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文章
雜文文章一:靈石成佛記
石頭是世界萬物的祖先,宇宙之初無天,無地,黑暗的世界只有石頭。
這個空間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就在我們深度睡眠時,進入宇宙初始環境。世間的一切我們都沒有感應,同時也感應不到自己的存在。此時的我們如同石頭一般,忘乎所以。
遠古的石頭都是空心的,并且里面有水。當兩個石頭相撞時,某個石頭破裂,浩瀚的宇宙從此有了水。
這種現象對我們來說也并不陌生,就像我們擁有了蘋果六,沾沾自喜。沒過多久,又出了蘋果七。當我們拿到蘋果六的時候,羨慕自己,看到別人拿著蘋果七的時候,羨慕他人。
這就是石中之水外流的現象。
所謂石破天驚。小石頭都相互羨慕他人的長處,紛紛破裂。石中之水匯聚成了長河。小石頭被河水沖刷,形成了土。
這種現象,猶如當我們非常羨慕他人的時候,便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思想上,就會產生負擔,自然就會影響健康睡眠。
小石頭變成土之后,渴望變回石頭。待河水退去,土壤們紛紛聚在一起。浩瀚的宇宙,風沙四起,變形成了大山。
這里是寓言了一群有志青年,不甘平庸,為夢想而勇往直前的場景。
大山看到河水中的倒影,頓時感慨自己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奇妙無比。變生長出植物。
這個階段寓意著有志青年闖蕩社會,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感慨不宜,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對自己產生欽佩之意。
大自然植物生長茂盛,小石頭因水化土,土因風集山,山因光長植物的果實。從滿足自己私欲的小石頭,轉變為舍己為人的植物果實。感天動地。
這里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兒變成男人的成長過程。真心希望家人開心、快樂,衣食無憂,從而發憤圖強!
此時的宇宙,天地初開,有石,水,土,風,光,木,天地明亮。果實明白自身的價值和使命。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規劃。希望有一天可以完成理想。就在果實落地的一瞬間。不甘墮落的它,幻化成了人形。精神抖擻!仙氣逼人。
人之初,能力薄弱,毅力不堅,面對高遠的理想,略顯懶惰。又不甘心平庸的人們,紛紛學道,明其理,知其意,方能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說服自己去做某些事或不做某些事。
人們學成歸來明白了宇宙世界22次巨變,正是人生所要經歷22次內心變化。
中國版世界觀:
石度水,水度土,土度風,風度光,光度木,木度天,天度地,地度神,神度仙,仙度人,人度道,道度魔,魔度鬼,鬼度禽,禽度獸,獸度畜,畜度妖,妖度僧,僧度精,精度怪,怪度佛。
何為石,安逸、自在為石。
何為水,羨慕為水。
何為土,不完美,不周道為土。
何為風,追求完美為風。
何為光,探索未來為光。
何為木,實現人生價值木。
何為天,有理想,有追求為天。
何為地,實現夢想為地。
何為神,考慮是否去做某件事或怎么做事為神。
何為仙,設想事情發展趨勢為仙。
何為人,想做某件事,沒有能力去做,直到有能力,做完某件事,為人的一生。
何為道,說服自己去做或不做某件事為道。
何為魔,抄襲他人的做法為魔。
何為鬼,聽從他人的安排為鬼。
何為禽,任勞任怨為禽。
何為獸,堅守崗位為獸。
何為畜,積攢實力為畜。
何為妖,想做某件事,有能力去做,卻因猶豫不決而暫時沒有做。從想做到放棄或做完事,為妖的一生。
何為僧,期待事務良性發展為僧。
何為精,對某件事過余緊張,興奮為精。
何為怪,對某件事過余擔心,憂慮為怪。
何為佛,平靜對待事務,逆來順受為佛。
雜文文章二:不將就
咋一看,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標題就會想到李榮浩唱的《不將就》,亦或電影《何以笙簫默》。
但我今天要表達的完全和上述兩個題材風馬牛不相及。人都是感性的,所以才主宰了地球,成為這個星球最高級的生物。除去親情,其實友情也好,愛情也罷,身為有思想的我們往往會有這么幾種表現。一類是選擇將就,一類選擇不將就,甚有一類選擇無所謂。
將就的人將自己的真是想法隱沒,換以妥協,但人都是一種有度量的生物超過了底線,終究會一拍兩散,分道揚鑣。我想身邊有這類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了,因為沒有人天生有義務對你好,要受你的氣。不將就的人我覺得一方面是其肯定還沒遇到那個愿意讓他將就的人。另則受周邊環境影響,生性如此,所以此類人一直高傲行事,高調做人。有時即便想妥協,但礙于自尊心,還是不會放低姿態。至于最后一類無所謂的生物,我想應該是這三類生物中最難捉摸、最復雜的。他們對待任何人、任何事、重要的、亦或不重要的都是無所謂的態度。沒人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所謂的將就、不將就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人也好、對物也罷。只是一種看法罷了。
雜文文章三:好人生起步于好習慣
記得,曾有人把“用腦”看成是最可靠的護身符。乍一聽,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其實用腦,就是一種積極的思考習慣。而善于思考的人,在處理事務的時候,總是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這就是好習慣的功效所在吧!
