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書心得
《阿q正傳》讀書心得篇1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鉆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里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于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于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讀書心得篇2
社會的腐敗,百姓的懦弱,你們敢于拼搏么?
——題記
看完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為阿q惋惜,可這也正揭示了從前中國人的懦弱無能,真如同這阿q一樣,也顯示出了當時中國統治十分糟糕,像阿q這樣的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只能收到別人的凌辱:被有錢人欺負,被嶺村人欺負……十分可憐,只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很低,只能干苦工,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沒有權沒有勢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氣壓!也真是如此,阿q變開始封閉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人的自私,都是掩飾他的害怕,因為,沒有辦法呀,苦老百姓只能如此忍氣吞聲,錢占據了絕大部分!
如今,中國雖沒有當時的社會那樣了,但是也不乏像阿q這樣的人,不愿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接受外面的新鮮,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樣。魯迅先生也正想喚醒這些人們,其實,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只要你能用心體會,就一定能夠了解到的。
這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被踐踏的人權。致使他變成了一個愛逃避的人,遇到了問題,只希望一味的躲在別人的身后,永遠不會正面去解決。
現在,條件逐漸優越的我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阿q了,遇到了挫折,哪怕只是小風小浪,也不敢面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是知難而退并不是壞事,但是也是建立在你實在不能夠去解決這件事情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像魯迅先生手下的阿q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旦碰到挫折,都不去努力鉆研,不曾去認真思考過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開始一味的退縮,那你的人生難道不會變得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嗎?沒有一波三折的冒險滋味,更是沒有勇于拼搏的精神,那么你的世界將會越來越狹隘,越來越沒有味道。
我想說,就算是過去再怎么努力創造的輝煌,那也只是一時的,也只是屬于過去的,不是屬于現在的,現在的就更需要我們努力拼搏的精神了!我想,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不也正是想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嗎?這或許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但是,人的一生中如果真的缺少了拼勁,那么即使是再完美的人生,即使有再多的華麗裝飾,到最后,終會露出它的本來面目,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拼搏,不斷地進取,即使失敗,那也是為后面的成功奠定的基礎,根本不用怕,因為只要你一直保持,終究會成功的!
《阿q正傳》讀書心得篇3
阿Q最后還是死了。記得是誰說“魯迅先生如果沒有英年早逝,最后也會被殺或者沉默。”沉默是一種對人精神上殘忍的酷刑,剝奪了話語權,就是單向傳播中的受奴役者。但阿Q是個用不沉默的人,他敢說,并且總是不加修飾地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直接地說出來,他對代表權勢的趙老太爺說“我姓趙”,他對自己的性幻想對象吳媽說“我想跟你困覺”,他對自己的頂頭上司白舉人說“是我說你拿人家五十兩的”,也許是這種近乎于傻子似的單純讓他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狂人日記里不還說么“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在那個時代,大家都欺軟怕硬夾起尾巴做人。能夠不死便好,少說少聽少看多做,可偏偏阿Q又是一個特愛看熱鬧的角色。跑去看殺人撞上了偷竊然后還摻了一腳跑了,這樣也還好,回去風光了一把,可偏偏又是自己藏不住事兒,整個未莊都知道阿Q成了盜賊,被全部人排斥的沒權沒勢沒錢沒地位的阿Q,看你還怎么在未莊生存下去。但是阿Q不怕,阿Q有精神勝利法。
