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者簡介
本篇選自《王右軍集》。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十四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賦詩,后來匯編成集,名為《蘭亭集》,王羲之為它寫了此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蘭亭序》。文中描寫了蘭亭景致以及集會樂趣,反映了士大夫的閑情逸致和感嘆人生無常的情緒。
《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①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②,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③,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④。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蘭亭集序》注釋
①修禊(xì):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祭祀,以去除不祥。 ②觴(shānɡ):酒杯;流觴曲水:古代的一種游宴方式,是以酒杯盛酒放在彎曲的水上漂流而下,集會的人列坐水濱,酒杯停在誰跟前,誰就取杯飲酒。 ③嗟(jiē)悼:嘆息、悼念。 ④一死生:意指生死沒有區(qū)別;齊彭殤:意指人的生命壽夭相等,長短一樣。
《蘭亭集序》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暮春三月的上旬,我們聚集在會稽山陰縣蘭亭,舉行修禊之事。眾多賢達(dá)來赴會,老老少少都聚集。這里有崇山峻嶺、茂密的樹林與修長的翠竹,又有清澈急湍的溪水,曲折似帶,映襯著兩旁的景物,我們用這流水做“流觴曲水”的游戲,席地坐在岸邊。雖然沒有絲竹管弦齊鳴的盛況,但邊飲酒邊詠詩,也足以暢抒深沉的感情。這一天,天晴日朗氣爽,和風(fēng)溫煦舒暢。仰觀天宇浩渺無際,俯察大地品物繁多,縱目觀賞,馳騁情懷,足以使耳目得到最大的享受,實在令人愉快!
人們在這世上相聚,轉(zhuǎn)瞬度過一生。有些人喜歡傾訴抱負(fù),在一室之內(nèi)促膝談心;有的人則因物寄情,放浪曠達(dá),無拘無束。雖然各自情致萬殊,或靜或動,但當(dāng)他們?yōu)樽约旱木秤龆吲d,一時間怡然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是不會察覺到時光飛逝、老之將至的。等到他們對自己所傾心的事物感到厭倦,情隨事遷,無限的感慨也就油然而生。過去的樂事,轉(zhuǎn)眼間成了往事,尚不能不因此而生感慨。何況人的壽命隨造化而有長有短,最后不都得歸于終結(jié)?古人說:“死與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這豈不令人哀痛嗎?每當(dāng)我看古人發(fā)生感慨的緣由,便發(fā)現(xiàn)他們與我不謀而合,讀他們的文章沒有不使我感嘆哀悼的,對此我也不能完全明白。由此而知那種等同死生的說法是荒誕的,壽夭無別的觀點也沒有根據(jù)。后人看我們,猶如我們看古人一樣,多么令人悲傷啊!正因為如此,我才逐一記載當(dāng)時參加集會的人士的姓名,收錄他們的詩作。雖然時代不同,人事各異,但使人感慨抒懷的原因卻往往是一致的。后代讀到這本詩集的人,也將會為這些作品而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