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雜文賞析
國現代雜文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后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文學體裁,它的發生地在《新青年》。“隨感錄”是《新青年》雜志中專門發表雜感的一個欄目,這種雜感是中國現代雜文的早期形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現代雜文賞析,希望對大家有用。
現代雜文賞析1:也說張愛玲文筆的優雅
作家多了去了,作品多了去了,好的文筆多了去了,優美的文字多了去了,浩如煙海,層出不窮,數不勝數。以我可憐的閱讀量和記憶力不可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但我忍不住想反復叨念張愛玲筆下那可望不可及的優雅飄逸的文字,那些文字散發著蕩氣回腸的芬芳,縈繞在隨我移動的空氣里,彌漫著,散開著,聚攏著,升騰起,越來越有生命力。
她的愛情表白攝人心魄,讓“我愛你”黯然失色。
比如,她送給胡蘭成一張自己的照片,背面寫著:“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她不說我已經喜歡你了,已經愛上你了,而是用文字表白自己的那份肯定那份欣賞那份愛意。那么有才,能夠轟動整個上海灘的才女遇到一個能夠在文學上愉快交流,有共同話題的人,居然愿意“低到塵埃里”,竟還會“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潛臺詞卻是我喜歡你,你是養分,我會為你綻放,為你鮮艷,為你光彩奪目,為你五彩繽紛,讓你永遠擁有花的馨香。
這樣的表白是不是讓人覺得很溫情,很暖心,很個性?是不是更能打動人,鼓舞人,征服人?這種方式是不是很特別,很別致,很情調?
她對胡蘭成說:“讓我看清你吧,這樣,興許我下輩子還能認得你,再來找你說說話。也許,那個時候你還沒結婚,還年輕著,跟我一般大。那時,我會走過去,輕輕地喊:蘭成,你也在這里呀!”
她不說今生今世擁有你,再生再世再嫁給你,而是說我下輩子再來找你說說話,輕輕地喊:蘭成,你也在這里呀。
意思是我真的好喜歡你好愛你,我們注定是這世的夫妻,來生來世還要做夫妻。很簡單的話不是直白的說出來,七拐八拐弄出些那么多的前世今生。
她還說:“蘭成,你也叫叫我的名字,讓我聽清楚,下一世如果認不出你,好歹還記得你叫我的聲音,這樣,我就知道是你了。”
因為她知道胡蘭成的天性,他不可能專心專意愛她,他的心里只有一個人----女人。但是她的心里還是心存幻想,以她的才華又不可能直接說:從今往后你只能有我一個人。于是道:“你也叫叫我的名字,讓我聽清楚,下一世如果認不出你,好歹還記得你叫我的聲音。”
這樣的言語,既維護了自尊,又顯得浪漫溫馨;既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又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當整個世界掀起反法西斯戰爭,作為漢奸的胡蘭成感覺汪偽政權靠不住了,對張愛玲說:“將來時局有變,我必定逃得過,就是頭兩年里要改姓換名,將來與你隔了銀河這么遠,我還是會回來見你的。”
張愛玲回答道:“那時你改名換姓,把名字改成張牽,或者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當然,大家都知道,一場笑談而已。
看看,她不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說我永遠愛你,跟隨你,而是說:“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這樣的海誓,這樣的山盟,一點都不豪邁,一點都不氣勢,卻是輕歌曼舞似的俠骨,潺潺溪水流淌般的柔情。
不得不欣賞張愛玲說情話的水平實在高人一籌,就連情場老手胡蘭成都自嘆不如。
張愛玲這樣描述胡蘭成坐在她家里:“他一人坐在沙發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琳瑯,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她的筆下沒有瓊瑤式的情話,諸如我好想好想你,我好想好想天天看到你,我好想好想......
而是寫道:“他一人坐在沙發上......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潛臺詞是;我希望你天天來坐坐,天天來看我,天天來陪我說說話,天天來交流文學。我天天在家里靜靜的等待你,你一定要天天來,我有好多好聽的話要說,而且只對你一個人說,哪怕天變了,你好景不再。
看看,看看,這樣與眾不同,這樣超凡脫俗,這么有個性,這么張愛玲。
看看,看看,好個張愛玲,好個說情話的冠軍選手!
看看,看看,說的情話有著好優美的畫面感,好優美的動感,好真實的場面感!真是現實與幻想相互交織,現場與未來相互交融!
看看,看看,說的情話有布景、道具、聲光電、色彩,時間、地點、主人公、對白,一應俱全,純粹就是編排的一臺舞臺劇、音樂劇。
呵呵,那么高端大氣上檔次!
怎能不讓我覺得那么空靈,那么韻味,那么旋律?
