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素冠
《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詩經《素冠》的全部內容。
詩經 《素冠》原文: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詩經 《素冠》譯文:
有幸見那人戴著白帽,監禁中憔悴忍受煎熬,在內心充滿憂慮煩惱。
有幸見那人穿著白衣,看到他我就悲傷難抑,且與您歸宿同在一起。
有幸見那人穿白蔽膝,看到他我就愁思郁積,且與您一樣堅持正義。
詩經 《素冠》賞析:
舊說如《毛詩序》、鄭箋、朱熹《詩集傳》等多拘泥于“素冠”、“素衣”,以為此是兇服、孝服,謂詩寫晚周禮崩樂壞,為人子者多不能守三年之喪,而詩中服“素衣”者能盡孝道、遵喪禮。今人高亨沿襲此說,《詩經今注》云:“這是一首贊美孝子的詩。”其實在先秦時代,素衣素冠本是常服,非專指兇服,此點清人姚際恒辨之甚詳,《詩經通論》云:“古人多素冠、素衣,不似今人以白為喪服而忌之也。古人喪服唯以麻之升數為重輕,不關于色也。”詩中“棘人”,不是孝子,又是何人?“棘”是系囚之所,“棘人”就是囚犯、罪人。姚際恒云:“棘人,其人當罪之時,《易·坎》六爻曰:‘系用徽纆,置于叢棘。’是也。”由此推測,這是一首痛惜賢臣遭受迫害、斥逐的詩。
首章寫那位遭受迫害斥逐的賢臣,他頭戴素冠,身體瘦瘠贏弱,憂心忡忡,由外在形貌而及內心活動,將人物形象逐漸展現出來,頗有屈子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顏色憔悴”的意味,帶有濃厚的悲劇氣氛。第二、三兩章,首句仍寫“棘人”服飾,前章“素冠”與此“素衣”、“素韠”由上而下地描繪出“棘人”全身服飾,“素”字使人想見賢臣清白高潔的形象。第二句“我心傷悲”云云,直抒詩人情愫。第三句“同歸”、“如一”云云,表明詩人的意愿,思想情感較之“傷悲”、“蘊結”又進了一層。全詩人物形象鮮明,詩人情感深厚,每句均以語氣詞“兮”字煞尾,悲音繚繞,不絕于耳。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當賢臣遭受迫害斥逐之時,詩人毫無避忌之心,明確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和與之同歸的態度,此種精神難能可貴,于世情友道頗有教益。則詩人亦為貞良之士,可知也。
此詩結構很有特色,對后世影響也較大。陳繼揆《讀詩臆補》指出:“三句成章,連句成韻,后人《大風歌》以下皆出于此。五古如《華山畿》‘不能久長離,中夜憶歡時,抱被空中啼’,七言如岑之敬《當爐曲》‘明月二八照花新,當爐十五晚留賓,回眸百萬橫自陳’、謝皋羽《送鄧牧心》三句詩體,皆是。”
有關詩經名句閱讀推薦: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3、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4、山有榛,隰(xí)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詩經·國風·邶風·簡兮》譯:高高山上榛樹生,低濕之地長苦苓。朝思暮想竟為誰?西方美人心中縈。美人已去無蹤影,遠在西方難傳情。
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6、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7、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譯: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9、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10、女也不爽,土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