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雜文推薦賞析
諷刺雜文推薦篇1:港無飯局
為稻粱謀,做俗事,時間過得快。在香港三年了,仔細想來,香港有飯無局。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香港五胡雜居,有飯吃。
時間當橫軸,金錢當縱軸,香港的飯可以被這兩個軸分成四類:沒錢沒時間的飯,沒錢有時間的飯,有錢沒時間的飯,有錢有時間的飯。
沒錢沒時間,去香港的特色,茶餐廳。茶餐廳三五步一個,比公共汽車站還密集。進門,一盤一筷一餐巾紙,給你倒一塑料杯深褐色的免費熱茶。套餐,一個大盤子,幾片肉幾根菜一砣米飯,配例湯或奶茶,二十文,凍飲加兩文,穿學生裝的小童減兩文。十分鐘吃完,免費茶漱漱口,門口給錢走人。一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位置好的茶餐廳,一張臺面翻七八次。
沒錢有時間,去街邊排檔。要找老區,排檔越破越便宜東西越新鮮。在香港,整個文官體系城市秩序日臻完善,臟的地方不好找了。南越王兩千年,殖民地百年,回歸十年,和美國比,香港有些歷史了,老破的地方還有。屋內三四張臺子,屋外兩三張臺子,小海船今天打來什么海貨,廚房里就進什么海貨,桌子上就拿什么海貨伴酒下飯。還有燒烤攤子,整只走地雞翅,雞腿菇,豆腐干,鴨腎,海螺,鳳尾蚌,泰國酸辣汁,馬來香辣汁。店主說,配方保密。周圍是香港難得一見的閑人,聽時蔬海鮮在燒烤架子上在白灼鍋里嗞吱作響,看啤酒泡沫在玻璃杯子里騰起湮滅,街左邊水果攤子的老婆婆在分哪些是該賣十文三個的橙子哪些是該賣十文四個的橙子,街右邊果汁攤子的小女孩幫著爸爸問客人雪梨汁是加獼猴桃還是加西柚,抬頭,拐棍一樣瘦高的樓宇之間,月亮還是明亮的,覺得生活濃得仿佛糨糊,把人牢牢地粘在酒桌邊的凳子上,兩大樽青島,六七十文港紙,一粘就是一個晚上。
有錢沒時間,去好酒店,吃午餐定食。世界各地五星酒店里的吃食有共同的特點:貴,難吃,擺脫不掉的裝逼氣質。香港除外。五星酒店里的餐館,基本都是外人經營,頂尖的地段,午餐定食的價格也不嚇死人,做得衛生精致沒太多可挑剔。還有,叫外賣,叫很貴的外賣,燕鮑翅,魚子醬黑菌面,陳年普洱茶。送外賣的在辦公室的用餐區鋪開臺布,好吃的就在嘴邊。下午還有二十幾個電子郵件要回,三個電話會要開。
有錢有時間,香港有很多地方和很多吃食,號稱方圓幾千里之內,最好的中餐,最好的西餐,最好的混合餐(Fusion),拿錢不當錢。中國會,香港俱樂部,吃的地方可以草木繁盛,墻上掛北京八十年代混出名堂的流氓藝術家的后現代繪畫,落地窗里有無敵的維港煙花,窗簾的花邊是蘇格蘭大媽手工縫制,和英國女皇陛下睡覺的地方一模一樣,原木多寶格里放二十厘米直徑的青玉谷紋壁,玉種沁色都不錯,放在南越王墓里也屬于中等品相。同樣的明前茶虎跑泉水,用顧景舟八十年代做的提梁壺沏,價錢如何標?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香港白居不易,沒有飯局。
飯局的三種基本要素:賦閑男人,時鮮美女,便宜啤酒。香港什么都沒有。香港少閑人。香港大學畢業,進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每周牲口似的工作八十小時,工資還不夠付房租,不找男女朋友同居,就得吃父母。平時能聚在一起吃飯的,不是做金融的就是做咨詢的,不是滴酒不沾就是只喝一杯啤酒,不是普通話中夾帶英文就是臺灣風味國語,不是遲到的就是還有工作要做必須早走的,都帶著兩個手機一個大陸號碼一個香港號碼一個講電話一個發短信。香港多職業女性,穿著基本是日本時裝雜志模式,兩腮涂紅,身材瘦小,腳大,頭尖,在人車充分分離的中環人行道上暴走,每小時十五公里,和北京騎自行車的速度差不多。娛樂公司力捧的幾個香港女明星,仔細看八卦雜志生活照片上的眉眼,樸實如傻強,實在家常,在北京,基本不要想上北影中戲或是北廣了。
那種老流氓露著胸毛就著啤酒和一群小流氓回憶年輕時代,身上被砍多少刀,還跑出去多少個街口,跳上小船逃掉,那種一個相公帶著幾個姑娘一邊吃公仔面一邊等生意,估計都只是在香港電影里還存在的香港飯局了
諷刺雜文推薦篇2:旁若無人
在電影院里,我們大概都常遇到一種不愉快的經驗。在你聚精會神的靜坐著看電影的時候,會忽然覺得身下坐著的椅子顫動起來,動得很勻,不至于把你從座位里掀出去,動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顛搖入睡,顫動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覺得他討厭。大概是輕微地震罷?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顫動了。在你剛收起心來繼續看電影的時候,顫動又來了。如果下決心尋找震源,不久就可以發現,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撐上,繃足了勁,利用腿筋的彈性,很優游的在那里發抖。如果這拘攣性的動作是由于羊癲瘋一類的病癥的暴發,我們要原諒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樣子也不像是神經衰弱,他的動作是能收能發的,時作對歇,指揮如意。若說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兩排座客不得安生,卻也不然。全是陌生人無仇無恨,我們站在被害人的立場上看,這種變態行為只有一種解釋,那便是他的意志過于集中,忘記旁邊還有別人,換言之,便是“旁若無人”的態度。