這樣的感情付出,這樣的情致,這樣的格調,生動得讓人窒息!將教科書式,但同樣用情至真的一句“我愛你”和“我想你”反襯得光環盡失,寡淡無味。
我仿佛聽到“我愛你”咣的一聲掉到地上粉碎了,跌落得再也無法拾起來。
我仿佛看到“我想你”被折疊成一片薄紙片,隨手一揚,隨風飄走了,不知方向,不見蹤影。
她的小說開頭別開生面,直擊眼球。
小說《沉香屑》一發表便讓她一夜成名,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就憑這一標題和開頭就會讓人忍不住想閱讀下去,于是張愛玲收獲斷言:“張愛玲一定會轟動文壇的!”
這樣的開頭摒棄千篇一律,摒棄陳舊老套,主動給讀者設計出靜謐的、溫暖的、祥和的、舒緩的閱讀環境,好似讓讀者處在今天推崇的“慢生活”、“輕生活”里,怡然自得,舒心愜意,捧著一本書,伴著一爐香,邊讀書邊養心養性。
真應驗了一句話:讀書是最好的修養!
我想這應當屬于一種有詩意的生活。 詩和遠方究竟是什么?在哪里?
“遠方”就是眼前的銅香爐,就是沉香屑,就是一本書。“詩”就是那屢屢彎彎繞繞的灰白色煙霧。這一切組合成“詩意”,這樣的生活就是諸多饑渴而盲目的人們想盡千方百計去追求而終不能抵達的彼岸。
鏡頭切換到今天這個時代,太多盲目而自負的人片面地把“遠方”曲解為某次航班、某次高鐵、某次自駕,曲解為夏威夷海灘和三亞灣,曲解為跑馬溜溜的山上,和那些春天鮮花盛開、夏天涼風習習、秋天五彩斑斕、冬天漫天大雪的美麗地方。自以為是地把“詩意”想象成月光灑在一頂帳蓬上,自己躺在帳蓬里揉搓著野草,做上一個嬉水或搭積木的美夢。
殊不知,“詩和遠方”是多姿多彩的,并不是單一和唯一的。是啊,我常常端坐書房,伴著一只褐色的紫砂茶杯和窗前的三角梅、紅豆杉、高山杜鵑、鐵皮石斛,手捧一本書,逍遙自在地“詩和遠方”。不亦快哉!
時間過去幾十年,這樣優雅的小說開頭不正是今天人們所需要的生活?
今天的人們太多焦躁不安,匆匆趕路,是該停下來歇息,不要只顧找尋“時間都去哪兒了”;是該點上一爐沉香屑,聽一聽故事,緩一緩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是該點上一爐沉香屑,讀一讀書,追求一下別樣的“詩和遠方”,實現生活的初心和生命的意義感。
她給所謂緣分下的定義夢幻得讓人陶醉。
她和胡蘭成熱戀期發表的《愛》,其中寫道:“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我想,這就是她給緣分的定義,給幸福的定義,給愛的定義。于千萬人中的唯一遇見,于千萬年之中的唯一遇見,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沒有擦肩而過,“剛巧”。這種“遇見”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你不走來,她(他)不會來到;你去早了,沒有;你去晚了,遲了。“剛巧”趕上了,目光對視的一霎那就決定了:就是你了!然后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于是,緣分降臨了,愛情降臨了,幸福降臨了。
這場景夢幻得如同載人航天,行走在月球,飄飄然。
這場景夢幻得如同哼著曲兒蕩秋千,悠悠然。
這場景夢幻得如同青春鴛鴦徜徉在月色荷塘,欣欣然。
這場景夢幻得不應該在人間,而在天邊!
