信仰著“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他的弟子們用短短的三言韻語簡潔明了地指示出學生該走的正確的道路,我也受益匪淺。
孝是一個人應盡的職責,讓每一個老人都能享到天倫之樂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責任,可又有多多少人為了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鈔票喪盡了天良,干出了如同禽獸一般的事。《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孝者就是如此,黃香可謂是古代難得的孝子,他的母親在他9歲那年因病去世,父親的身子也很虛弱,他從小就很懂事,家里的苦活累活都是他承擔起來的。夏天的傍晚,太陽雖然已經躲到了山后可床上的枕席還是如火中燒般的滾燙他就搖著蒲扇把枕席扇涼,讓父親舒舒服服的入睡;冬天,他更是用自己的體溫來溫熱父親的被窩。
再想想我呢?父母對我盡可能地滿足我的欲望,希望我過一個快樂開心的童年,而我有時卻對他們有種種的不滿,我現在很后悔,后悔我以前的歇斯底里,后悔對他們發過脾氣……
總之,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這世上,孝可以讓人更加美麗。
讀弟子規感受篇15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本傳統美德培養的守則,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誦了弟子規。現如今,每年暑假我都會拿出來重新朗讀,而每次都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感受!
讀了《弟子規》后,最使我受到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理解了這段話的意思后,我不由得深感內疚: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我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做事,我也總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
《弟子規》還有這樣的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幾年前,我奶奶來縣城看病后返回老家。爸爸每個周末都回去看奶奶,而且每次都要住幾天。看到別的小伙伴周末都出去玩,我就哭著給爸爸打電話,不停問他什么時候回來。爸爸說:“乖寶寶要聽話,你需要我,可是奶奶現在更需要我” 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完全懂了。父母都有老去的一天,當他們躺在床上不能動了,就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的時候,“烏鴉反哺,羊跪乳”動物都懂的,何況我們人了!
反復朗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個校園里。班里有的同學家庭條件不好,也有的父母不在身邊在外地工作的,每天上學總會出現丟三落四的,或者缺少必要的文具,我覺得他們更需要愛和幫助。早晨上學時,我常常多帶些口罩,橡皮和筆。爸爸看到總會笑著說,學雷鋒嗎?我說是的。我付出了愛,同時我也收獲了滿滿的愛。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行為準則:“好學多問肯鉆研,勤勞篤行樂奉獻。明禮守法講美德,孝親尊師善待人。” 《弟子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反復閱讀,定能受益終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