“旁若無人”的精神表現在日常行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氣乏則欠,體倦則伸。”但是在稠人廣眾之中,張開血盆巨口,作吃人狀,把口里的獠牙顯露出來,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極,那樣子就不免嚇人。有人打哈欠還帶音樂的,其聲嗚嗚然,如吹號角,如鳴警報,如猿啼,如鶴唳,音容并茂,禮記,“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禮,但亦以“君子”為限,平民豈可援引,對人伸胳臂張嘴,縱不嚇人,至少令人覺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體。
鄰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歸來必令我聞知。清晨有三聲噴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氣充沛,根據那聲音之響我揣測必有異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紙捻,那聲音撞擊在臉盆之上有金石聲!隨后是大排場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猶如骨鯁在喉,又似蒼蠅下咽。再隨后是三餐的飽膈,一串串的咯聲,像是下水道不甚暢通的樣子。可惜隔著墻沒能看見他剔牙,否則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鉆探工程,場面也不會太小。
這一切“旁若無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發事件,經常令人困惱的乃是高聲談話。在喊救命的時候,聲音當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腳底下,但是普通的談話似乎可以令人聽見為度,而無需一定要力竭聲嘶的去振聾發聵。生理學告訴我們,發音的器官是很復雜的,說話一分鐘要有九百個動作,有一百塊筋肉在弛張,但是大多數人似乎還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長一個擴大器。有個外國人疑心我們國人的耳鼓生得異樣,那層膜許是特別厚,非扯著脖子喊不能聽見,所以說話總是像打架。這批評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國人會嚷的本領,是誰也不能否認的。電影場里電燈初滅的時候,總有幾聲“噯喲,小三兒,你在哪兒啦?”在戲院里,演員像是演啞劇,大鑼大鼓之聲依稀可聞,主要的聲音是觀眾鼎沸,令人感覺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館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廟會,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難免沒有響皮底的大皮靴毫無慚愧的在你門前踱來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種市聲前來侵擾。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以動物而論,獅吼,狼嗥,虎嘯,驢鳴,犬吠,即是小如促織蚯蚓,聲音都不算小,都不會像人似的有時候也會低聲說話。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說話愈不以聲大見長。群居的習慣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無人”的幻覺。我們以農立國,鄉間地曠人稀,畎畝阡陌之間,低聲說一句“早安”是不濟事的,必得扯長了脖子喊一聲“你吃過飯啦?”可怪的是,在人煙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嚨還是不能縮小。更可異的是,紙驢嗓,破鑼嗓,喇叭嗓,公雞嗓,并不被一般的認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還公然的說,聲音洪亮者主貴......
