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
寫讀后感的前提是讀好原文,只有對原文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本文為你提供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寫作技巧和示例!
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篇1
女作家楊沫寫的著名紅色小說《青春之歌》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一個女大學生如何成長為一名堅強、寧死不屈的中國共產黨員的故事。她的名字就是---林道靜。
林道靜出生在大地主林伯唐的家中,但她非常的不幸,她的親人只有她的媽媽李秀妮和太外公老李。秀妮被林伯唐娶為姨太太時,老李就跳河自殺了。 而且,秀妮生完孩子就被趕出了家門,她回家發現外公已不在時,也跳進了白河川。
一轉眼,林道靜就有十八、九歲了。有一天,道靜知道她親媽是怎么死后,毅然離家出走,住進了同學王曉燕的家。并加入了進步青年的行列。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林道靜險臨槍決,但都被她的好友救了。那時,林道靜還沒有入黨,所以一場唇槍舌戰后,終于見她從審訊室里出來了。但她入黨后,就沒那么幸運了。她的下落被胡夢安知道后,就到處通緝她。最后,將她送進了北平(今北京)監獄,受盡了苦刑。
后來,她們設法逃出后,就與革命人士一起大破關門,攻打日本鬼子。最后,真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林道靜那樣的愛國者,才打敗了日本鬼子,國民黨才夾著尾巴逃到掉了。
林道靜以及她的同伴們的英雄事跡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們受著愛國教育,享受著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牢記革命前輩們的英雄跡,努力學習,長大保衛和建設祖國。
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篇2
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著古老而動蕩的古都北平,但斗爭的烈火已經燃燒起了人們心中的那份愛國情懷。激憤的斗爭必將破除寒冷刀劍的阻撓,而這沖天的烈火也會在不盡的斗爭中永遠地存續。
《青春之歌》圍繞著故都北平,以不斷的斗爭為主線,描繪了一段鼓舞人心的頑強斗爭過程,也展現了主人公林道靜由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最后參與革命的思想變化過程。文章以主人公的&39;肖像描寫引入,以數萬人轟轟烈烈的壯烈游行收尾,表現出“革命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中心思想。文章雖已收尾,但實則并未結束,從激動人心的高潮戛然而止,那六個點的省略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曲折的斗爭,并未就此結束。
我常喜歡在深夜閱讀這本書。書中白色恐怖的緊張氣氛,斗爭中燃燒的烈火,與幽靜而漆黑的閱讀環境一起,構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有趣氛圍。沸騰的熱血染紅了寒冷白亮的屠刀,斗爭的激情打破了白色統治的死一般的恐怖,書中的情節常常使我激蕩不已、流連忘返,仿佛自己置身于八十年前的硝煙彌漫的“戰爭”。長久地沉迷,終歸戀戀不舍地離去,才發現時間已經悄無聲息地流逝了許多……
《青春之歌》的氣氛總是緊張得沒有一絲喘息的時間,剛剛從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中脫身,來到新的環境,卻又一次卷入到了新的斗爭之中。即使到最后,斗爭達到巔峰之時,緊張的氛圍仍未散去:林道靜虛弱的身體,徐寧的不幸被捕,江華在演講完后迅速消失……一切都令人擔心,但文章的結尾并未對此作出最終的陳述,正如文章所說:“在激烈的緊張的斗爭中,個人的一切顯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青春之歌》中還有許多與同類書籍截然不同的地方。故事并非荷實彈的戰斗,也并非以筆為展開文字的攻擊,而是普及宣傳革命意識,喚醒公眾的愛國之心,并參與到盛大的游行之中。此外,《青春之歌》還提出了許多獨特的思想,如:革命并不是要參與到戰爭之中,積極宣傳愛國意識同樣也是偉大的革命;因革命而壯烈地死固然是光榮的,但更要想方設法地活下來,從而更多地參與革命。
烈火并不會因白色恐怖而止息,反而會更加努力地斗爭、拼搏,愈燒愈旺,最終沖破黑暗的阻隔,展現出革命斗爭最燦爛絢麗的光輝!
