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的演講稿
能在這里代表高中學部發言,我倍感榮幸。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珍惜糧食,做勤勉節儉的__學子。“
勤儉節約,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無論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將艱苦樸素作為一種美德。聯合國專門把10月31日設立為“勤儉日”,時時提醒人們在新世紀仍然要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勤儉節約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鞠躬盡瘁、艱苦樸素的光輝事跡,更是彪炳千秋。中華民族正是具有這種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斷繁衍、興旺發達。同樣的道理,大到一個大家——國家,小到一個小家——家庭、學校…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作為老師以及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品德,為我們自己的國家和學校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第一,珍惜糧食。說到珍惜糧食,我們每個人立馬會想到《憫農》這首詩,人人張口就會背,但敢問有幾個人能拍著胸脯說:“我做到了”呢?看看我們食堂的餐廳里,各種浪費現象比比皆是。有的同學挑食,吃幾口飯就倒掉,說這飯菜不合自己的胃口,而更有甚者壓根不吃,分好餐后原封不動將飯菜一股腦倒掉,這些現象多么的觸目驚心啊!如果一個人浪費一點,十個人浪費一點,一百個人浪費一點,幾千個人浪費一點,那結果就不是“一點”了。所以從現在起我號召每一位老師和同學樹立節約意識,做到愛糧、惜糧、節糧,互相提醒,互相監督。
第二,節約資源。現在我們__學校進入發展的第十個關鍵年頭,正大力提倡發展節約型校園,然而,在我們的校園中,水、電的浪費現象經常發生。比如:寢室的水龍頭忘了關,水嘩嘩流著,直到生活老師發現才將其關上;許多同學上完廁所洗手后,不關水龍頭或關不緊,還有許多的同學接的直飲水沒喝完就倒了,浪費了大量的水。同時,在曝光臺上我們也經常看到某某教室或辦公室人走后,燈、電扇或空調未關,有時候可能真的是我們并非有意為之,但是這直接說明我們的節約意識薄弱,在離開前只要多想一下,是不是電燈、電扇沒關,就能避免無謂的浪費。
第三,勿攀比。攀比現象在各個班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嚴重妨礙現代中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攀比是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它不是比學習、比勤奮、比文化素質,而是變著法兒比吃穿。我們要知道,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但是那些錢都是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并且對于那些相對貧困的家庭來說,攀比更是一份承受不起的痛,讓父母傷心,更增加了父母的負擔。
同學們,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勤儉是美德,節約是責任這句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自覺樹立節約意識,做一名珍惜糧食,勤勉節約的__學子吧!
節儉的演講稿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首先我想在這里分享我的一個小故事,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跟隨奶奶一起生活。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里,她總是告訴我很多過去的事情。以前鬧饑荒的時候,一雙塑膠套鞋就是一種奢侈品。奶奶有四個孩子,年紀都只相差兩三歲,我爸爸是最小的那一個,那時候這雙套鞋就是給我爸爸買的,我爸爸當時也舍不得穿,就一直收著,直到最后,這雙鞋誰都沒有辦法穿了,就生生浪費了。
一雙現在普普通通的套鞋,在那個年代竟是這樣的重要,我們誰都無法想象。我爸常說他那時候不敢想象能夠有皮鞋穿,更不敢想有一套合身的衣服。那個時代的感受我們現在無法體會,但我相信大家能夠從我的字里行間感受到經濟的不發達所給我們帶來困擾。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生活中,什么都不缺,無論是吃的,是穿的,琳瑯滿目的擺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只要輕輕說一聲,媽媽我想買,那件東西百分之八十以上就會屬于我們。而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里,我們更應該感謝先輩們的辛苦貢獻,如果不是有那么一群人的存在,我們現在又怎會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謹記,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傳統,更是我們應該理性應對的。世界上一切東西的背后都會有一段心酸,一顆橙子,一粒米飯的背后,都有無數人的辛勤汗水。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里,但我們應當保持一顆更節約的心,把這一份美麗的傳統繼承下去,也讓我們的祖國在我們個字的堅守里更加的美好。
時代的更迭讓我們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感受,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祖國越來越好。所以作為祖國的一朵鮮花,一束未來之光,我想我們應該更加堅定自己的內心,保持一顆繼承傳統,宣傳傳統的責任之心,在未來的時光里逐漸傳承勤儉,也節約生活中的任何資源。這一切都不是我們看到那么簡單。我們首先要尊重他人的勞動,其次才是將這份傳統發揚光大。我們身處生機之中,就應該更加的懷抱一顆熱血的心,將勤儉節約的美德擴散。因為它的存在,也許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充滿力量,我們也才真正是一個愛祖國愛自己愛他人的優秀青少年!
