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以供大家閱讀。
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一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一、用詩構筑的生命牧歌——真美
(一)、借邊地生活表現理想的人生形式
《邊城》渲染了遠離都市的鄉鎮的古樸美與山野美。《邊城》借描寫表現湘西人民淳厚古樸的民風,原始自然的生活,傳達出作者所理想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美麗獨特的湘西風土人情
沈從文借美麗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繪制出理想人生形式的畫幅。那里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兩岸多高山,山中多細竹。近水人家多在桃花杏花里。作家以他那清秀的筆調勾勒出湘西大自然的勝境,并在這青山秀水的處所展開人事的摹寫。《邊城》這些湘西地方山川風物,民情風俗的生動描繪,不是游離于小說所要表現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之外的奇風異俗,而是作家理想人生形式的有機構成部分。
(三)、詩化散文化的小說體式
沈從文是著名的文體家,以其對小說文體的大量實踐并卓有成就而為人所稱道。《邊城》中,他力圖打破小說、散文、詩歌的界限,以論文網http://www.lwfree.cn田園山水詩般的筆墨描繪著湘西山村古樸和諧的生活和優美善良的人性。作者采用一種舒緩而又優美抒情的筆調,使敘事散文化、詩意化。小說行文散漫自然,開篇大量描寫邊城山川地理、人情風物,而不是直接進入故事。這種敘述使得小說行文結構散漫,敘述的種種不僅是人物活動的背景,也是生活本身,使小說呈現出散文化的特點。
當然,作為一部小說,《邊城》不可能沒有情節,也不可能沒有故事。但作品主要寫邊地美麗純樸的風土人情,書中人物也不是以刻畫性格,塑造形象為目的設置的。對于全書的主要人物翠翠,作家主要寫了她在生命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體驗。作家把對理想人生形式的憧憬蘊含在人物、景物、場面的描畫中,夾帶在娓娓而談的平靜敘述中,形成了沈從文小說文體的詩化與散文化特征。因此,《邊城》是小說,也是抒情詩和風俗畫。
二、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悲劇美
(一)、理想光影下的幻景
沈從文幾乎是傾其一生的熱情來詮釋湘西世界的美好人性。《邊城》中的翠翠是他作品中女性形象創造的高峰,一個集中了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理想的代表。在翠翠身上,沈從文把他對純美女性的想象推到了極點。沈從文以自然、純凈、活潑、自在、健康作為翠翠的生命元素,他認為這是珍貴的人類精神性格,它具有水一樣的靈性,鮮活而生動,憑著簡單而單純的信念生活,自由純樸地在自然中成長,從自然中吸收生命營養,順應自然。事實上,湘西這塊土地上還有另外現實的一面,自然條件惡劣,女人們需要和男子一樣承擔沉重的家務活動和更多的家庭責任,經歷各種各樣的生活磨難。
翠翠在沈從文筆下是善和美的化身,是人性最堅實的代表,她所傳達出來的人性卻發人深思。對愛情的含蓄和對自己幸福的隱忍到底是人性的進步還是人性的倒退?有很多研究者對《邊城》的真實性以及它的人物原型上進行考察,意在從中為沈從文塑造的湘西世界和人物找一個對應的佐證。《邊城》的故事發生地——茶峒確有其地,但茶峒城邊清水江卻非常窄小,遠遠容不下沈從義在《邊城》中所描繪的那樣能夠使幾條龍舟并排前行;翠翠擺渡的碧溪咀也沒有對應之地。于是研究者們認為《邊城》只不過是作者對家鄉做出的一個心靈的夢而已。沈從文想給讀者一個最接近湘西世界的文本,但就連他給予翠翠的最重要的品性都已經不那么可信。
可以看到,在對湘西風情的贊美之下,沈從文需要翠翠承載的是他對湘西女性的所有美好的想象。把翠翠作為構筑湘西之夢恬靜而優美的基礎,完成自己對湘西女性的心理“朝圣”,是作者隱含的創作意圖。
(二)、現實碰撞下的尷尬
毋庸置疑,翠翠的美是沈從文以一雙未受城市污染的“鄉下人”的眼睛從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提煉出來的。盡管翠翠不符合現實中的湘西風情,但從文本的意義來看,沈從文這種寫作方式對當時讀者帶來的沖擊是相當大的。
《邊城》是沈從文在文本上對湘西世界最后的最美的編織和傾訴,《邊城》里的翠翠也成了他所能奉出的最后一位出色的產兒。這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深深的遺憾。這種遺憾從何而來?大多數的研究者似乎更愿意從那個時代的政治因素出發,探尋這種遺憾的產生,卻忽略了從沈從文自身及湘西的現實因素。l933年冬天,沈從文開始寫作《邊城》,作品尚未完成便因母病而返鄉探親。這期間,湘西的變化給了沈從文極大的震撼。他發現自己在作品中給予了無比溫愛的湘西人民正在將正直樸素的美一點點丟失,現實中的湘西世界早已剝落他想象中的詩意和溫情。盡管在《邊城》的寫作中,沈從文已經感到了現實湘西對自己的壓迫,可他還是以自己最擅長的詩意化處理和抒情化敘述為湘西唱出了贊歌。
三、結論
