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字
汪曾祺散文將生活置于本體,在一種活著的歡悅、一種欣欣然的生活氣息中顯示出快樂溫暖為這個世界祝福的文學品格。關于汪曾祺散文的讀后感有不少,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字一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1000字3篇書籍讀后感-名著讀后感-小說讀后感-教師讀后感等-中小學生讀后感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
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 “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字二
最近讀了一本書,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草木春秋》。閉目凝神,思索良久,這些讀起來讓人快樂的散文使我收獲了什么,最后卻是無疾而終,我想,至少是快樂、興味和美。幾個月過去了,汪老的文字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就像一把挾帶著清水的軟刷,微波洶涌中慢慢地沖刷著我的思想,凈化著心靈的陳垢,甚至“慫恿”著我有一股沖動想要前往文中那些令人神往的地方,再去信步品評一番。
比起詩歌和小說,散文這種題材,是我在過去的閱讀中很少涉獵的。散文的文字,自由,空靈。雖不如小說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也不及詩歌意蘊深遠,但經汪老的墨毫閑情揮灑,卻讓我讀得像品茶一般,清香悠遠,愛不釋手?!恫菽敬呵铩诽幪幯笠缰鞣N快樂和趣味,甚至連描寫__時期生活的作品汪老也能從陰郁的苦澀中擠出絲絲的甜味來,確實值得一讀。
《草木春秋》里,有寫草木蟲魚,如《花園》、《葡萄月令》、《草木春秋》;有寫家國春秋,如《國子監》、《跑警報》;有寫各地美食,像《故鄉的食物》、《手把羊肉》;也有寫旅途景色,如《天山行色》、《泰山片石》;還有作者的一些人物記事、對寫作的理論探討搜羅其中,《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談風格》如是。內容龐雜,目不暇接。據編撰者汪朝(汪曾祺的二女兒)在后記中解釋,是為擺脫“一碟子腌白菜”的老路數,把一些用得不多的作品也放進去,以求有點新意。但盡管如此,散文集的“神”還是沒有被打“散”,依舊是草木矣,春秋矣。汪老用高雅的生活情趣,刻寫了不朽的草木傳說。草木與春秋,在文里,如浮藻般,布滿了眼球,可當我們定睛一探時,卻品出了它們根的去處,那就是本質的回歸——生活,且樂活。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字三
這一兩個月來,很多很多我仰慕已久卻絕不能得見的老人會偶然出現在我的夢里,好奇特,以至于讓我覺得如果沒有幾句話記下我的夢會讓我遺恨。
讀《汪曾祺文集》后,我夢見那位“可愛”的汪曾祺。之所以用“可愛”來形容汪曾祺,是因為他的筆觸里沒有華麗、沒有異想不到,即便在生活貧困的年月他也能保持那種特有的風度,用一種幾近調侃的調調述說他在抗日戰征時期的西南聯大讀書生涯,每次讀及他大學時代的那些小故事,你會產生錯覺,會誤以為抗日戰爭時期是昆明城在演習娃娃過家家,不是嗎?
你看汪曾祺的那些同學,人家忙里偷著樂呢——許多許多的男生在跑警報的時候會手拿著女生喜歡的花生、瓜子,在女生的宿舍門口等候,所以跑警報的時期也是他們談戀愛的絕佳時候,所謂的“患難見真情”,于是在這千百次的警報中,有些女生發現只有一個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則發生多個真情實意的男生,當然他們也會在防空洞里寫對聯、寫詩,好玩吧!但也有不怕死的不跑警報的個例,如一個女生總是趁別人跑警報的時候洗澡,等那些人從防空洞里出來,人人排隊洗澡時,她卻好逍遙。
還有另一個男生,警報響了他也跑,可他不進防空洞,他來回在路上看,看有沒有跑得急跑掉的財物或手飾,當然也偶有所得。當然,汪曾祺書中不僅僅是那些跑警報的人沒有怨言,連十年__的勞動改造也讓他在文字中淡化了哀傷,不信你可以看看他是怎樣寫老舍在一個寒冷的清晨,一個冬日如何被逼無耐投太平湖自盡的。
其實在大學里就老聽愛好文學的舍友提起汪曾祺,在她的眼睛里,汪曾祺的書是通俗易懂的,沒有我們所讀的哲學書籍那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勢,汪曾祺的人是可愛的,盡管著書立學,可是沒有學者的講究,但是那個時候的我一付除了課本其余都不讀的懶散作風,讓我與汪曾祺擦肩而過。
時至今日翻閱兩遍《汪曾祺文集》后,才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想想,如若早在十年前我有幸拜讀,會不會讓我人生更積極、更樂觀、更陽光些?是呀,日子就是這樣的,愁是一天,樂也是一天,為什么不像他一樣,每天整裝待發時放下生活的重負,淡化郁悶與憂傷,快樂的、輕松的生活呢?
其實我很愛汪曾祺的文章,還有另一重意思,我是一個愛臭美的小女子,不但愛美衫、美裙還酷愛美食,但凡我有機會外出,必會想方設法到當地的菜市逛逛,然后帶回一堆的特色調味品或干貨,比如從成都帶回鵑城豆瓣、花椒、核桃花、蟲草花,從重慶帶回秦媽火鍋料和橋頭火鍋料,從武夷山帶回巖耳和紅菇,從龍勝帶回煲湯的三七根和油茶果子等,把這些個寶貝收集回來,細細研究煮法,用一道道小菜贏得品嘗者的贊許和期待,即是我游玩回家對旅途的另一種回憶。
因此,對一個文章中也會提及美食的作者,我便如同面見了知己一般,汪曾祺,您說的家鄉出產的高郵雙黃咸鴨蛋,西湖糖醋魚現在還是那時的味道嗎?
看過“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