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東門之池
《東門之池》是一首歡快的勞動對歌。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詩經《東門之池》的全部內容。
詩經 《東門之池》原文: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纻。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詩經 《東門之池》譯文:
東門外有護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相會又唱歌。
東門外有護城河,泡浸纻麻許許多。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傾談情相和。
東門外有護城河,泡浸菅草一棵棵。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敘話真快活。
詩經 《東門之池》賞析:
這是一首歡快的勞動對歌。可以想像,一群青年男女,在護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大家在一起,一邊干,一邊說說笑笑,甚至高興得唱起歌來。小伙子豪興大發,對著愛戀的姑娘,大聲地唱出這首《東門之池》,表達對姑娘的情意。這種場面,時至今日,還屢見不鮮。漚麻的水,是有相當強烈的臭味的。長久浸泡的麻,從水中撈出,洗去泡出的漿液,剝離麻皮,是一種相當艱苦的勞動。但是,在這艱苦的勞動中,能和自己鐘愛的姑娘在一起,又說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艱苦的勞動變成溫馨的相聚,歌聲充滿歡樂之情。
全詩三章十二句,其實只是一個意思,一章已經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復沓。而復沓,相同或相近意義的字語反覆吟唱,正是中國民歌傳統的語言形式。這種反覆吟唱,既表現勞動青年感情的純樸強烈,又以復沓的手段加強詩歌的主題。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現代。前人評此詩為“平調深情”(牛運震《詩志》)、“愈淡愈妙”(吳闿生《詩義會通》引),良然。
大麻、纻麻經過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較長而耐磨的纖維,成為古時人們衣料的主要原料,織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飾,叫深衣,是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成勞動者的衣料了。因此,每年種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長歷史時期農村主要勞動內容之一。年年在護城河漚麻,年年有男女青年相聚勞動談笑唱歌,《東門之池》這樣的歡樂的歌聲,也會年年飄揚在護城河上的。
舊說如《毛詩序》謂此詩“刺時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賢女子以配君子也”,蘇轍《詩集傳》謂“陳君荒淫無度,而國人化之,皆不可告語。故其君子思得淑女,以化于內”,都將詩意與政治聯系起來,不免穿鑿附會。而理學家朱熹倒別具眼光,看出“此亦男女會遇之詞,蓋因其會遇之地,所見之物以起興也”(《詩集傳》)。
有關詩經知識點介紹:
《詩經》中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也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
《風》 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 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鄶、曹、豳。
《雅》分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大雅多為貴族所作,小雅為個人抒懷。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
《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