在成功學中,個人必須借著控制自己的習慣,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將成為自然現象的一部分,就好像冥王星的運動軌道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一樣。如果能養成積極的習慣,則它所種植的種子也將是積極的。相反,如果養成消極習慣的話,則這些習慣所播撒的種子也是消極的,這就是為什么個人必須經由自律控制自己的習慣的原因。
試想,一個愛睡懶覺、生活懶散沒有規律的人,他怎么約束自己勤奮工作?一個不愛閱讀,不關心身外世界的人,怎么有開闊的胸襟和見識?一個自以為是、目無他人的人,他如何去和他人合作和溝通?一個雜亂無章、思維混亂的人,他做起事來的效率有多高?一個不愛獨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智慧和判斷能力?……
好習慣實際上是好方法——思維的好方法、做事的好方法。培養好習慣,即是在尋找一種成功的方法,你的好習慣越多,成功離你就越近。
在現實生活中,壞習慣很多。這些壞習慣是害群之馬,是成功的絆腳石。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由此而產生了一些苦惱。
英國科學家牛頓曾在他的農場里度假休息,他仰臥在一顆蘋果樹下思考問題。這時,一只蘋果落到了地上。“蘋果為什么會落到地上呢?”他問自己。地球會吸引蘋果嗎?蘋果會吸引地球嗎?他們會互相吸引嗎?這里面會包含著什么樣的原理呢?他用思考的力量,獲得了一項極其重要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朝鮮停戰以后,霍英東獨具慧眼,他看出了香港人多地少的特點,認準了房地產大有可為,于是毅然傾其多年的全部積蓄,投資到房地產市場。1954年,他著手成立了立信建筑實業公司。他每日忙于拆舊樓、建新樓,又買又賣,大展宏圖,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從此翻開了人生嶄新的、決定性的一頁!”。
任何一個在事業上成功的人,憑借良好的習慣,積極準備著,從而保持著輕松從容的心情。即使碰到逆境的時候,他的腦筋也會保持沉著冷靜的狀態,隨時準備好撲捉和發掘新機會,以及了解和對付新的問題。
現代教育提倡的核心素養要義是,學生應具備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身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不僅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本國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準則。因此從結構上看,基于中國國情的“核心素養”模型,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圓心來構建。此外,他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社會”,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家庭和父母以巨大的影響教育著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地,是獲得精神安定的場所。孩子一旦走向社會后,無論他曾經做過怎樣的努力,反正沒有人會過問他的在校成績,老板看重的永遠是他做事的態度,做事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而且父母也不可能陪伴孩子度過一生。孩子在人生的旅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遲早也得靠自己爬起來。唯有靠培養能讓他們成功的良好習慣,他的人生才能有真正的保障。
對于父母來說,愛孩子,要先知道如何幫助他們成功,而不是因為怕輸了競爭而不斷地要求他們。與其幫助孩子花費所有精力把書讀好,不如培養能讓他們成功的好習慣,這才是獻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好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個人持久的前進動力,始終催促他不斷步入更高的境界。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勸導兒子,在《誡子書》中寫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夫學須靜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通過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精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日月而流失。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為世事所容,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窘迫的境況,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千百年來,人們敬仰和推崇諸葛亮的修為,把他看做智慧的化身。而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忠君事主,鞠躬盡瘁,始終致力于國家大事,鮮有時間光顧個人的事情。即使這樣,諸葛亮始終沒有忘記教導兒子。《誡子書》就是他去世前,從前線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最后一封家書。據史書記載,諸葛瞻不負慈父所望,憑借自己的勤奮努力,官拜大,最終獻身于衛國戰爭。《誡子書》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字里行間洋溢著父親對兒子的殷切希望,讀來,讓人感奮不已。
