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你一生的雜文
感動你一生的雜文篇1:寬以待人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句話雖然聽來未免迂腐,可是,仔細想想,它卻有很值得我們遵行的地方。
“靜坐常思己過”,是一種反省的功夫。我們假如常能在靜下來的時候,想到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有疏忽有虧欠的地方,自然就減少了對別人抱怨嫉恨或報復的心情;也同時由于明白了自己的過失而得到一些警惕,以后將不致再犯同樣的過錯。這是前人勸我們“靜坐常思己過”的真正意義。
至于“閑談莫論人非”則更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條金科玉律。把談論別人是非的精神用來“常思己過”,既可減少得罪人的機會,又可隨時改正了自己的缺點,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有人說:“假如我們都知道別人在背后怎樣談論我們的話,恐怕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與人之間友情的話,相反的,它正可以告訴我們,對背后的閑話盡可不必去認真打聽和計較。
要知道,人們背后一時興之所至,談到了你的過錯或缺點,說了對你不利的話,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爾一兩次順口說來的話,也并不證明他不夠朋友。
假如你不知道,這事情就會和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
可是,假如你時常擔心別人背后對你的談論,而要千方百計地去打聽的話,傳話的人可能會把事情夸張些或歪曲些。這樣一來,本是無意之間的閑談,就會成為相當嚴重的有意的中傷,當然就會影響到朋友之間的感情。
我認為在這一方面是大可不必過于認真的;假如你喜歡你的朋友,在傳話的人面前,你反而應該替他辯護一下或洗白一下才對。因為這是換得朋反對你的信心及杜絕閑話的最好辦法。
朋友之間的感情本不是短時間可以建立得起來的。在彼此交往期間,不計較小的恩怨,適當地消除小的誤會,原諒對方有意或意的錯誤等等,都是使友誼鞏固和增進的最好辦法,許多人一生交不到一個朋友,那就是因為他太斤斤計較了。要知道,世間有幾個人沒有缺點和沒有粗心大意的時候呢?假如別人也同樣的來計較我們的錯失的話,我們不是也會成為孤立可憐的人了嗎?
我一向喜歡快樂和氣的氣氛。不管是家庭里,鄰里之間、朋友之間、同學同事之間,假如大家見了面都是一團和氣,彼此心中沒有成見,沒有意氣用事的地方,嘻嘻哈哈,有說有笑,那該多好!而這種快樂氣氛的造成,就是靠著每一個人從本身做起的一種寬厚、容忍的功夫。
對人抱持一個“恕”字,欣賞別人的好處,記著別人的好處,忘掉別人的錯處,原諒別人的缺點,不去故意挑剔別人,這就可以獲得一種心安理得的快樂。
舊式大家庭里常因為人多嘴雜,彼此之間堆滿了猜嫉和嫌怨。往往養成人們尖酸刻薄,睚眥必報的習慣。
常見有人說話方面不饒人,你損我一句,我必定要報復你三句,認為是精神上莫大的勝利。可是事實上,我們知道,無論所爭執的事是大是小,既有爭執和意見,心里就不會舒服,無論自己是勝是敗,精神上總難免受相當的損失。為瑣屑小事爭強好勝的結果,必定會把無意變為有意,把小事擴大為大事,以后就更難和平相處了。
“和氣可以致祥”,如要使自己生活愉快祥和,就不要忘記“和氣”二字。
和氣并非軟弱,一個懂得和氣二字用處的人,和氣會成為他的無形武器;它消極的可以避免卷入無益爭論的漩渦,積極的可以克服對他有所不利的敵人,而且可以更進一步把敵人化為朋友。
感動你一生的雜文篇2:死
有一批人是隨隨便便,就是臨終也恐怕不大想到的,我向來正是這隨便黨里的一個。三十年前學醫的時候,曾經研究過靈魂的有無,結果是不知道;又研究過死亡是否苦痛,結果是不一律,后來也不再深究,忘記了。近十年中,有時也為了朋友的死,寫點文章,不過好像并不想到自己。這兩年來病特別多,一病也比較的長久,這才往往記起了年齡,自然,一面也為了有些作者們筆下的好意的或是惡意的不斷的提示。
從去年起,每當病后休養,躺在藤躺椅上,每不免想到體力恢復后應該動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譯或印行什么書籍。想定之后,就結束道:就是這樣罷——但要趕快做。這“要趕快做”的想頭,是為先前所沒有的,就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卻從來沒有直接的想到“死”。
直到今年的大病,這才分明的引起關于死的豫想來。原先是仍如每次的生病一樣,一任著日本的S醫師的診治的。他雖不是肺病專家,然而年紀大,經驗多,從習醫的時期說,是我的前輩,又及熟識,肯說話。自然,醫師對于病人,縱使怎樣熟識,說話是還是有限度的,但是他至少已經給了我兩三回警告,不過我仍然不以為意,也沒有轉告別人。大約實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險了的緣故罷,幾個朋友暗自協商定局,請了美國的D醫師來診察了。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歐洲的肺病專家,經過打診,聽診之后,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并且說,倘是歐洲人,則在五年前已經死掉。這判決使善感的朋友們下淚。我也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我想,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一定沒有學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然而D醫師的診斷卻實在是極準確的,后來我照了一張用X光透視的胸像,所見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診斷相同。
下一頁更多感動你一生的雜文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