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采苓
《采苓》是《詩經》中的一首古典詩歌。以下就是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詩經《采苓》,希望大家喜歡!
詩經《采苓》原文: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詩經《采苓》譯文:
采黃藥啊采黃藥,首陽山頂遍地找。有人專愛造謠言,切勿輕信那一套。別信它呀別信它,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么能撈到?
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陽山腳遍地找。有人專愛造謠言,切勿跟隨他一道。別信它呀別信它,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么能撈到?
采蕪菁啊采蕪菁,首陽東麓遍地找。有人最愛說假話,切勿信從隨他跑。別信它呀別信它,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么能撈到?
詩經《采苓》鑒賞:
詩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興的表現手法開篇。所謂“興”,依朱熹的解釋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陽之顛”,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陽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陽之東”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黃藥,又名大苦,葉似地黃。“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蕪菁,亦稱蔓菁,俗稱大頭菜,根塊肥大,可供蔬食。這三種植物,都是《詩經》時代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詩人用這三種習見之物以起興,從而表達自己“人之為(偽)言”“茍亦無信”、“茍亦無與”、“茍亦無從”的理念。
“無信”,是強調偽言內容的虛假;“無與”,是強調偽言蠱惑的不可置理;“無從”,是強調偽言的教唆不可信從。語意層層遞進,從而強調偽言之偽。接著詩人又用“舍旃舍旃”這個疊句,反覆叮嚀,進一步申述偽言的全不可靠。至此,詩人所要申述的“人之為(偽)言”“無信”、“無與”、“無從”的理念已經闡述得淋漓盡致,無須再說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無信”、“無與”、“無從”,那么偽言也就沒有市場,制造偽言的人也無立足之地了。故此詩人在每章的結尾用“人之為言(偽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詩,表明造謠者徒勞無功。
前人評此詩,謂“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籠煙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風氣浪生,龍驚鳥瀾,莫可控御”(戴君恩《讀詩臆評》),又謂“通篇以疊詞重句纏綿動聽,而姿態亦復搖曳”(姚際恒《詩經通論》)。確實此詩在藝術表現上采用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手法,造成一種回環復沓的旋律美,給讀者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詩經經典名句賞析:
1)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詩經·唐風·綢繆》
很久以前,看傾城之戀,范柳原對白流蘇說,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后面是什么?白流蘇抿嘴而笑,我可不知道,于是他就接著念,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我該拿你怎么辦呢?
對這一段實在印象深刻,于是我固執地相信,這四句詩,更像是描述美麗的邂逅:良辰,美景,佳人。
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詩三百首篇,《關雎》地位之高可見一斑。窈窕淑女,也就成為中國文人千百年來向往的美好形象了。
3)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寫盡萬般風流。仿佛見到灼人的滿樹桃花下,新嫁的新娘嬌艷的面頰和絢麗的紅妝,那頭有良人久候,將與她共度一生。
4)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 雖則如云,匪我思存。--《詩經·鄭風·出其東門》
窗外有一百個人走過,我也能分辨出你的足音。因為其他九十九人都是踏在地上,而你,踏在我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