沈從文常說“美麗總不免使人憂愁”。《邊城》里,最后的那一場雷雨淋濕了所有美麗的意境和希望。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終究是經作家提純凈化過的俗世,它高出了現實,成為想像和夢幻之中的帶有濃郁浪漫色彩的“理想世界”和“精神家園”。這篇作品里籠罩的那種哀愁和憂傷都是現實無法企及理想所暗示出的悲劇性表現。夢幻終會如風流云散,優秀的作家并非要讓讀者悲嘆夢碎幻失后的虛無,而是想通過對真善美的贊頌和好夢醒來時的痛惜給人以啟發和追求。
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二
《邊城》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它所呈現純凈的感情帶給人們恒定而久遠的感動。
老船夫在一個風雨夜悄然無息地離去了,在臨死的一刻還在為翠翠找個可以托付終生的人而擔憂,翠翠悲痛欲絕,但楊馬兵對她的關懷使她漸漸好轉。這樣純純的感情,不聲不響地流露,卻讓人為之心痛。
如此玻璃般透徹人心的感情,怎能不令人心醉呢?青年男女愛情的萌芽,家人之間親情的美好,鄰里之間互愛的樸素,直至生離死別的哀痛。赤裸裸地直戳我的心靈,忍不住嘆一句:這種平凡的情感早已勝過北方的雪之純了哪!
純潔的友情似一朵菊花在深秋綻放出溫暖。越南戰爭時,炮彈墜落在一所孤兒院中,一名小女孩受傷了急需輸血。小男孩麥克以為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卻依舊為她獻了血。當護士問起原因時,他的答案只有七個字:“因為我們是朋友。”簡單的一句話,把友情的純潔述說到了極致——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純美的愛情似一株百合散發著永久的清甜。這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他得了絕癥,她辭掉了自己的工作照顧了他兩年。當醫生告知她他的生命挺不過這一周時,記者為這個感人的故事匆忙趕來了。當記者提出拍合照時,他拒絕了,他說,將來她還要嫁人,不要影響她以后的正常生活。純美到心碎的愛情——只希望Ta可以幸福,或許這才是愛情的真諦。
純凈的親情似一支玫瑰透露著濃郁的芳香。他是一個研究力學的專家,曾再三告誡學生不要去接住墜落的物體。那次他們先天癡呆的女兒爬上了四層樓樓頂,在樓頂邊緣要練習飛翔。在那千鈞一發之際,他接住了女兒,廢了雙臂。愛中沒有力學,一個普通到不能在普通的理由,卻詮釋了親情的純凈——只求家人平安,不求自己存活。
有些感情,是世界上最純的事物。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舉動,亦沒有過于華麗的千言萬語,只需要一份夠純的情便足矣。
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三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種近乎野獸純厚的個性,一種素樸真實的人情美。
沈從文的小說中永遠隱藏著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說的悲,那么邊城也毫不例外。小說從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為情節線索,展現了湘西人民深刻于骨中的悲劇性格與美善純樸。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著重塑造了作為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大佬天保的豁達大度,二佬儺送的專情熱血,順順的慷慨豪爽,楊馬兵的熱情質樸。作者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塑造了這些美麗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間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賜予了他們。作者卻不只是有意無意中,開始了對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劇性思索,他們的哀樂,同樣無一不讓我潸然淚下。天保為成全翠翠與儺送而死,儺送掙扎于兄長與愛情之間選擇遠走他鄉,老船工奔走于翠翠的婚事而于風雨夜里長眠不起,更有翠翠愿花盡一生等待儺送歸來。這等等的故事,又讓我思索,為何純樸善良的湘西人民,卻有著無盡的悲哀。讀完這本小說,卻讓我掙扎于對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欽佩,對他們無可避免的悲劇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后文上一句,究竟是什么造成最后的悲哀,卻也無從回答。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說,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說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里上下行的船只,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于鄉下人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