當聽說革命黨進莊的消息后,整個未莊都開始惶恐不安,原來等級分明的人們已經默認的平衡像是要被打破了。和阿Q一樣的農民階級開始暗中觀察望風,似乎期待著那些地主財主們被革命掉,又害怕到來的是更為恐怖新的剝削者,還有膽大一點的人進城被學生剃了辮子。在那些地主們紛紛倒戈準備自己出路的時候,阿Q在橋上歡快地喊著“我革命了,我造反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這樣大膽狂放的言論卻讓趙老太爺他們心里顫了一顫的。人們對于未知東西的恐懼,在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象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反倒覺得安心。
革命在未莊成為了假洋鬼子勾結各種財閥鄉紳之后的產物,老百姓們可以繼續接受以前的壓迫反倒舒了一口氣。但阿Q想要革命的小火苗并沒有因此熄滅,他在假洋鬼子之后去尼姑庵鬧革命學人家把辮子盤起來,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懵懂的革命意識,只是還不明顯。那阿Q革命是為什么呢?在阿Q的夢里,似乎參加了革命,成為了革命的首領。他成了新的“趙老太爺”,趙老太爺變成了以前點頭哈腰奉承的自己,他穿皮襖戴官帽還趾高氣揚地罵“王八蛋!”。他滿足了,他以為只要自己革命了,要什么是什么,喜歡什么有什么。他可以不再被同等的人嘲笑,不再交莫名其妙的保護費,不再不敢姓“趙”,甚至可以不讓趙老太爺姓趙。他是愚昧的,甚至即便他參加革命黨勝利之后的結局也可以看見,類似太平天國的末路。被抓了也沒有覺得沮喪,阿Q說,監牢里的配置比土谷祠還好。
無姓無名無籍貫無行狀無家無固定職業的六無產品是不被這個社會承認的,最阿Q后無聲無息無牽無掛地死了,連一句“我手執鋼鞭將你打”都沒唱。眾看客砸砸嘴巴狂呼大不過癮,人命被人把玩的時代,人人不敢說真話的時代,做作假裝不想被排斥就被同化的時代,現在也有,阿Q和趙老太爺的故事還在上演,三六九等的標尺從補丁破布到絲綢華服的對比,誰敢說沒有以貌取人過。
阿Q死了,還有千千萬萬個阿Q活著。有阿Q就有趙老太爺,就有假洋鬼子,就有地保,就有小D。眾看官,且慢慢看。
《阿q正傳》讀書心得篇4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讀書心得篇5
當我寫下題目的時候,我想我可能要寫一點“大逆不道”的東西了。
時間回到大一,我初次接觸《中國現代文學史》這門課程。時至今日,我對該課程依然保持著足夠的熱情。那個時候,田青老師給我們傳授或來自課本或來自生活的知識。最讓我們亢奮的是,她為我們演繹一些經典作品的語段,用她幽默的語調生動反映作者的思想,這個文學內涵夯實的老太太給我們的大一生活注入了不一樣的色彩。尤其是談到魯迅,她“前衛”的思想使我們在歡快的氛圍中一步步接近周先生。
我記得期末考試時有一道關于《阿Q正傳》的基礎題,是要求記住《阿Q正傳》的“目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大團圓。當時的我并不像現在這樣“清醒”,并沒有認真關注作品的內容和內涵,只是死記硬背的記下了“目錄”,以此為考試服務。誰能想到時隔兩年我又翻到了這個影響文壇多年的篇目,更令人驚喜的是我有幸觀看了岑范先生導演的改編自《阿Q正傳》的電影。
在第一章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為阿Q作傳的四點困難——文章的名目難,立傳的通例難,阿Q的名字難,阿Q的籍貫難。第一難是最終“我”以“閑話休提言歸正傳”中的“正傳”二字解決。第二難卻是阿Q的姓氏問題,文中說他大概姓趙,但因他“炫耀”與中了秀才的趙太爺兒子是本家,還比秀才長三輩而挨了趙太爺耳刮子。看到此處,不免慶幸十分。倘使我生在民國年間,姓什么還由不得自己了,得看有權勢的人的臉色,真是夠“媽媽的”了。也有人說阿Q是“依權附貴”,這也未免太過“聳人聽聞”,具體情況如何?恐怕只有那個時代清楚。再看看這個魚肉鄉民的地保老爺,得虧他生在百姓沒怎么“開智”的民國,要是他生在如今,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淹死他“腐臭”的靈魂和“光鮮”的身軀。第三難是阿Q的名字如何寫,用原文的話說,“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無人知曉,就連趙太爺的秀才兒子博雅的茂才先生“竟也茫然”。第四難是籍貫,雖說“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但可惜這姓是不甚靠譜的.,因此籍貫也就有些決不定”。
阿Q被人們所熟知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阿Q語錄”。“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我和你困覺”等等,諸如此類,語出雷人。尤其讓人們難以忘記的是“精神上的勝利法”。記得學習此篇時,老師為我們留下了討論講解的作業,我當時還將“精神勝利法”美化了一番,現在想想真是“無知者無畏”啊!其實這是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這個原因,阿Q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這是魯迅對國民性批判的整體把握,有“退守”“惰性”“巧滑”“虛偽”“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無特操”等。茅盾先生對阿Q也有一段經典的言論:“我們不斷的在社會的各方面遇見‘阿Q相’的人物,我們有時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帶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飾非的心理,我又覺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國民族所特有。