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元曲的文學特點
民間性
元曲是人民群眾的戲曲,它與圣殿神曲、宮廷詩劇不同,是市民和農人的藝術;其題材極為廣泛,絕不局限于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各種人間生活。
縱觀《元曲三百首》,就是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的作品,也充滿著鄉土氣息。
白樸的《天凈沙》春、夏、秋、冬,皆明麗可喜;尤其【雙調?沉醉東風】漁父,可謂是“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紅白鷺沙鷗。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關漢卿則是民間戲劇的倡導者、實踐者,史載他“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王國維認為其”“宮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種社會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態掩蓋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樣而復雜,既是現實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間普遍的理想。
在某種意義上講,總共四千多首套曲、小令,猶如四千多面鏡子,將元朝社會境況反映的淋漓盡致。恰恰是“萬花叢里馬(致遠)神仙”,“人間寵辱都參破”。
難能可貴的是,元雜劇的角色可分為旦、末、凈、外、雜五大類,每大類下又分若干小類,以此把劇中各種人物分為若干類型,以便于帶有程式化的表演。
例如《竇娥冤》,關漢卿沒有局限在傳統故事里,緊緊扣住當時的社會現實,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統治下中國社會極端黑暗、極端殘酷、極端混亂的悲劇時代。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個悲劇主人公形象,使其成為元代被壓迫、被剝削、被損害的婦女的代表,成為元代社會底層善良、堅強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
曲折性
元曲有大悲劇,也有大喜劇,悲與喜相互轉換、涵融,追求團圓結局。
元雜劇的四大悲劇是指:《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或《趙氏孤兒大報仇》。
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故事采自《左傳》、《史記?趙世家》和劉向《新序?節士》、《說苑?復思》等書,作者作了提煉、改造和虛構。故事是說春秋時晉國權臣屠岸賈謀害忠直大臣趙盾,使趙家三百余口滿門抄斬,只趙盾之孫──襁褓中嬰兒被義士程嬰救出。
屠岸賈發現有人偷偷救出孤兒后,竟下令殘殺國內所有一月以上半歲以下幼兒。程嬰為保全孤兒和全國幼兒,毅然獻出己子冒頂孤兒,其至友公孫杵臼為開脫程嬰救孤之罪,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孤兒由程嬰扶養成人,二十年后,趙氏孤兒手擒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這是一部優秀的悲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戲劇沖突扣人心弦,氣氛激越慷慨,鞭撻了陰險殘暴行為,歌頌了崇高正義精神。
藝術性
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藝術硬功將歌、話、舞、斗緊密結合,虛擬與實演相生,形態與神理兼備。
可以這樣說,元劇是現代戲曲的前身,小令是現代歌曲的雛形。元曲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
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單刀會》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
白樸代表作:《墻頭馬上》
白樸,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蹤不詳。
馬致遠代表作:《漢宮秋》
馬致遠生于公元1250年,約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
鄭光祖代表作:《倩女離魂》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元曲介紹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