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
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希望你喜歡。
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篇1)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語:(4分)
(1) 心樂之( ) (2) 蒙絡搖綴( )
(3) 斗折蛇行( ) (4) 乃記之而去(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2)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題3】文章第二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題4】“境由心造”,“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情?(2分)
【小題5】為了發展永州旅游業,當地準備開發小石潭景點,結合課文,請你為該景點寫一則50字左右的簡介。(3分)
答案
【小題1】(1) 以……為樂、感到快樂(意動用法) (2) 覆蓋
(3) 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4) 離開、離去(共4分)
【小題2】(1)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多頭,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2分)
(2) 溪流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交錯著,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里。(2分)
【小題3】觀魚或潭中魚;襯托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2分)
【小題4】表達了作者孤獨憂傷的心情。因為作者參與朝廷政治革新失敗被貶謫到永州,
作者想到自己就像這風景秀麗卻被埋沒于荒山野嶺的小石潭一樣,雖有才華,雖想有所
作為,卻得不到賞識。(2分)
【小題5】略。(要求,條理清楚,語言通順,3分)
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篇2)
桃花源記
朝代:晉朝|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賞析/鑒賞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于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后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后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愿“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于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系。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采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篇3)
吊古戰場文
朝代:唐朝|作者:李華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愬?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復沒。尸踣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鼓衰兮力竭,矢盡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豈在多乎!周逐獫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勛,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民,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徧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無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賞析/鑒賞
《吊古戰場文》是李華“極思研搉”的力作,以憑吊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爭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征無戰,肯定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文中把戰爭描繪得十分殘酷凄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雖用駢文形式,但文字流暢,情景交融,主題鮮明,寄意深切,不愧為古今傳誦的名篇。
《吊古戰場文》名為“吊古”,實是諷今。全文以“古戰場”為抒情的基點,以“傷心哉”為連綴全篇的感情主線,以遠戍的苦況、兩軍廝殺的慘狀、得人與否的對比、士卒家屬吊祭的悲愴為結構層次,層層鋪敘,愈轉愈深,結末點出主旨。結構緊湊,一氣呵成。開篇劈空描寫古戰場陰森悲涼的氣象:沙漠空曠無邊,杳無人跡,河水回環纏繞,群山交錯雜列,天地昏暗,氣象憔悴,飛蓬根斷,野草枯死.飛鳥不肯落下,野獸離群而奔突,使人觸目驚心,魂失魄散。接著文鋒一轉,借亭長之口點題,敘說古戰場“常覆三軍”的歷史和天陰鬼哭的慘狀,增強了文章的可信性與感染力。再以“傷心哉”的慨嘆,傾吐深沉的吊古之情,給全篇籠罩上了一層愁慘黯淡的感情色彩。“秦歟?漢歟?將近代歟?”發問深婉,有力統領起全文。