節儉的演講稿篇3
尊敬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儉,從我做起》。
艱苦樸素、勤儉節儉是我們人類社會的傳統美德。可是此刻,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鋪張浪費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吧,每一天早、中、晚三餐飯后,食堂里幾只裝剩菜剩飯的大桶里堆積了許多米飯、剩菜;白天光線充足,總有幾間教室的燈還在那里亮著;沒人使用,還聽見自來水嘩嘩地流著;剛吃完飯,就會有很多同學在商店排隊買零食吃……這種種不正常的現象都讓我們心驚和心痛。我們大家共同行動起來,勤儉節儉,從我做起。
1、牢固樹立"崇尚節儉、反對浪費"的思想,人人以勤儉節儉為榮,以鋪張浪費為恥。
2、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節儉每一滴水,水龍頭用后及時關掉,發現水管水箱有滴、漏水現象,要及時報告;節儉每一度電,做到隨手關燈,人走電器關;節儉每一張紙,作業本盡量做到正反面都用;節儉每一粒米,用餐時能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費;節儉每一分錢,我們應當合理使用父母辛辛苦苦賺來的每一分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真正養成勤儉節儉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建設節儉型社會做出自我應有的貢獻!
節儉的演講稿篇4
各位老師、同學:
你們好!今大我演講的題目是《節儉與奢侈》。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諸葛亮在《誡子書》屮說:“靜 以修身,儉以養德。”的確,從節約與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想道 德水平是高是低。如果他腦子里只是想著一頓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高級收錄機,那他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考慮工作,考慮學習,考慮為人民服務,而且還容易形成拖拉懶散的 作風.如果他節儉一點,就用不著考慮這么多不必要的問題,那 么他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
但我們所說的節儉并不是要人們維持極其低下的生活水平, 而是讓人們不要過分地追求物質生活、那么,我們節約下來的財 富該用在什么地方呢?我們節約的財富應當用來重新投入生產, 提高生產力,使我們的國家更富強,發展更快。這樣,節儉就會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更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俗活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平時的節儉也是為 了應付意外情況的發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你總抱著“今 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那么當你遇到突如其來的困難時,又該 如何應對呢?去年夏天的那場洪水無疑是對人們節儉觀的一個嚴 峻考驗。“當肆虐的洪水退去之后,平時勤儉節約的就可以把積攢下來的錢用于重建家園,同時還可伸出手援助受災更嚴重的地區。 而那些平時大手大腳慣了的人,就只能向社會請求援助了 由此 可見,我們提倡節儉正是為了日后減輕負擔,同時也是對社會安定和發展的貢獻。
但有的人說:“錢是自己的,怎么花是自己的自由。”他們為 了追求高檔的物質生活.就無節制地亂花錢財,貪圖享受。但我認為,即使是自己的勞動所得,也不應無節制地耗費,從而與節約精神背道而馳。例如,有些人的家境并不是很寬裕,個別人甚至處于困境之中,但他們只要有了錢,就十分熱衷于請客送禮、豪吃濫賭;沒有錢,就到處賒借,申請補助,時常使得親友不睦,單位頭痛。你看,這不僅浪費了個人錢財,還給國家帶來負擔,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了負面影響。
因此,我們要大力發揚節儉的傳統美德,摒棄奢侈這種不正 之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21世紀的到來!
謝謝大家!
節儉的演講稿篇5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電,給我們帶來光明,帶來動力。同學們,你們明白嗎,一度電能夠為我們做什么?一度電,能用吸塵器把房間打掃5遍;一度電,1匹空調能開一個半小時;一度電,能將8公斤的水燒開;一度電,電視機能開10小時……
可是,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節儉用電,電量耗費完了,世界將有一天變成什么樣……從小了說,沒有電,我們晚上只能夠點蠟燭寫作業;沒有電,晚上我們會失去看電視玩電腦的機會,只能早早入睡;從大了說,沒有電,所有電子產品都將停止運轉,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同學們,只要你平時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節儉用電的小竅門。例如:冰箱的門不要頻繁的開關;在冰箱里放進新鮮的蔬果時,必須要把它們攤開,如果蔬果堆在一齊,會造成外冷內熱,就會消耗更多的電量;夏天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節得太低,一般與室外溫差四到六度比較適宜;如果換下來的臟衣服太少時,就不要用洗衣機洗,能夠用手來洗;電視看完時,要及時把總開關關上……
記得有一次,我們家停了一天的電,我可過了一天“無電日”。一大早起來,天還蒙蒙黑,開燈卻發現停電了,找到手電筒后,借著光洗漱完,即不能看電視,又不能玩電腦,還不能看書(因為光線太暗,毀眼睛)。媽媽本來要洗衣服,不能用洗衣機,只好用手洗衣服。
午時,本來要在網上查一些資料,因為沒有網絡,我做作業的效率都慢了半拍,媽媽因為實在找不到事做,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晚上,原本是燈火輝煌的一片,此刻卻“伸手不見五指”。當我看著屋外灰暗而陰森的景象,看著屋內墻上搖曳著蠟燭的影子,我心里頓時油然而生一種恐懼,不禁思念起有電的生活,懷念起有電的時光。我這時多么渴望來電呀!
同學們,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做節電的小主人吧!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開始監督浪費電行為,為我們共同的家園做一份貢獻吧!
節儉的演講稿篇6
親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伙計們!
