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天保
《天保》詩《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詩經《天保》的內容,歡迎閱讀!
詩經《天保》原文:
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爾,俾爾戩穀。罄無不宜,受天百祿。降爾遐福,維日不足。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詩經《天保》譯文:
上天保佑你安定,江山穩固又太平。給你待遇確寬厚,一切福分都賜盡。使你得益多又多,沒有東西不豐盛。
上天保佑你安定,降你福祿與太平。一切稱心又如愿,接受天賜數不清。給你遠處的福分,唯恐每天缺零星。
上天保佑你安定,沒有事業不振興。上天恩情如山嶺,上天恩情如丘陵,恩情如潮忽然至,一切增多真幸運。
吉日沐浴備酒食,用它將那上天祭。四季祭祀祖廟里,先公先王在一起。神尸說要給你福,江山萬代無盡時。
神靈受祭降下土,送給君王多福慶。人民純樸又善良,有吃有穿真高興。天下所有老百姓,受你感化有德行。
你像上弦月漸滿,又像太陽正東升,你像南山壽無窮,江山萬年不虧崩。你像松柏長茂盛,子子孫孫相傳承。
詩經《天保》鑒賞:
《天保》是一首為君王祝愿和祈福的詩。《毛詩序》云:“《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更具體一些,“此詩乃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時祝賀宣王親政的詩”(詳趙逵夫《論西周末年杰出詩人召伯虎》,見《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歌表達了作為宣王的撫養人、老師及臣子的召伯虎在宣王登基之初對新王的熱情鼓勵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宣王登位后能勵精圖治,完成中興大業,重振先祖雄風。實際上,也表達了召伯虎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
全詩六章,第一章是說宣王受天命即位,地位穩固長久。語重心長地鼓勵說:“天保定爾,亦孔之固”而且“俾爾單厚”。讓宣王消除疑慮,樹立起建功立業的信心。第二章又祝愿說王即位后,上天將竭盡所能保佑王室:“俾爾戩谷”、“罄無不宜”、“降爾遐福”。使王一切順遂,賜給王眾多的福分,還擔心不夠(“維日不足”)。第三章祝愿說王即位后,天也要保佑國家百業興旺。此章中作者連用五個“如”字,極申上天對王的佑護與偏愛。詩從第四章起,先寫選擇吉利的日子,為王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以期周之先公先王保佑新王(“吉蠲為饎,是用孝享。……于公先王”);次寫祖先受祭而降臨,將會帶來國泰民安、天下歸心的興國之運(“神之吊矣……日用飲食……徧為爾德”)。末章又以四“如”字祝頌之,說王將長壽,國將強盛。全詩處處都滲透著對年輕君王的熱情鼓勵和殷殷期望,以及隱藏著的深沉的愛心。
詩中所反映的祭祀儀式的規模,內容和舉行地點均符合先秦時代新君登基之禮:登基前祭天(前三章向天禱告)、擇吉祭祖,又在宗廟中舉行。《尚書·周書·康王之誥》載在康王登基儀式之后,“太保暨芮伯……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敬之哉!’”而《天保》作者也總是說“天保定爾”、“俾爾單厚”之類。亦從天命說起,以期望告誡作終結(“徧為爾德”)。作者的口氣、祝愿的方式與大體內容都是與《康王之誥》一致的,其身份也應是太保一類的人。
在表現方法上,作者恰如其分地使用了一些貼切新奇的比喻,“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等,既使得作者對新王的深切期望與美好祝愿得到了細致入微的體現,也使得全詩在語言風格上產生了融熱情奔放于深刻含蓄之中的獨特效果。
有關詩經讀后感閱讀推薦:
愛情,飽含著人間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與人類歷史一樣深厚、一樣悠久。只要人類還在不斷發展延續,愛情就將生生不息,連綿不絕。古往今來,愛情令多少人幸福歡暢,又使多少人為之癲狂、痛苦、悲傷,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名人雅士爭相吟誦的主題。愛情詩和愛情本身一樣,青春永駐,萬古常新,如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以愛情詩為其最重要組成部分。《詩經》成書于春秋時期,距今約3000年了,它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共305篇,其中愛情詩就有80篇左右。這些愛情詩從文學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本色,表現出對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為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詩經》時代是中國人的孩童時光。《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凈,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它們展示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純真、最淳樸、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這是沒有世俗的偏見,有的只是個體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詩經》中的愛情往往是簡單的、真摯的、純粹的、沒有雜質,也沒有功利成分。《詩經》中的戀愛男女不會去考慮什么地位、名分、金錢或者是社會輿論的譴責,他們只是帶著對愛的憧憬和渴望去尋覓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試探,得到了愛的回應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約,有了錚錚誓言,從此夕陽下,他們如影相隨,共同品味愛情的甜蜜。他們攜手相伴,共同描繪未來的藍圖。這時的他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熱烈的思念釀出的愛情篇章讓人不覺其苦,反覺甘之如飴。
相愛的人因愛而結合,因結合而幸福,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既然相守是快樂的,分離必然是痛苦的,相思的幾多辛酸,幾多痛苦,幾多忐忑……是那樣的讓人黯然神傷。
可以說,《詩經》里的愛情詩,實際上就是表現了一種對愛的追尋過程,從懵懂愛到初戀、從熱戀到結婚、從分別到思念、從起風波到遭遺棄的婚姻生活的全過程,在《詩經》里的愛情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苦。這些詩都帶著春秋時期我國早期社會先民們相對自由的生活痕跡,基本上比較完整地顯現出了愛情生活的真是面目。在《詩經》里,愛的喧囂與深沉,愛的自信與懷疑,愛的和諧與錯亂……種種真摯的情感體驗,由字里行間注入了我們的血脈,滋潤著我們的心田,美麗著我們的人生。《詩經》中這些來自遠古的愛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們是一首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淳樸,爛漫自由,瑯瑯上口,傳送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