似乎這也是人類的普通弱點的一種。”誠如沈先生所言,即便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阿Q相”的人物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它成為了人們性格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認,我也有這樣的一些毛病,尤其是在初中至讀大學之前這段時間最為明顯。好在大學是個更大的空間,它讓我們見識了更廣的空間,也讓我們觸摸了更深的領域。盡管人性在后天的成長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陰暗的一面,但良知和規矩始終會束縛惡魔的獠牙。
既然有阿Q這樣的人,就避免不了分析原因。曾幾何時,我們在分析阿Q時將一切都歸根于時代背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個動蕩的年代,雖統稱為民國,但軍閥勢力割據一方,今日你打他一拳,明日他扇你一巴掌,如此往復,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封建勢力的愚民策略,大多數中下層民眾無心關注國事也無力為國操勞,保持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即便是有人知曉一些上層的變遷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沒有理解其實質。文中的“假洋鬼子”“趙太爺”“舉人老爺”等就是假革命真剝削。而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小丑——畸形的人。他的生活是“茍活式的生存”,“也是‘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統及其生存方式”。他的所謂“自尊”是通過“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這樣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獲得的。
《阿q正傳》讀書心得篇6
《阿Q正傳》被公認為魯迅最優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國有些文化的人,沒有不知道《阿Q正傳》的”來形容《阿Q正傳》的影響力的。
在《阿Q正傳》整篇文章中,留給大多數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常常用過去的和未來的來掩飾他現在的不幸,比如他常這樣夸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么東西。”“我兒子會闊多啦”可是當他說這句話時,連老婆還沒有著落。他能用自輕自賤來獲取心理的滿足。在被別人打敗后,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自己是蟲豸,并以這種自輕自賤的第一開安慰自己,并說,我這是第一,狀元不就是第一嗎,那我就是狀元來“狠狠地”贊美自己一翻。他用祖傳的法寶“忘卻”來掩飾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后,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傳法寶,將屈辱拋到九霄云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個大覺。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惡當作是炫耀的資本,當別人說他頭上的癩瘡疤時,他確自傲地認為別人“還不配”。總而言之,“精神勝利法”所帶給阿Q的,在阿Q自身看來,是值得炫耀的資本,是別人都沒有而惟獨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來學習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國人看來,則是一種巨大的恥辱,而魯迅想要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其實就是整個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中國人之所以會成為東亞病夫,就是由于這個軟肋在作怪。中國人向來以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國,其他國家都是自己的附屬國,并且當英國大炮已經炸開中國的大門上,中國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面積有多少,與中國是否接壤。當一次英國軍官邀請清朝大將福康安去參觀英國大炮,福大將軍卻拋出這樣一句話:“這玩意兒,想來沒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當時中國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這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對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顧一屑,照樣我行我素,自以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錯了地方,在我看來,煞是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