呵呵,告訴你,張愛玲,我不是在天邊,而是在一家成都平原的縣城電影院,在1987年3月13日那天,傍晚時分,拿著一張電影票在居后的幾排對號入座,驀然側頭,一個跟我一般大的男青年微微一笑,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現代雜文賞析2:由“唐太宗匿鳥”想起
近日,陡然想起曾讀過《資治通鑒.唐紀.太宗貞觀二年》“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征來,匿懷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當時,我還為唐王朝這種“君虛心納諫、臣敢于直諫、君受臣監督”的封建社會少有的良好政風所感動,并對此贊嘆不已。然而,觸目現實,對唐太宗匿鳥之事越來越感到有些費解,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李世民一個堂堂大唐天子、九五之尊,竟然還受人監督,畏臣到如此地步。皇帝本來至高無上,那還有怕臣之理?更何況,閑時玩玩鳥,區區小事,有何可怕?而魏征這個臣子也太不識高低,太不自量力,太膽大放肆了。你明明老遠就望見皇上忙將鳥兒藏于懷中,還既不回避,又上去有意奏事沒完,結果,致使皇上把一只活潑可愛的小鳥捂死在懷中。我真想不通,李世民這樣的膽略,那時怎么敢唆父起兵反隋呢?怎么能東征西戰,一統天下呢?怎么會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呢?怎么還被史學家們譽為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杰出的皇帝呢?看看,我們現在的有些官員,雖未居至高之位,卻有著狂放之膽、不羈之舉。不要說玩玩小鳥、小狗之類的寵物,就是玩個“小姐”,也從不顧忌下屬,還明目張膽地帶著秘書或“財政大臣”去付小費呢。更有甚者,玩出個“人命”也毫無汗顏,還在眾目睽睽之下,大顯其淫威呢。
下面,我們只略瞥一下,現時某些官老爺的狂妄之舉,就知其膽量之大、權威之高了。
曾一時被各種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云南省永善縣鄉鎮企業局杜局長和安徽省東至縣財政局預算外資金管理局的江局長,雖位列九品小吏,卻有著很大的色膽和酒量。杜局長大人,在歌舞廳旁如無人地肆意放縱,過度飲酒作樂,不幸醉逝于杏花村歌舞廳,敢于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江局長大人出差合肥與呂小姐在建江大廈歡宿整夜后,為付小費與呂小姐討價還價(也許我們的江局長大人是為該縣節約財政開支呢)發生爭斗,根本不顧其身份和尊嚴。結果,呂小姐打電話叫來其男友,向江局長連捅五刀......,最后,因公“英勇”地殉職了。四川省蓬安縣書記趙從容大人,駕駛越野車行至本縣新園鄉時,將三位農民撞到之后,狂奔而去(結果,由于沒有及時搶救,一個小時后就有兩人相繼死亡)。最后被憤怒的追上攔住,趙大人卻毫無懼色,“從容”地大聲喊:“攔我干啥,我是趙書記。”看多有淫威啊!我們趙大人視“人命”如草芥,玩出“人命”也都無所畏懼。而唐太宗玩個小鳥,被魏征看見,竟然連個“我是皇上”都不敢說?比起我們趙縣太爺真沒有一點威勢啊。
再看下面,我們這兩位大官員有多大的貪膽和色膽。人稱三胡(胡吃、胡收、胡搞)的江西省前副胡長青,位居從二品,且有恃無恐,幾年時間就貪污500萬。更讓人欽佩其膽略的是昆明世界博覽會上,在中外來賓的眾目之下,丟下政務,竟然跑到廣州同情婦幽會去了。廣西壯族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克杰同情婦受賄四千多萬元,數額之大,令人驚嘆。而他的下屬更是肆無忌彈。1999年10月,“成專案組”通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助理、財政廳長、全國人大代表佘國信去談話。佘廳長卻大大咧咧帶著所謂的“公文包”去了。當辦案人員發現其公文包鼓鼓囊囊的,讓佘廳長打開公文包時,里面竟然裝有“60多萬元人民幣存折、兩塊金條、一個純金手鐲、一支銀派克筆、一個金戒指、一個鉆石鏈墜以及萬艾可和女用避孕膜等”。你看看,具有“偉大”膽略的佘廳長不要說在下屬面前,就是把上級“專案組”也沒有放在眼里,竟敢帶著貪來的臟物和貪色的淫具去面談。真是,膽大包天、目空一切啊!
還有,我們有些個別官員到下面基層檢查工作時,不是對下面工作全面了解,認真檢查督促,而是先住賓館后吃飯,吃完飯后到舞廳轉一轉;轉完舞廳后,找個按摩小姐按一按;按完后,晚上要個小妞玩一玩。吃好喝好,才走馬觀花看一看,然后再聽下級談一談。走時帶上禮物,下級還得把腰彎一彎。那有一點害怕、回避下級之意呢!