第二段寫士卒遠戍的苦況和秦漢以來“多事四夷”的原因。作者以“吾聞夫”提領,展開了對歷史的回溯,描述遠戍士卒歷盡行軍、露營、夜渡、屯戍之苦。地闊天長,戍邊日久,歸途知在何處?寄身鋒刃,性命難保,怨憤向誰傾訴?但是,戍卒的悲慘遭遇是怎樣造成的?“秦漢而還”以下便指出其原因。認為自秦漢以來,為開邊拓土,“多事四夷”,邊境戰事頻仍,致使“文教失宣”,王道莫為。這就把罪責推到封建帝王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上,極為尖銳深刻。作者行王道,反霸道,以“仁義”安撫“四夷”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第三段描摹兩軍廝殺的激烈、悲慘的情狀,是全篇的主體。作者以“吾想夫”馳騁其宏偉的想象,用鋪排揚厲、踵事增華的筆法,描繪了兩次兩軍交鋒的戰爭場面,且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殘酷。如是在北風掀動沙漠的地方,胡兵憑借地利進犯,中原主將驕慢輕敵,倉促應戰,兵卒畏于嚴酷的軍法,不得不拼命死戰。兩軍相搏,廝殺聲震撼山川,崩裂江河,攻勢迅猛,如雷鳴閃電。如是在“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的“苦寒”季節,胡兵又憑借天時“徑截輜重,橫攻士卒”,中原將士被殺得“尸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慘不可言。行文至此,作者又以騷體句式抒寫凄惻悲憤之情,深沉憑吊之意。兩軍交鋒激戰,鼓衰力盡,矢竭弦絕,白刃相交,寶刀斷折,士卒浴血拼殺,場面悲壯而激烈。在此生死關頭,士卒心情極為矛盾:“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真是字字悲痛,聲聲哀怨。這發自士卒肺腑的心聲,是對擴邊戰爭的血淚控訴。作者滿懷沉痛心情,以凝重的筆墨,描寫了全軍覆沒后戰場上的沉寂、陰森、凄愴的景象,與前文兩軍廝殺時那種“勢崩雷電”的聲勢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也是對前文“往往鬼哭,天陰則聞”的呼應。面對這種慘相,作者那“傷心哉”的感情發展到了高潮,發出了“傷心慘目,有如是耶”的深沉浩嘆,它撞擊著歷代讀者的心扉!
第四段以“吾聞之”領起,采用歷代戰爭對比的方法,說明戰爭勝敗的關鍵。先用“牧用趙卒”和“漢傾天下”相比,一個“大破林胡,開地千里”,一個搞得“財殫力痛”,從而得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結論,說明解決邊患問題關鍵是選用良將,而不在于用兵多少。再以“周逐獫狁”與“秦起長城”、“漢擊匈奴”對比:有的“全師而還”,君臣和樂安閑,雍容嫻雅;有的“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有的“雖得陰山”,“功不補患”。說明解決邊患的辦法是以“仁義”、“王道”安撫四夷,而不是黷武開邊。引古是為證今,作者用歷史事實揭露了唐代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諷刺了唐玄宗用人不當。
第五段通過“吊祭”的場面,進一步對造成“蒸民”骨肉離散的戰爭作了血淚控訴。“蒼蒼蒸民,誰無父母”幾句,作者從人道主義出發,用鋪排的句式,反詰的語氣,氣盛言宜地對“開邊意未已”的統治者發出了“蒼蒼蒸民”“殺之何咎”的質問。接著又襲用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于前,子斗傷于后,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的文義,點化出“布奠傾觴,哭望天涯”,悲愴凄涼的吊祭場面。面對著這“天地為愁,草木凄悲”的慘狀,聯想到“從古如斯”的一幕幕悲劇,提出了“守在四夷”的主張。結尾點明全文的主旨,與上文相呼應,極為巧妙有力。
《吊古戰場文》雖以駢體為宗,但與六朝以來流行的講求偶辭儷句,鋪陳事典,注重形式美,內容空洞貧乏的駢文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李華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李華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齊梁靡麗之習,于駢儷之中寓古文之氣,以散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顯示了清新質樸和剛勁有力的格調,充分表現了盛唐新體文賦的特色。
謝榛說:“熟讀所作,有雄渾如大海奔濤,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詩話》)《吊古戰場文》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富有創造性。過去的吊文多以抒情為主,而《吊古戰場文》則以議論為主。這些“帶情韻以行”的議論,高屋建瓴,一瀉直下,氣勢甚壯。中間用感嘆句、反詰句調節節奏,使音調鏗鏘,參差成趣。運用夸張、對偶、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造成了一唱三嘆的韻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段與段之間又以“吾聞夫”、“吾想夫”、“吾聞之”等散文性質的詞語連接,使全篇始終保持著像“大海奔濤”一樣“沛然莫之能御”的磅礴氣勢,一掃歷來駢文那種綺麗柔弱的文風。這對后世的文賦有著頗大的影響。
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篇4)
扁鵲見蔡桓公
朝代:春秋戰國|作者:韓非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賞析/鑒賞
《扁鵲見蔡桓公》雖篇幅不長,但敘事結構層層遞進,在完整講述故事的同時,能做到立意深刻,將哲思蘊涵其中,顯得意味雋永。
從首句到“醫治好治不病以為功”,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原因和主要人物,點出了桓侯“諱疾忌醫”的主題。文章以“扁鵲見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兩個主要人物:扁鵲姓秦名越人,醫術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稱的桓侯,是當時蔡國的國君。扁鵲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過此時病癥還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療就能防止其惡化。“立有間”三字不僅簡明扼要地寫出了扁鵲對病人的診治過程,還表現了扁鵲高超的醫術——僅憑片刻之間的觀察,就能指出癥結所在。桓侯對扁鵲的警告不以為意,甚至認為他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桓侯否認自己有病,并認為醫生都喜歡治療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來當做自己的功勞。
