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當時,統治者馬上得天下馬上統治天下,在歌曲上他們陶醉的還是所謂的“蕃曲”、“胡樂””。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確委婉動聽。
中原的先民如何跨越民族之橋、跨越文化的溝壑,步入馬背之上的文化境地?恐怕曲是最好的工具。重新撿起“胡笳十八拍”,已是歷史和現實的需要。
二是漢族知識分子排解壓抑的需要。元朝建立后,內地讀書人一下子失去了“學而優則仕”的期望,降于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許多知識分子以仕為恥,他們大隱隱于市,以創作曲子聊以度日。
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三是文學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到當時,“梨園”再不是皇家的專利,而是社會各階層精神生活的需求,戲曲應運而生,而元曲則是戲曲的根與枝葉。
現在人們所說的“元曲”,主要包括劇曲和散曲兩大類。劇曲用于戲劇中(即元人的大雜劇),為敘述故事或抒發人的情感服務。散曲則如詩詞一樣,可獨立成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
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
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目前有記載的元散曲作家有二百一十三人,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曲四百五十七套。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的定義
元曲又稱詞余、樂府,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元曲雖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
關漢卿
關漢卿,男,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元雜劇奠基人,他一生的戲劇創作十分豐富。他的雜劇,有悲劇、有喜劇,題材廣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
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等。
白樸
白樸,男,汴梁人,后遷居汴梁,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寄情于山水之間,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
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天凈沙·秋》。
鄭光祖
鄭光祖 ,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人。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代表作:《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
馬致遠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的雜劇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并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代表作:《岳陽樓》、《陳摶高臥》、《任風子》、《天凈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