諷刺雜文推薦篇3:淺談中國式教育
對于錢學森之問——我們的教育為什么培育不出杰出的人才?,韓德強老師對此首先從今天的學校老師做了分析,他說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師們是真正有責任心的,兢兢業業傳授知識為學生服務,在當今社會,銅臭味在自由主義形態下肆意蔓延時,老師已不再真正只是傳道授業,一心教學者,在如今富家子弟云集的浮躁而虛飄的大學生活氛圍中,人才是很難培養的。人才是要在大動蕩大變化的時局中才會對社會做深刻性思考,一棵樹的成材,不僅需要肥沃的土壤,還需要一片森林的氛圍。
上世紀30年代,社會同樣有腐敗,但那時候人們對國民黨的腐敗是痛心疾首的,可如今人們對腐敗是向往的,某些機構,某些高校教師關心的是怎樣當院士,評優干,已不再是單純地教育學生,這是二者最大的差異。教育也要有正確的目的,30年代,毛主席提出,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可如今,這種崇高的學習目的已不復存在,更多的是追求以后的好工作,高收入,那么教育要和勞動結合,要與生產實踐結合,為勞動人民服務的理念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習也要有正確的興趣為主導的正反饋機制。愛因斯坦曾說,我的成功來源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靈感,可汗水真的就只是辛苦嗎?它背后沒有絲毫樂趣嗎?我想這更多的是入味其中的興趣與探索的快樂,抓住實質,忽略形式這是所有天才的共同特點,有種領悟叫得意忘言。
許多人對一些自然規律認識很透徹,但他卻未必能用標準的專業術語表達出來,有的人英語背的滾瓜爛熟,可致用則誤。這就是當今中國教育形式化,追求規則化的弊端,要出天才,如韓德強老師言,應具備六個條件:1.學習目的要明確化,毛主席曾提出,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學習是要為國為家為人民服務。2.要結合生產實踐,結合勞動,搞航天,搞核能的…要有相關的生產部門作為實踐營。3.老師要有厚重的使命感,一心教學,指引學生,感染學生。4.開門辦學,教育要和科研所,生產部門互動開放。5.要有中國書院式的教學形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自學為主,老師為輔,圖書館和資料室應是學生們的主陣地。6.要有正確的興趣為指導的正反饋機。就我而言,我認為興趣的確是至關重要的,我曾經對書法癡迷過,幾度寒暑我深居簡出,揮筆練字,我曾經對文學癡迷過,時常盡興于舌戰群儒的辯論中,好交名士,我曾經對物理癡迷過,曾一度醉心于力學研究中,廢寢忘食…
當然到最后我也在這些沉浸中有些成績,可我卻不知我是因何而變更昔日的心之所求,那些在有些人看來了無趣味的事卻能讓我樂不思蜀,也許這正如王安石之游褒禪山記中所描寫的一般——他人可能覺得游行其間索然無味,但每走一步我就會發現一番新奇瑰麗的風景,在別人眼中不值踏足的行進在我這里卻吸引力十足,這就是有良好的興趣為指導的正反饋機制促使我走一步,再走一步,但悲哀的是在今天這個社會,人一旦束縛了大眾追求的枷鎖,在當今的教育體制框架下,很多時候興趣比起世俗化的抱負與追求也就只剩妥協了。我仿佛成為迷茫心之所向而輾轉于挑戰人生百業,不求術業有專攻的海邊撿貝殼者,時而會為撿到一顆美麗的貝殼而欣喜若狂,可是這種微妙而短暫的新鮮感之后又是對另一番新風景的渴求與探索…直到上了大學,才有了專業化選擇的權利,縱使有的選擇并不是由衷的。
可在當今中國,你是不能期待春秋時期孔子那般開門辦學,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孔門七十二賢,其中道德高尚的弟子:如顏淵、冉伯牛、仲弓之屬,擅長理政者:如冉有、季路之輩,辯才出眾者:有宰子我、子貢之儔,精通文章者:若子游、子夏,端木賜、曾參、子謇、高柴、仲由等。而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都的是全面發展的理念,適應著教材系統化,習題,考試答案標準化的應試教育模式,在孔教中學生是沒有等級劃分的,每個人的能力趨向不同,綜合素質亦難以單一性評定。但他們最后多各有建樹,可在平時孰優孰劣卻很難界定。面對今日中國式教育,前路將何去何從?期以微辭陳弊制,敢教日月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