從“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悅”,承接上文,故事情節得到進一步發展扁鵲十日后再次覲見桓侯,他說桓侯的病情已經深入肌膚,如不加以治療,將深入身體內部。但是桓侯對扁鵲的話仍然置之不理。“復見”、“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過程,扁鵲沒有放棄勸諫桓侯,體現了醫者父母心的負責態度。“君之病在肌膚”一句印證了前文“不治將恐深”的推斷。盡管扁鵲善言勸誡,但桓侯還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滿。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從肌膚發展到了胃腸,扁鵲的論斷進一步得到驗證,如果不加以治療,病情將會持續加重。但扁鵲勸說桓侯依然無果,桓侯對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體患有疾病感到不悅。桓侯患疾漸深,漸入不治之境,這一情節為下文的轉折做好了鋪墊。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節急轉的開始。扁鵲遠遠望見蔡桓侯,轉身就走,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緊張感。扁鵲一改之前耐心進諫的態度,說明桓侯的病已經無藥可救。桓侯見扁鵲“還走”,十分不解,讓人前去詢問,扁鵲道出桓侯患病的各個發展階段,及其相關治療方法:病在表皮時,熱敷即可治療;病在肌膚,針灸可以治療;病在腸胃,湯藥可以治療。而現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屬”,就連扁鵲也無可奈何。
故事最終結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鵲逃秦。情節到此戛然而止,卻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漸的道理,抨擊了統治者遷怒和諉過百姓的丑惡行徑。
此文以桓侯病情發展為主線,結構流暢緊湊、跌宕有致,逐步將說理推進。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過描寫扁鵲的多次諫勸深化了主題。另外,扁鵲的反復勸說與桓公不以為意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不費矯飾之功便刻畫出人物的不同特點:扁鵲盡心負責、醫術高明,而桓公驕橫自大、不知變通作者旨在提醒人們要善于聽取他人意見,要懂得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諱疾忌醫,這深刻的道理以簡單的語言傳達出來,無繁復累贅,無咬文嚼字,實為佳作。
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篇5)
始得西山宴游記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賞析/鑒賞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并且宴游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第一段寫始游西山時的心情及對西山景色總的評價:怪特。作者自稱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驚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貶后的心情。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時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__。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貶永州,時時感到屈辱、壓抑,政治上失敗,才華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負無法實現,于郁悶痛苦之中,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游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托。因此,這個開頭也是他游山玩水的緣由。首先寫行動,在“行”“游”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日與其徒······無遠不到”寫始游西山前之所見,“到則披草而坐······起而歸”寫當時之所為和所感。“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夢也走到這種境界,這句話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實際上內心深處的郁悶并未得到排解。哲時得不到施展的抱負仍然是夢寐以求,他希圖借游樂飲酒以求忘優的目的沒有達到。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這幾句說,我自以為永州的山水凡有點特別形態的,都被我游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異。而且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態。作者之前沒有看到西山、游覽西山,所以說“未始知西山怪特”。這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里“始得”二字。簡潔的幾筆,小結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發現西山景色怪特時的欣喜,承上啟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正面寫游西山的情景,這段文字緊緊圍繞著“始”字展開。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華寺西亭上,遠望西山,“始指異之”。西山之“異”吸引著他,于是命仆人帶路,渡過湘江,沿著染澳,砍伐灌木雜草,焚燒枯落草葉,披荊斬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處。居高臨下,放眼遠望,‘數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襯的方法描寫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頗為形象的摹狀;“若垤若穴”,是十分貼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構成強烈對照,干里以內的景物,仿佛容納于尺寸之幅內,都聚攏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身邊青煙白云繚繞,仿佛同天空連為一體,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景色都是這徉。這繪聲繪色的描寫使讀者也好像身臨其境。有了這種親身的體驗,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語。
