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雜文欣賞(2)
就連松子自己都不會去在意燃燒后的灰燼——出獄的她最后看到的是說會娶她的理發師已經家庭美滿,花好月圓……等待的結局不是歷盡千帆后惺惺相惜的擁抱,而是恨意夾雜恐懼的一拳,“走啊,永遠都不要再見到你。”
麻煩一般的存在,看似無用的人生,像藤蔓一樣總要依附著別人的愛才能生存。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滋養出了繁茂的對生的渴望,對用盡全力生活的大無畏。讓從她身邊經過的人,找到與生活和解的姿態。
所以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是頹廢發胖的松子,在夢到妹妹之后,拖拽著臭烘烘的身體跑出臟亂到極點的房間,站在河邊抬頭看著夜空的景象。
沒有“王子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標準Happy Ending,也沒有困頓后堅強崛起的心靈雞湯,更也沒有打出滿滿的一切都是誤解的同情牌。松子的一生,依舊是會讓人無法反駁那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想說的是,沒有完美,也沒有可惜。我們不用去想那些看懂了影片的人是否也有些行過陰暗處的回憶,是否在揮霍與珍惜之間進退維谷,甚至不必深究到底是要“細水長流”還是要“一剎那的花火”。我們回望生命里選擇的路口,屏息凝神只為了確認回答是不是足夠擲地有聲。
游記雜文欣賞篇3:牽了我的小手,你就是我的英雄
世界上有這樣一些幸福的人,他們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們揮淚埋葬了自己在塵世間的希望,它卻變成了種子,長出鮮花和香膏,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醫治創傷。
——《湯姆叔叔的小屋》
一直無法用言語陳訴,父親對我深沉的愛。越是長大,與他相處的時間越是短暫。我不再圍他身邊打轉,也不再耐心聽他說話。用著所謂代溝的官方語句,一點一滴隔離了與父親的距離。有一瞬間,不知為何,我會反思自己的所言所行,好似遠處故鄉的回響,低低沉沉,起起伏伏,想起了過往父親對我付出的點滴。然而,也只是記憶深處追尋的記憶。仍然無法靜下心去好好和父親交談。而我內心又怎能不知,父之愛,深而沉重。
兒時,對父親的印象基本上只剩下嚴厲。父親對小孩的教育尤為重視。我還沒進幼兒園,他就要我背唐詩三百首。我跟唱歌一樣,把唐詩唱出來,其實里面的含義我幾乎是不知的。未進學堂之前,我天天背著一個小書包,跟著哥哥,希望可以混進學校。待哥哥進教室之后,我又被遣返回家,每天如此反復。后來自己進了幼兒園,我又吵著鬧著不去上學,哭得撕心裂肺。父母親為此,操心不已。每天清晨,我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梳頭洗漱,而是坐在老房子那個門檻上,哭一陣。
記得那時候,鄰里的老人家早起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看到我坐在門檻上哭的像小花貓。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小學二年級,父親為此苦惱甚久。
上了小學以后,父親每天都要監督我的各科學習。那時候在農村,天時地利人和,一個村的人都和睦相處,村里的孩子可以完全釋放天性。放學后,父親領著我和哥哥去河里洗澡,教會我們游泳。有一段時間母親不在家,愛美的我要父親為我扎辮子,要求他做一個男人最不擅長的活,頗有喜感。去親戚家三里路,父親停車為我扎了三次辮子,只因為他扎的不夠好,騎車一顛簸,辮子就散了。
在那一方四盒天地里,農村的孩子接觸不到外面的世界,父親帶我們接觸村里的人,認知村外的事。他用他僅有的知識面,教會我們一點一滴去進步。
讀了初中以后,其實父母親已經不陪在身邊。父親每個星期幾個電話關照著我的學習和生活。我在鎮上讀中學,父母親在外地打工,親情的缺失,讓我從小學那個嘰嘰喳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不愛說話的人。由于鎮上幾個老師都是父親高中同學,父親與他們保持著聯系,從而了解了我的一切生活起居,當然他也知道了我的數學偏科,作文在整個鎮上卻是出其的好。每次全年級的作文比賽,我都還未知獲獎名次,父親總是第一時間給我祝賀。我也是后來才知道,原來那些老師是我和父親之間的紐帶。
