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說課稿
蘇軾的名詩《題西林壁》誕生以來,一直引發著人們的嘆賞與思索。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題西林壁說課稿。
題西林壁說課稿一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么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說課稿二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
2、西林寺有塊墻壁,看,墻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么意思?(提示學生借助注釋是學古詩的1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范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1個范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來到了何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稱——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疑:蘇軾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鏈接作者簡單介紹: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于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么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5、于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