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蛙讀后感600字
小說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構成,講述了姑姑——一個鄉(xiāng)村婦產(chǎn)科醫(yī)生的人生經(jīng)歷,在用生動感人的細節(jié)展示鄉(xiāng)土中國六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時,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當代知識分子卑微的靈魂。一起來看看小說蛙讀后感600字,歡迎閱讀!
小說蛙讀后感600字【篇1】
最近在讀一本莫言的新長篇《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fā)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xiāng),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復雜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臺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zhí)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只眼閉只眼。
除了“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zhí)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后,始終受著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并成功得子。在形勢的巨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zhí)行者搖身一變?yōu)椤斑`抗者”,其間經(jīng)歷了來自內(nèi)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zhí)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tǒng)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huán)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說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敘事方式給小說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升華莫言在小說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為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說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說,《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說,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xiāng)的故事,卻已經(jīng)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說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莫言的小說《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雖然是在寫家鄉(xiāng)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達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小說蛙讀后感600字【篇2】
《蛙》為中國當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年,《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nóng)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chǎn)科工作50多年的鄉(xiāng)村女醫(yī)生姑姑的人生經(jīng)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鄉(xiāng)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于中國社會的一隅。
《蛙》接近歷史現(xiàn)實的書寫,主要講述的是鄉(xiāng)村醫(y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y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xiāng)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xiāng),可喪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xiāng)。姑姑一面行醫(y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zhí)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jīng)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jīng)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chǎn),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蛙》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的艱難推行過程。萬心矛盾地擁有著兩種身份:一種是鄉(xiāng)村醫(yī)生,一生接生嬰兒近萬名,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zhí)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妖魔”。對于萬心來說,卻必須做到統(tǒng)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極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讀《蛙》,讀者會時時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地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
《蛙》延續(xù)了莫言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zhí)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chuàng)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長篇小說《蛙》的中心詞是“計劃生育”,但這只是淺層表象,在這一中心詞背后,隱藏著的是莫言對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頂禮膜拜。
小說蛙讀后感600字【篇3】
說起來有點兒慚愧,今早讀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書籍。就是這樣一本不算厚的書本,卻也整整看了2個星期有余。
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xiāng)的普通婦產(chǎn)科女醫(y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jīng)歷。而記敘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nèi)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nèi)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jīng)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么也不會和婦產(chǎn)科醫(yī)生聯(lián)系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么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后,被無數(shù)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后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里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zhí)行著國家政策,忠實于黨的方針戰(zhàn)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xiàn),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yè),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nèi)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zhí)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nèi)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nóng)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zhí)著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沖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著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小說蛙讀后感600字【篇4】
花了半天的時間總算看完這本書,我說‘總算’是因為如果說作為一個故事來說的話它并沒能引我入勝,盡管有時候我會忍不住笑出聲來而另外的更多一些時候我不由得陷入默默地沉思。也許純粹只是我個人的喜好,我喜歡我看的時候會讓我停不下來、會讓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當中、會讓我會意地微微一笑、會讓我強抑住盈眶的淚水、會讓我哈哈大笑地同時有種想哭的沖動(比如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用口給全家人炒菜的時候);而當看完后我的心情會久久不能平靜、會好想找個人來說說,又或者只是想長長地舒一口氣后若無其事地做其它的事而心里卻有一種豐收的甜蜜。
很遺憾地,這部作品只給了我其中的某一些感覺:書信體部分其實給我的閱讀體驗與看其它結構的小說并沒有任何的不同,我覺得好的是寫姑姑的前半生部分,不管是5,60年代時的部分還是7,80年代時的部分我都覺得很是生動,讓我感覺作者寫了一些活生生的事,一些活生生的人,一些確實發(fā)生過確實存在過的人(不一定是其中的主人公),從人物說話的口氣,做事的方法,我都覺得真實可信,姑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而當時間到了現(xiàn)在,我覺得就要黯淡了許多(我覺得很多我喜歡的作家都是這樣),我想是因為沒有深刻地體驗生活吧?(還有因為不敢寫?)
話劇部分我倒是很喜歡,一直以來,《百年孤獨》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記得當時看完時,所有的一切都隨風逝去,我感覺自己已經(jīng)活過了一個世紀。我想之所以說這部作品有馬爾科斯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影響在話劇部分體現(xiàn)得最明顯吧(山洞場景、蛙們、斷案),盡管其實我對什么主義是不太懂也不太在乎的。 斷案的部分我最喜歡,為什么是一個演員來斷案,為什么這個演員所演的時代不是在當代,哪怕只是一個演員來斷案也免不了還要跟姑姑、蝌蚪一起演,我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就很喜歡 .對于這部書所說的計劃生育,我覺得作者以一個沒有評價的態(tài)度來寫我覺得很高明,只是把事情客觀地寫出來,至于怎么看是讀者們的問題了。其實,我覺得如果歷史都是這樣被客觀地寫出來,我想大家都會心滿意足的了(至少我是這樣)。
對于計劃生育,說兩件我親身經(jīng)歷的事吧(也許很多人也經(jīng)歷過或看到過):1.我姨家用全部積蓄沒建多久的房子當時被扒得只剩一半;2.很多次坐火車回家人都要被擠變形了。 不屑而言,已讓人心稍有寬慰。
小說蛙讀后感600字【篇5】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獲獎作品,寫的很好,對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動、逼真,像是把現(xiàn)實的場景做了特寫放在了你的面前。這個作品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中國計劃生育在群眾生活中、在歷史中做了真實的記錄。
因為我了解到一些計劃生育的實際情況,這部小說并沒有夸張,而現(xiàn)實情況其實更加夸張。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很難進行褒貶,對個人絕對是慘無人道,但是對國家看起來像是好的,事實上究竟是不是好的,歷史與未來也難以評判。但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對根的延續(xù)這種情節(jié),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種本能的圖騰。通過計劃生育這個主線,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關的社會變化。在平實的文字下,卻充滿了各種諷刺。
尤其是老同學見面的寒暄與對白,太常見了,平時里,人們真的就是這樣說話,但是在這本書里,看起來卻是那么諷刺,感覺人與人之間怎么就變成了這樣呢?后面的話劇,一幕一幕,顯得更加怪誕與意識流,也扣住了主題“蛙”,這個粘膩與怪誕東西,與計劃生育之間莫名其妙的關系,讓人感覺計劃生育像蛙一樣奇怪、粘膩、甚至惡心,可能這個是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無法訴說的形容。
姑姑這個形象,是那個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們那時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個她這樣的人,作品表達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化。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意識又來自外界對她的灌輸?這個就是人物的悲劇人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和左右。真是個奇怪的世界,時代與人物彼此構造對方,人物有時厭惡這個時代,想擺脫這個時代,又依賴這個時代,又構成了這個時代,最終實際上還是最喜歡自己的這個時代。
總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這樣,越想,就越覺得,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