那年全國中學生圣陶杯征文比賽,父親鼓勵我去報名。那時候父親不擅長網絡,唯一的交流方式除了電話便是書信。我把原文寫好,寄給在外地上班的父親。隨后,父親給我寄回了修改過的文章,紅色字體的批注,錯別字,語病。他都仔細斟酌。母親告訴我,父親一遍又一遍地看我的文章,下班回家伏案給我修改。我整理好父親給我修改過的文章,拿去比賽,在整個縣獲得了二等獎。拿到證書后,看到上面的指導老師寫的是班主任。其實只有我知道,這個榮譽父親功不可沒。我也因此深深記得那篇文章《感謝那枯黃的色彩》。
讀了高中以后,突然發現父親不再嚴厲了,反而是和顏悅色。走到哪里,我都喜歡挨著他,感受他的幽默風趣,體驗著他帶給我的快樂。我們可以歡笑著相處一整天,他跟我講他年少時的趣事,包括有哪個姑娘曾被他迷得神魂顛倒,包括他見義勇為救過幾個人,包括他在部隊時的惡作劇。他帶著我和哥哥打籃球,打乒乓球,他教我下象棋,下圍棋,練防身術,帶著我每天清晨起床去跑步。我在草地上背單詞,他總是不忘記過來給我遞一杯牛奶。
生活如此隨和,而他對我們的愛,從不言說,在細節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告訴我,高中戀愛不真實,學業為重。他告訴我,年少的付出是為了以后的路好走一點。他告訴我,以男人的角度來說,女孩應該懂得保護自己。高中三年,他幾乎都是書信和我保持聯系。一封又一封,滿滿都是囑咐和關愛。
他一直不干涉我的意愿,也一直支持我的選擇。高二文理分班,我哭著跟他說不愿呆在文七班,父親二話不說,找了他同學,把我換到了文十三班。不問理由,遵從我的想法。如此一個善解人意,明是非的父親,我對他自然是愛之深,父親有著他自己的愛好,他愛看戰爭題材的電視,他愛鍛煉,他愛下棋,他愛打球。他不是成功人士,但是卻是一個成功的父親。
嬉笑于表的父親,也有性情柔和的一面。在他的眼淚里,一次是因為他的老母親過世,還有一次是因為舍不得離開我。母親的愛是細膩的,而父親的愛是沉穩的。記得大學有一次,父親送我到車站,我坐在車上,后視鏡里還看得見他轉身離去的背影,父親踩著有點沉重的步伐,一步一回頭,滿眼的不舍。在那一瞬間,發覺父親老了。回憶到這里,我突然熱淚如傾。愛到底是什么,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此辛酸又溫暖,寧愿飽受辛苦也不愿放棄,到死竟也甘心。
大學里,第一次接觸的愛情,父親依舊沒有干涉,只有祝福。他希望我開心,希望我經歷其他女孩子青春要經歷的種種,我尤為感激。山河歲月,綿綿的來,匆匆的去。我跌跌撞撞的青春里,始終有他的支持和默許,他懂我的風趣,我亦懂他的幽默。在我年少的夢想里,父親的記憶,是和我共享流沙般的歲月,我亦記得他記憶容顏里年輕的美。他不偏不倚在我的成長路途里,時而微風拂面,時而春雨灌溉,陪伴我一起堅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已畢業參加工作,結束了學生時代,同時結束的還有對父親的依賴。有段時間,有了自己愛的人,竟完完全全忘記了父親的存在。愛情的磕碰,把自己的弄得苦痛不堪,我自私的哀傷著,竟忽視了身后父母的關懷。我不耐煩教父親上網,也不愿和他分享心事。我一邊不理會父親的苦口婆心,一邊又自責自己的任性。走過那段泥濘的時光,才覺悟,在大多數人眼里,詩詞歌賦和人生哲學不抵一襲暖衣,一餐飽飯。然而在我心里,家的港灣才能喚氣我內心的沉淀已久的情感。我一如從前,向往自由,想做父親眼里最肆意飛揚的貼心棉襖。
父親已漸漸老了,歲華增長,驀然發現,我們欲求越來越少,總歸要收心,真情的善待身邊人,尤其是父母。經歷了一些挫折,越來越喜歡安靜,回頭一看,父親一如既往的守在身邊,一如兒時那樣,我哭,他安慰。我笑,他跟著一起笑。我們想要的生活其實很簡單,與紛擾無關,與羈絆無關,在暗波濁流里,一切從簡。在這個清涼的六月,我敲下了這些字,看著身邊的父親,兩鬢竟斑白,內心是揪著疼的,再想著即將被敲下的字,思想隨了回憶,越走越遠。
記憶中,父親的風趣幽默,占據了大半。那些柔情的歲月,我竟愛上了癮,那些和父親相處的畫面,竟似觸摸到了我最柔軟的一面,我的心,忽然花開,姹紫嫣紅,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