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篇3
今年開學伊始,我穿梭在圖書館書架間,偶然間目光被定格在《青春之歌》上,心中猛地充滿激動,這不正是中學歷史課本上曾提及的著作嗎?這本被載入“史冊”的書一定很值得去拜讀,于是我緊緊的把她抱在了懷里······
她是一本挺厚的書,書皮有點破損了,書的紙張也有點泛黃,偶爾還有被水浸過后留下的痕跡,相必是被好多人翻閱過,也不知是哪個讀者大概是被故事情節吸引去了,竟把水送到了書上,呵呵,看來這本經典名著果真名不虛傳,很有魅力嘛!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她。
《青春之歌》是才女楊沫的代表作。創作于50年代,講述了一部自“九一八”至“一二九”這一歷史大風暴中,北京的一批進步青年學生們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的奮斗史。在這部小說中刻畫了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這些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對后人無不啟迪,也預兆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和希望。
故事主人公林道靜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可富裕的家境并沒有給她一個幸福的童年,相反,由于她生母的緣故,后母對她百般虐待,她從小就吃盡了生活的苦。萬幸的是她后母送她去上了學,接受了教育。雖然后母這樣做只是為了林道靜以后能夠有資格嫁入豪門,讓她能夠借著林道靜的光享受榮華,但無論如何我們還得感謝她的這一“善舉”,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以后的了林道靜。當林道靜高中要畢業時,她的家庭出現了變故,這時后母執意想讓林道靜嫁給一富豪來繼續她富貴的生活,林道靜不從便離家出走,于是她的生活翻開了新的篇章。
本來林道靜想投奔她教書的表哥表嫂,可來到他們教書的學校時才知道他們早已不在此教書,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校長收留了她并答應給她找份工作,后來她發現校長并非真善人,而只是相中了她的美貌想把她獻給上司,此時的林道靜對生活充滿了絕望,正當她要投海自盡時,一位青年學生余永澤救下了她,之后兩人相愛了。
這僅僅是故事的開端,股市的高潮的開始是在林道靜隨余來到北大生活后,在那她遇見了盧嘉川——一位很優秀的進步知識青年,數次的交往之后兩人彼此欣賞彼此信賴,這也正是林道靜接觸革命獻身救國事業的先決條件。屬于他們兩人的美好還沒有開始就因盧嘉川的被捕犧牲破滅了,這讓每個人無不惋惜。之后的林道靜更加積極的向組織靠攏,她也果斷的結束了與余永澤日益不協調的生活。
江華,是林道靜接觸的繼盧嘉川之后的第二位對她影響重大的進步青年,他和盧一樣都是肩負組織使命的地下工作者,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給予了林道靜很大的幫助,也正是因為如此,林道靜才有了繼續向著革命走下去的機會,而最終發展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此期間,林道靜經歷了很多的不平凡:化裝成家庭教師潛入地主家向當地的窮苦人們宣傳愛國教育,因為身份暴露被關入監獄深受酷刑,出獄后領導學生開展救國運動······重重的困難并沒有嚇倒她,反而更加堅定了她革命的信念,她一如既往的為救國奔走著。而與她并肩作戰的江華向她表達了愛意,兩位志同道合,彼此喜歡的革命同志走到了一起,為他們共同的信念繼續奮斗著。
這就是讓我著迷的《青春之歌》,還記得當初的我為了快點一覽她的風采而近乎癡狂的畫面:只要一回到宿舍放下手里的東西趕緊看一會兒,晚上趴在床上更是恨不得看個通宵。等到周末了,那也不去了,就蝸居在宿舍看她。從開始看到看完最后一個字的七天里,幾乎每個晚上都是在舍友的催促下才睡覺,說是睡覺只是放下了書,閉上了眼睛,我的腦海里一直在浮現故事的某個情節,是啊,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一次次讓我失眠了。
讀完整本書之后,我熱血澎湃,激動萬分,覺得自己的整個靈魂都受到了洗禮,得到了升華。小說中的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等無數熱血青年用他們的行動激勵著我,我打心底敬佩他們,佩服他們卓爾不凡的見識和勇氣,佩服他們不屈不撓的斗志,佩服他們為祖國為人們不怕流血犧牲的博愛。我腦海中一遍又一遍的回蕩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話語。我領悟到信仰的力量、共產黨的力量、民族的力量。這些都是林道靜他們用青春為我們做的詮釋。誰都知道青春是很美好的東西,林道靜他們把這份美好延伸了,而作為年輕幸福一代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讓這份美好更加持久絢麗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好吧,就讓我們共同唱響青春之歌,為我們的理想信念用心奮斗吧!
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篇4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么的堅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來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后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斗爭,并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后,我感觸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進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斗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現代這社會中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
青春之歌讀后感反思篇5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
《青春之歌》描寫了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下,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并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的故事。全文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強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追求精神。
《青春之歌》以作家楊沫的生活為原型,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染滿記憶,用戰斗書寫豪情,用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如今,對于每個青年學生來說,“志愿者”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情系山區兒童,奔赴邊遠貴州山區支教而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樹地震災難中,志愿者們用血肉之軀為災區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動的“生命長城”;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內外,志愿者以細致周到的服務贏得了世界友人的贊揚;剛結束不久的上海世博會,青年志愿者們充分展現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的文明姿態……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如果說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時代下的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將個人前途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務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志愿者”,譜寫屬于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于我們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