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著
《著》是《詩經》中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詩經《著》,希望對你有用。
詩經《著》原文: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詩經《著》譯文:
等我就在屏風前喲,帽垂絲帶在耳邊喲。加上美玉多明艷喲。
等我就在庭院里喲,帽垂絲帶在耳際喲。加上美玉多華麗喲。
等我就在廳堂上喲,帽垂絲帶在耳旁喲。加上美玉多漂亮喲。
詩經《著》鑒賞:
此篇《毛詩序》、鄭玄箋皆以為是刺詩,孔穎達疏申述云:“作《著》詩者,刺時也。所以刺之者,時不親迎,故陳親迎之禮以刺之也。”姚際恒不以為然,他說:“此本言親迎,必欲反之為刺,何居?……此女子于歸見婿親迎之詩,今不可知其為何人,觀充耳以瓊玉,則亦貴人矣。”(《詩經通論》)姚說可取。揣摩詩意,此當是女子回想出嫁時夫婿迎親情景的。據《儀禮·士昏禮》,新郎到女家迎親,新娘上車后,新郎得親自駕車,輪轉三周,再交給車手駕御,而自己則另乘車先行至自家門口等候,然后按照規定以次將新娘引進洞房。此詩把這一古老的結婚儀式寫得饒有情趣。
全詩三章九句,皆從新娘眼中所見來寫,戴君恩《讀詩臆評》謂其“句法奇怪”,吳闿生《詩義會通》引舊評稱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詩中全不用主語,而且突如其來。這一獨特的句法,恰切而傳神地表現了新娘此時的心理活動。當她緊隨著迎親車輛踏進婆家大門的那一刻,其熱鬧的場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場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誰不想一睹新娘的風采,然而新娘對著這稠密涌動的人叢,似乎漠不關心,視而不見,映進她眼簾的唯有恭候在屏風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說出“他”字,但從“俟我”二字卻能品味出她對他的綿綿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兩句更妙在見物不見人。從新娘的心理揣測,她的注意力本來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詳一番,然而在這眾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頭仔細瞧。實際上,她只是低頭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沒看清他的臉龐,所見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發光的玉瑱。這兩句極普通的敘述語,放在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這特殊的時刻和環境中,便覺得妙趣橫生、余味無窮了,給人以豐富聯想和審美的愉悅。
詩經經典名句賞析:
1)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已經見到了你,還有什么不歡喜的?只是,真的愛她,就不要讓她一直等待。
2)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王風·黍離》
我們當然可以將《黍離》當成周大夫行役而憫傷周宗室而作,但放在當下,也可以當做求而不得的一番感慨。吶,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讓你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詩經·鄭風·子衿》
仿佛看見少女皺起眉頭,連抱怨都帶著幾分俏皮:那個笨蛋,我不去找你,你就不會主動來找我么?
4)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愛有很多選擇,可是愛上了,就是唯一。
5)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程英曾經用這一句詩來形容楊過--一見楊過誤終生。能配得上“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應該有怎樣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