巴爾扎克是世界大文豪,而且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時間是一分一秒也不能空過的。一次,巴爾扎克太累了,對一個朋友說:“我睡一會兒,你1小時后叫醒我。”1個小時過去了,朋友看著他酣睡不醒的樣子,實在不忍心叫醒他。可是,等巴爾扎克醒來后,發現時間居然超過了1小時,懊惱之余,幾乎是暴跳如雷地對朋友說:“為什么不叫醒我,耽誤了我多少時間啊!”朋友不高心地說,“你這么累了,該好好休息一天,有事情,明天不能做嗎?”豈知,巴爾扎克勃然大怒:“我明天還有別的事情呢?”
巴爾扎克之所以不介意朋友的情面,不是因為他冷酷無情,而是因為他愛惜時間的習慣,幾乎到了癡狂的程度。時間對于每一位成功者來說,如此重要。事實上,養成良好的守時習慣,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磨磨蹭蹭,一點簡單的事也要拖到明天。
或許,我們有很多的人未能意識到習慣的巨大力量。但是,習慣影響一生這一點是客觀存在的,毋庸置疑的。
現實生活中,習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我們每天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可以說,幾乎在每一天,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
習慣能成就未來,也能摧毀未來。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在我們眾多的習慣當中,能夠成就未來的自然是那些好習慣。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有效的道德資本,這個道德在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他的利息。”而那些壞習慣,就像一堵無情的墻,把成功與我們隔離開來。
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并存,那么,唯一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的手段便是去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改變我們的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們用毅力、恒心和不斷的自我提醒才能做到。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些能力——只要你肯用心!
事實上,習慣是經由你的反復行為,而變做本能的一部分。如果你經由反復習慣,在你的思想中創造某種觀念時,習慣力量就會接受這些思維模式,并使它們變成一種永恒并發揮作用。它是一種是所有生物,都臣服在環境影響之下的法則。這個法則可能對你有利或可能對你不利,結果如何全看你選擇而定。
培養好習慣對于孩子而言,就是要著力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對孩子非常重要。孩子懂得了積極,他一定會有樂觀向上的心態,就會在生活和學習中取得進步,他的人際關系及周圍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如果孩子是消極的,他的世界就充滿了悲觀和失望,周圍的色彩就是灰暗的,那他的生活自然也就快樂不起來,也不會取得生活、學習以及未來事業上的成功。
有些孩子作業做得慢,做得不好,甚至抄襲,表面來看只是孩子的頑劣個性所致,但實際上這牽涉到了孩子的學習態度問題。學習態度不端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壞的學習習慣。壞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直接影響到其各項能力的發展,以致喪失信心,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著重培養孩子獨立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讓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和樂趣,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做到主動學習,主動求知,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還有些孩子存在早晨起床找不到襪子、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現象,這就是做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壞習慣。做事缺乏條理,沒有條理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往往培養成不良的習慣,從而給成長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孔子說:“少長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習慣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的潛能。
中國儒家先師就特別強調人格的培養,《論語》有言:“自以四教,文、行、忠、信。”這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三個方面都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所以,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別強調了做人的重要性。因為有了人格修為,就等于奠定了人生發展的基礎。學會學習之后,即使離開學校,照樣可以學有所得,并有可能形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雜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雜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