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雜文怎么寫
雜文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一些關于廉政的雜文,是眾多雜文作品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廉政雜文怎么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廉政雜文,希望大家喜歡。
廉政雜文篇1:從“個性官員”談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近年來,很多“個性官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比如滅火部長李毅中、鐵面審計長李金華、敢于“起沉疴、下猛藥”整肅陳腐的宋亞平、誓言把房價壓下去的張廣寧,他們敢于挑戰官場的所謂“潛規則”,敢于突破傳統從政思維,敢于改革創新,敢于觸犯某些部門的既得利益,他們關注民生,為國家和人民的吶喊高呼,他們被輿論推向風口浪尖并不是他們的初衷,其實他們只是說了作為領導干部該說的話、做了作為領導干部該做的事,但為什么這種官員屬于少數呢?
很多人認為,“個性官員”的出現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是中國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但從另外的層面來看,我國雖然正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依法治國已經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闡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但是,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沒有經歷過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也不過是五十多年,人們沒有形成法治觀念,總是期待清官出現,很少去質疑制度,從這些背景我們不難分析,我們在制度方面存在著某種缺失。
“制度乃天下之公器”,是人類設計的制約人們相互行為的約束條件。科學的制度具有規范、凝聚、激勵、保障等作用,可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維護公平與公正,這是制度的“本義”。所以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權力規范運行的有效約束和得力保障。因此,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不能依靠那幾個“個性官員”,而是要積極探索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依靠制度解決問題。與所謂“個性官員”相比,制度更重要、更根本,更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
那如何加強制度建設呢,首先必須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規范行政決策行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其次要要加強黨風和廉政建設,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真正實現權力為民所用,最后要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深入推進政府立法公開,提高政府立法質量。
鄧小平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指出,制度好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如果沒有好的制度,就算有再多的個性官員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制度,這些“個性官員”才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就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到那時,我相信老百姓對這些“個性官員”就會習以為常,“個性官員”就會成為共性。
廉政雜文篇2:“廉思園”思廉
天子湖南北湖村,有個廢舊的禮堂,堂前多株老樟樹郁郁蔥蔥,亭亭如蓋。因是解放初期中共南湖區委(1949—1955)所在地,故重新修葺,收錄有關廉政文化的書畫在此展覽,取名“廉思園”,今年秋天,有幸到此感受廉政文化的溫潤熏陶,感慨良多。
“廉”字的含義頗豐,《周禮》記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古時君王以此“六計”來評判群吏的政績,要求官員廉潔并且善于辦事,廉潔并且推行政令,廉潔并且謹慎勤勞,廉潔并且公正,廉潔并且守法,廉潔并且明辨是非。這么看來所謂“廉”就并非僅僅只是“不貪污”了,而應是從政人員修身從業一生都該樹立的準則。
帶著對“廉”的敬畏,我走進了禮堂,堂內清雅簡單,躍然入眼的是一幅幅別具一格的書畫作品,有名人名家的墨香傾瀉,有本地文人的匠心獨具,雅俗共賞、寓教于樂,如在《臨竹圖》中,著名畫家王春江題到:“虛心好納清韻,身直永不折腰。安吉竹博園品類數百,高低胖瘦模樣萬般,然品格惟以清勁直枝為唯一也。”是以贊美竹鄉人以竹為友,要俗也難,竹鄉仕以竹為品,務實清廉,頓時,身為竹鄉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在《清蔬圖》中題到:“家事國事天下事牽腸掛肚,芹菜菠菜大白菜清血養心。”以“咬之不厭唯菜根”為題,提醒著如今習慣了大魚大肉,已然忘卻疏果清香的人們,清淡之味多本真,蔬香宜口更宜心。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下,人們心中永無止境的欲望,如果任其滋長,終被其所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例子比比皆是。戰國《荀子·正名》中說:“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欲望雖然沒有盡頭,不可以滿足,卻可以節制。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清心寡欲利于身體,更能成就克己奉公、為民務實的品質。
幾幅圖看下來已覺受益匪淺,這里所展示的不是利令智昏的慘痛教訓,不是貪官污吏被繩之以法后的深刻懺悔,而是以正面引導,展示人生的各種姿態。讓人們在舒適環境中頓悟,在唯美花卷中感慨。一個人的一生如能做到清廉、清正,人生大致圓滿,但真正又有幾人能求?
出了大門才發現左邊長卷鋪開竟是一墻蓮花,題詩《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與廉,音相同,性相近,人之所以愛蓮,是為求心之寧靜無暇,人既追求廉潔,但求無愧于心,此情此景,明月清風兩相宜,為“廉思園”更增加了幾分清韻。
廉政雜文篇3:一滴水,一面鏡,一片海
2014年伴隨著我國煤炭行業的下行,黃驊港渡過最為困難的一年。這一年,煤炭價格跌跌不休,港口庫存居高不下,恰在此時,互聯網絡上出現“神華港口存在煤炭交易黑幕”等輿論報道,內容直指港內工作人員與煤炭貿易商內外勾結,以公肥私;無獨有偶,在此之前,舉報黃驊港裝船作業工作人員索要回扣、舉報港內干部公車私用、權為私用的事件也不絕于耳。無論事情真相如何,作為煤炭裝卸運輸的行業焦點,黃驊港的大事小情都為公眾所矚目,每一位干部職工的一言一行、作風修為都牽連著港務公司的公眾形象。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中最為著名的段落。黃驊港是有過艱苦奮斗的優秀傳統,也有過德行齊備堪稱表率的干部的。尤記港口建設最艱苦的歲月里,黨員干部、公司領導、普通職工無一例外,住小磚房、喝苦咸水,共同抵御臺風的侵襲,身先士卒奔波于艱苦的工地。為了節約費用、提高效率,建港人員曾經把食堂餐廳設在了港口工地,無論多大的領導,進港吃飯只能搭乘唯一的一輛公務車。一天中午我匆匆忙忙趕上班車,車開動后透過車窗看到因公事耽擱急匆匆下樓的部門經理,一邊跑一邊向我比劃吃飯的動作,而我因沒有理解而沒有及時回應,班車駛離后我才意識到經理是在求證這輛車是否進港吃飯的車。不知道經理后來怎樣解決的這頓午飯,但他邊跑邊用左手托下巴,右手比出筷子的形狀作進食狀的影像時隔多年依然在我的腦海里浮現。
古人云“處安思危,照臨有度”,隨著港口通航運營,黃驊港的吞吐量逐年增加,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日漸提升,已成為排名國內前十的億噸港口,而干部職工的福利待遇也水漲船高。在這種形勢下,有些黨員干部逐漸放棄了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作為黨員干部本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而思想的放松麻痹、必然帶來行為的放縱妄為,最終引發對港務公司的形象質疑。
滴水成鏡,這鏡,是群眾的期許;匯流成海,這海,是蔚藍的未來。
看過“廉政雜文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