說到節約糧食,我們會想起一句古詩“體恤農民”,“中午鋤禾,汗水把糧食滴進土里,每一粒糧食都難吃!”這首詩我們都學過,可見農民伯伯種地有多辛苦!但是我們真的節約糧食了嗎?
我們先來看看午餐的情況。我們認為大多數學生做得很好。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同學吃飯很干凈,把盤子里的每一粒米飯,每一口食物都吃得干干凈凈。其實這不僅僅是一種節約,更是對農民伯伯和食堂工作人員工作的一種尊重!也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重要體現!
同學們,根據我國20__年的一項統計,中國大陸平均每人每年倒掉600億人民幣的剩菜剩飯。同學們,其實節約糧食就是不浪費。做起來很簡單:愛吃多少吃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像我們學校的飯菜,都是有菜譜的,也就是說,飯菜的選擇是科學搭配的。每個人都要愛吃多少吃多少,不偏食不挑食。這樣做不僅符合經濟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我們的健康!讓我們從今天的午餐開始,看一看,并比較一下,哪些班級和哪些學生在吃方面做得最好!
當然,節約是多方面的。俗話說:不能窮于溫飽,不能窮于生活靠節約。節約糧食。這是每個公民的義務,而不是說說而已。愛惜和節約糧食,不能成為“空洞”的口號。“以節約糧食為榮,以浪費糧食為恥”的風尚,不僅過去需要,現在也需要。讓我們從節約糧食做起,強化節約意識,節約學校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讓每個人都能在藍天、白云、綠水、陽光中快樂地生活!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演講人:__
20__年__月__日
節儉的演講稿篇7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曾幾何時,餐桌上樸素的饅頭咸菜變成了大魚大肉?曾幾何時,多年前難求一斗米變成剩飯成桶?人們在燈紅酒綠的世界里大肆揮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的貧婦人,紅軍長征時推脫百次的一口干糧,貧困人家過年才吃一次的豬肉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里似乎是一縷歷史青煙般渺小,哪里知道米雖形小,大善含之?
那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勞作在稻田里,當他知道餐桌上如此浪費時,心都要碎了,他振臂而呼:“孩子啊!當年人們爭著搶著的一碗米飯來之不易啊!你們怎么能如此浪費呢?”或許只有他還記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萬頃良田顆粒無收,人們為了一塊樹皮大打出手,村子里寂靜無聲,只有枝頭的烏鴉撲棱著翅膀等待下一個餓死的人。他立誓,要培育出高產水稻品種,讓這三年地獄不再出現。當主持人扶著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袁隆平上臺時,院士用他沙啞的聲音重述了這段往事,那為了一粒粒糧食而累彎了腰的老人,豈無大善含之?
“你這是干什么?”旁邊的中年人還未說話,警務員便一步上前喝道。“我就是看司令太餓了,才,才買了一戶人家的半袋米,”炊事員說著說著眼淚就啪塔啪塔地掉了下來:“司令已經兩個星期沒吃過像樣的飯了,我怕……”一旁的中年人停下筆,走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是軍人,正值壯年,能挨抗餓,可那戶人家呢?說不定他們家的孩子已經餓了兩天了,老人就因為缺了這一口糧食而死去了,如今戰爭連連,受苦的哪里是我?是老百姓啊!”當炊事員含著淚聽從劉伯承元帥的話將米還回去的時候,也曾想著,有一天,家家戶戶都能吃得飽飯,那也是黨奮斗至今的目標。
這些故事不應該成為束之高閣的落灰歷史,應該被一遍遍擦亮,對著那些大手大腳的生意人,對著那些年少無知的學生們,對著那些肆意揮霍的人們,告訴他們每一粒米每一塊餅都是那個年代的人們生存的希望,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想都不敢想的饕餮大餐,是那個年代的人為之努力一生的心血。
米雖形小,大善含之。若棄之以節儉,換之以奢侈,則民族必亡。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節儉的演講稿篇8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它告訴我們節儉糧食,合理用餐的禮貌理念。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寬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養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壞習慣,這就助長了大家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
有一天中午,我和媽媽在一家飯館吃飯,我們點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著,突然,隔壁的兩個人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他們拿著菜單一下子點了十幾道菜,沒一會兒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看見這一幕,我驚呆了,心想:這么多菜能吃完嗎?不會是大胃王吧?可是,他們竟然沒吃幾口,把錢一交就走了。滿滿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務員給倒了,真可惜!
為了制止這種壞習慣,國家也制定了許多法規,提倡節儉。每年十月十六日是節儉糧食日,這就告訴我們應從這就做起開展節儉。
我們應當每次在飯店,點適當的飯菜,不夠吃能夠在點,吃不完能夠打包。不要因為沒面子而浪費,經過國家這幾年的宣傳,這周星期五我們家在小六湯包吃飯,發現人們此刻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有了節儉的好習慣。
浪費糧食就像給白紙上抹上了黑點,而珍惜糧食是傳統美德,我們應當從自身做起,為節儉奉獻自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