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
豈惟見慣沙鷗[1]熟,已覺來多釣石溫。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蘇軾《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注釋】
[1]沙鷗:一種水鳥。
蘇軾《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原文、注釋、譯文、賞析【譯文】
四圍亂山環繞,前有江水臨門,筑屋南堂臨皋下,在這淮南的荒村。東坡上墾出五畝田園,何妨在黃州終老安身,朝廷已廢了史館,我又成了個罪臣。人與沙鷗廝守在江濱,朝暮相處,相依相親,多少回垂釣江石上,釣石上留下我的體溫。心與東風早有約定,豈能忘懷今日的情分;但愿梅花二度開,浮動的暗香是梅的魂。
蘇軾《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原文、注釋、譯文、賞析【解析】
元豐六年(1083)正月二十日,蘇軾依舊依時“復出東門”尋春,仍用前韻。這首詩記述了他謫居黃州的勞作與閑散,表達了希望朝廷再予啟用的期冀。
首聯是詩人黃州住處實寫。頷聯的“五畝”指老友馬正卿代為申請的東坡田,時年蘇軾四十八歲,除東坡田外,又新葺臨皋南堂,黃州終老的打算已經很久了,何況“九重新掃舊巢痕”?!熬胖亍敝赋ⅲ浅U止史館,蘇軾曾做過史官,意味著朝廷沒有自己的位置了,“新掃舊巢痕”指此。于是引出頸聯江上垂釣、沙鷗相親的閑散情致。然而終老黃州又終非所愿,詩人的內心是矛盾的。末聯以“東風”喻圣上,以“玉梅”自喻,明顯地表達了希望朝廷再予起用的期盼。
蘇軾簡介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又減價出賣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湯藥,派人帶著醫生分街坊給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蘇軾說:“杭州,水陸交會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庇谑羌卸嘤嗟墓疃Ь?,蘇軾又拿出自己的黃金五十兩,辦起病坊,稍微積蓄一些錢糧收治有病的百姓。蘇軾看到茅山有一條河專門容納錢塘江潮水,鹽橋有一條河專門容納西湖水,于是疏浚這二條河道以通航。再修造堤堰閘門,控制西湖水的蓄積與排泄,錢塘江潮水不再進入杭州城內。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復了六井,再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在西湖中,南北長三十里,修筑成長堤以來往行人。吳地百姓種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蘇軾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水草不再生長。把種菱的收入備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費用,取救濟荒災剩余的一萬緡錢、萬石糧食;以及申請得到的一百張僧人度牒用來雇募民工。長堤筑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