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精選:《中國書畫的禮品價值》
考量中國書畫藝術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雜文精選:《中國書畫的禮品價值》,供大家參考!
中國書畫的禮品價值原文:
考量中國書畫藝術的價值是多方面的。有人總結出一系列的、具體的考量方法:即創作者的知名度、地位、藝術造詣、尺幅大小、是否精品、作品存世量、時代早晚、品相如何等等指標。我想,這里不討論上述話題,只對中國書畫的禮品價值做點分析。
把中國書畫藝術納入禮品范疇,恐怕是非常貼切中國書畫的價值所在。這樣的觀點,也許不被書畫家們認可,一定會有人批駁我的謬論,甚至嘲笑我無知。當然,中國書畫藝術的價值林林總總,特別是藝術價值,這是不可否認的。問題是,書畫藝術納入禮品范疇也是事實與市場存在的,回避也是自欺欺人。雖說當今的畫廊、拍賣已成藝術品市場的機制,但絲毫不影響禮品這個特定的價值所在。刻薄地說:如果中國書畫失去禮品的意義和價值,中國書畫家要失業一大半,甚至會導致中國書畫藝術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
禮品,在中國人看來,它是人品的延伸,是衡量送禮人的品味和價值取向,包括送禮人的智慧和才干;禮品,是人際社會社交的紐帶,這是由“禮”演變成“品”的社會化過程。無可厚非,禮文化是中國傳統的人文文化,禮的中心是社會關系中的重要內容,所有的社會結構都是從“禮”衍生出來。這是清晰的孔學禮教和現代社會學聯系起來的價值所在。因此,送禮也就成為最能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贈送禮品更是一門藝術。
眾所周知,藝術是沒有什么可量化的標準。但是,沒有標準不代表沒有價值。通俗地說,藝術品包含了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由于三種價值的關系不好量化,也無法量化,因此即使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在沒有被認識之前,也不一定有市場價值。換句話說,叫賣好的書畫不等于價值高,這里面是價值與價錢的通俗關系。通常,對價錢不敏感的人是官場之人,對價錢敏感的人是商人,而對價值敏感的人只能是望價興嘆,最終還得要落實到價錢上來。當然,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很難界定和評定的,這里面主要是由所謂的主流文化在左右,所以價值問題顯得格外簡單又復雜。
如果深入探秘,中國人對書畫藝術的定位具有雙重性的價值標準:在官方看來,書畫是高雅的精神產品,也可無視它在市場上作為有價的商品流通。因此,毫不掩飾地收受各色人等饋贈的書畫藝術品,這是一種自古就有的投其所好的交往方式。由于中國人特別注重人際交往,所以書畫作為禮品并不存在什么藝術交流,即便是書畫家與主流文化的默契,書畫也規避不了禮品的功能。在商業化的時代,書畫藝術作為商品是天經地義的,無需回避。因為商業化就是將一切都淪為商品,連人都作為商品在人才市場上流通,又何況是書畫藝術呢。所以書畫藝術作為商品,有利于藝術家對自己作品的市場認識。
問題是,書畫藝術市場繁榮的原動力在哪?除了商業投機牟利之外,官場嗜好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書畫藝術就這樣在無價和有價中被操縱,特別在社會的繁盛時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在這兩種雙重性的價值標準中,書畫藝術所具有的禮品價值是無價和有價的,或是凋零慘淡的。首先,無價不等于不值錢,而是一切價值的體現,把所有看不到的價值植入到禮品當中,無價就此具有了表情達意、不可估量的意義;其次,有價是衡量一切價值的綜合體現,只有金錢價值才有其他價值的存在。有人認為,這是社會因素取代了藝術本身的價值。但是,藝術本身就具有多重性,其價值就是一種模糊的多重概念,所以就有了中國人對書畫藝術的雙重性的價值標準,顯露出中國文化的各需價值。
不知道經濟學中有沒有文化的各需價值。這里所說的各需價值,就是人的各需所要的含義。從書畫家與書畫作品而言,雖然作品的表現都有著很微妙的相似度,但是各需所要就會構成商品冷熱的關系。有的書畫家炒作自己或被人炒作,實際上都是自己炒作自己,目的就是炒作價值。從理論上講,藝術價值體現在藝術、歷史、科學、教育等文化研究方面。但在藝術炒作中,這種空論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大放厥詞的欺世惑眾。至于炒作對藝術真諦有多大危害,對藝術家自己有什么危害性,這些大可不必杞人憂天,想死想活任由自己決定。
我們知道,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家的獨家秘籍,它凸顯出中國書畫所具有的文化性。自書畫相融以來,中國書畫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變得更加抽象、隨意,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畫。有人說,中國書畫講求筆墨,這不只是書畫家的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精神含義,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書畫同源”的文人畫。毋庸置疑,我們從筆墨的力度美、韻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無限的造型能力和寬闊的韻域,都能看到自古就為文人所崇尚的筆墨精神。但是,這種精神注入書畫藝術的價值在哪?鑒賞者不得不矛盾,最終只能將“精神”的核心,體現在重權力和影響力方面,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書畫的經濟價值。
在封建時代,古風盎然的書畫雅集,全然為文人士子所崇尚。他們既以書畫為清高嗜好,又以書畫交流為超凡脫俗的雅事。所以,文人士子舞弄書畫消遣寓情,商人拿書畫賺錢,官員拿書畫求得升官的機會,這種現象古來有之。在這樣的環境中,最耐人尋味的是買畫送人的人首先要弄清“這位畫家畫什么玩意兒最值錢?”這種問,重點反映出一個問題:接受畫的人不懂畫?買畫的人也不懂畫?而真正懂畫的人有嗎?這些問題,似乎在市場經濟之下,都不是問題的所在。無法回避的是,拿書畫去送禮,就得讓人家知道書畫的價錢,這樣才能達到送禮的目的。所以,只要書畫家有名就好,至于畫的寫的好壞不是決定其價值的因素。自然,其價值會有人做出空洞的又坑蒙拐騙的解釋。
那么,這種對待藝術價值的態度原因何在呢?這是中國人迫于一種適應社會的被動性,唯一能主動的就是運用物質的能量來體驗精神。所以,藝術暴發戶的誕生,如同突然發財得勢的人一樣,它需要一種依附權貴的能力和無底線的發財手段。歷史證明,在中國社會的經濟繁盛時代,其政治形態都比較腐敗。雖然,歷代的有識之士都為之絞盡腦汁地推行政治文化改革,但在虛化的繁盛期一過,餓殍遍地景象無處不在。由此,促進經濟繁榮遠比改革政治文化和社會體系簡單。這一點,我們從中國書畫的禮品性質中,足以看到藝術在政治與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