耳聞目睹,上述諸類官員膽大妄為、肆無忌憚的行徑,真令唐太宗在天之靈深感羞慚,使魏征也感到怯膽。我真為新時代的這些官員們那“偉大”的膽略、“無畏”的氣概而贊嘆,但也對這些官老爺那不受一切制約的權力和不受任何監督的至高無上的權威而深感憂懼。
現代雜文賞析3:不逝天心閣
要不是文化名勝,我實在不想觸動這根傷感的神經。
悠悠歷史長河,老祖宗的東西能留下來一點點,那都是僥幸。
1924年,國民政府湖南當局美曰修環城馬路,把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長沙王吳芮所筑的8.5公里長、九座城門的長沙古城墻大部拆毀,藉留古城制高點龍伏山巔上一段250余米殘垣,因為上有天心閣。
1938年11月13日晨,由起蔣介石“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密妥準備,勿誤”的“文”碼密電,是長沙古城在“抗擊日軍、不資敵用”的幌子下被人為縱火,“赤帝”肆虐五周夜,3萬人喪生,5。6萬棟房屋燒盡,天心閣惟存樓基和一對石獅子“長哭”不起。
天心閣始建于明代,傳原名為“天星閣”。源于其地對應天象星宿,供奉文昌帝君與奎星。原建天心、文昌二閣,“以振其勢”,后省“文昌”存“天心”也。考其詳造日月無據,最早見于明末俞儀《天心閣眺望》詩:
樓高渾似踏虛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燈火圖畫中。
根據《善化(今長沙)縣志》記載,俞儀(公元1598-1643年),字兼,號麓門,明末善化(今長沙)人,邑稟生,明京帶指揮使一鱗之裔孫。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俞儀受命領軍至瀏陽抗擊張獻忠義軍身亡。天心閣依此推據,應在崇禎年間或更早建造。
至于為什么冠名“天心閣”,有人云:閣名引《尚書》“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其后,文人墨客則云集唱婉:“極城南之盛慨萃于斯閣”、“瀟湘古閣,秦漢名城”,尤其是明代李東陽的一副題聯“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動靜結合,意境深遠。而另一清朝詩人李紹雋的《秋日登天心閣遠眺》更將天心閣的風物宜量之美描寫的淋漓盡致: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霄薄。
插頂上天門,捫看星斗落。
今我一登臨,極目真寥廓。
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
湘水做帶環,麓屏為扃玥。
遠浦送帆來,晴嵐凝翠幕。
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
塔峰指顧間,萬戶依樓腳。
舉目白云低,風動響鈴鐸。
勝跡昭今日,縱筆搖山岳。
皆凡文物,命運多舜。天心閣就生在戰亂的根基之上。從西漢筑成,唐宋固之;明洪武年間,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改建長沙城垣,將元朝土城改石基磚砌;再被張獻忠攻打長沙毀壞,洪承疇駐節長沙拆明藩王府磚石復堅;再遇咸豐十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率軍攻打陷長沙,撫臺駱秉章、劉坤等人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年)巡撫揮世臨、李翰章擴建天心閣,“增五丈、逛倍之”,天心閣無奈改朝換代的風雨侵蝕,隨歷史興衰存亡,低就高聳。
據史載,天心閣原為二層,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長沙及善化兩縣知縣請款修葺城墻時,同時將天心閣擴建為三層,此后累毀累修。
1905年,孫中山、黃興在日本派遣同盟會會員陳家鼎回湖南組織同盟會,起秘密機關一度設在天心閣內。1930年7月27日,彭德懷率領工農紅軍攻打長沙,也在天心閣向部隊作報告,抗日戰爭時期的三次長沙會戰更是在天心閣周邊展開。可嘆的是1938年11月那個13日,天心閣披著晨曦早起,子夜卻轟然在烈火中倒地。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了,但天心閣沒有站起來。只是在閣邊1929年修建的紀念濟南“五三慘案”國恥紀念亭原址上修建了座16柱斗拱、八角歇山亭“崇烈亭”,豎起座崇禮烈們,盡管蔣先生不惜筆墨題詞,相關當事人助資,但是否又為天心閣添加了幾筆堅強的注腳呢!
天心閣沒有泯滅,1983年重建,1984年12月1日重生于明城垣上。海拔60余米,垣樓17.5米,三層飛檐,居高臨下,俯觀萬家。閣兩翼添兩層副閣,間以長廊,呈弧狀布局,左右映帶,如鳥展翼,煥然一體,金瓦翹角,朱梁畫棟,60根立柱,32個喙鰲、是10條吻龍、32副鐵馬銅鈴,欄板望柱上還雕琢62頭獅吼。主閣南額“天心閣”,北額“楚天一覽”。閣北側原文昌閣遺址置十庭,其東以拉弓山墻和腰門,仍嵌“雄鎮”、“壯觀”、“居高明”、“遠眺望”匾額。主閣下的城垣、雉堞、炮洞循舊,嵯峨雄偉。
沿閣周圍綠地花草,亭臺山室幽廻組成了天心公園,成了人們的休閑佳處。
“犯難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崇烈門上這幅題聯,取自《易經》“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和《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本是歌頌抗日陣亡將士,可我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精神。聽到的是震耳發聵的鐘鳴。1923年湘督譚延闿下令拆除長沙古城墻修馬路,要不是長沙市政公所曹典球等一批文人力諫,恐怕這段城垣早已毀之,皮子不存,毛將焉否!天一閣只能讓后人去聽傳說吧!如果當年的國民政府政要恪盡職守,或許天一閣在戰火中會幸存下來。但歷史不容許“如果”、“或許”。
天一閣的悲劇警示我們:我們的思維當明智些,我們的工作當科學些,大拆大建當止,揠苗助長當除,私欲膨脹當休!給自己和子孫留點什么吧,否則,今天的沖動必將成為明天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