面對眼前奇異的景觀,作者胸懷頓覺開闊。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油然而生:廣大得如同浩氣看不到它的邊際。欣喜滿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設有盡期。于是“引筋滿酌,頹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臨也渾然不覺,仍不愿歸去。此時作者覺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結,形體似乎已消散,他整個兒地同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萬物融合在一起,達到了物我合而為一的忘我境界。然后才明白以前自以為“無遠不到”“皆我有也”,其實并未真正游過,而真正的游賞應視作現存“始得西山”才開始。作者這個體驗十分寶貴,是他精神上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的表現,他從政治,七的失敗、被貶滴的一度消沉,開始解脫出來,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這是他始游西山的收獲。因此他寫了這篇游記。最后說明游覽時間。
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__新運動,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借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這篇文章寫于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古代名篇文言文賞析(篇6)
辨__論
朝代:宋朝|作者: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__,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__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賞析/鑒賞
把《辨__論》全文連貫起來看,在寫作目的上,作者確有所指,而所指的具體人物,作者又未點明。我們也沒有必要進行煩瑣考證。僅就立意謀篇上來說,本文確屬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見微知著”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輕視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積累而成的。“防微杜漸”早就是古人奉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說:“見微知著,可為千古觀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處在于謀篇。文章開始先將天象和人事進行比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難掌握,并說明這是由于“好惡”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結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著,又通過歷山濤、郭子儀對王衍、盧杞的評論,說明了山、郭二人的評論雖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這就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鋪墊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傾注全力發泄的部分,將“今有人”的種種表現盡情地加以刻畫,一氣呵成,有如飛瀑狂泄,其筆鋒之犀利,論證之嚴謹,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而在結尾處,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兩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態度。
作者在批評“有的人”時,把生活習慣(如不修邊幅)也作為攻擊的口實,未免失之偏頗了。但是,這點微疵并不足以影響本文的成就。
《辨__論》旨在詆毀王安石,竭力反對“新黨”,拋開其本旨,有二點與當今相類:
其一,作者謂王安石“口誦孔老之書,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語言,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王安石是否如此,且不論。但陰賊險狠如王盧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鮮,這是此論給予后人的啟迪之一,須警惕而“辨”。否則,其禍輕則殺身,重則禍國殃民。
其二,作者提到一種“不近人情”的現象:“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然而這一看來違反常情的情況,在1957年夏之后以及“__”中,屢見于囹圄。這是悲劇,當然,古人是無從預料這種悲劇的。
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保守派為打擊王安石,傳出了這篇文章,并署名為已死去的蘇洵,借以閑適作者早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就“見微知著”,預見到他得志必為__。《辨__論》是否是蘇洵所作,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文章先抬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萬事均可“見微而知著”,預測規律,作為理論基礎。然后以山巨源預見王衍、郭子儀預見盧杞為例證,類比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的行為”不近人情“,進而推導出王安石得志必為__臣、為害國家的結論。這種以人的生活習慣和個別缺點來判斷其政治品質的邏輯,是非常錯誤的。這種影射咒罵、攻擊人身的寫作手段也是非常低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