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1]。
問錢塘[2]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3]。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4]。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蘇軾《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注釋】
[1]“有情”二句:以錢塘江潮為比興,實際描繪了元祐初年的整個政治形勢。有情、無情,來潮、退潮的對比,寄予了無限感慨。
[2]問錢塘:錢塘江舊稱浙江,源于浙、皖、贛交界處的蓮花山,在杭州閘口以下入杭州灣。
[3]忘機:消除機心,即對潮來潮去,日起日落,宦海浮沉,都不以為意。
[4]“記取”三句:回憶熙寧年間任杭州通判時,與參寥相識,同游西湖。據(jù)惠洪《冷齋夜話》,周紫芝《竹坡詩話》所載,兩人相識在“東坡停錢塘時”。
蘇軾《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原文、注釋、譯文、賞析【譯文】
寄參寥子多情的海風萬里迢迢卷來巨潮,又無情地把潮水送回。請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出現(xiàn)過多少次夕陽的余輝?用不著細想古今歷史,俯仰之間已經(jīng)物是人非。誰能像我年老的東坡,白發(fā)蒼蒼,恬淡無為?記得我們在西湖西畔初識,正春山景美,空明蒼翠,煙雨霏霏。像你我這樣情投意合,詩人中真是微乎其微。我曾像謝安一樣約許歸隱,希望美好的志愿莫違背。不應讓你像西州路上的羊曇,再為我未能如愿而傷悲。
蘇軾《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原文、注釋、譯文、賞析【解析】
元祐四年(1089)蘇軾知杭州時作。參寥子,北宋詩僧,姓何,初名曇潛,后名道潛,于潛(今漸江杭州)人,與蘇軾友誼很深,著有《參寥子集》。神宗去世,本為糾正王安石變法的某些弊端提供了機會,但司馬光不分青紅皂白,盡廢新法,這不僅給新黨以口實,而且在舊黨內(nèi)部引起激烈爭吵。蘇軾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中被迫離開朝廷,出任杭州知州。這首詞上闋即以比興手法感嘆神宗去世后的大好形勢為舊黨斷送,表示自己已不愿卷入這些是非之爭。下闋回敘同參寥子的舊情,表示自己絕不違背當年向參寥許下的早退之約。全詞沉郁頓挫,感慨遙深,看似閑談的語言,反映出蘇軾極其沉重和矛盾的心情。
“問錢塘”三句:錢塘江舊稱浙江,源于浙、皖、贛交界處的蓮花山,在杭州閘口以下入杭州灣。西興浦口即西興渡,在杭州蕭山西十二里處。這三句寫錢塘江上、西興渡口的落日景象,實際抒發(fā)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深沉感慨。“算詩人”二句:蘇軾知徐州,參寥曾去訪問;蘇軾知湖州,參寥曾同行;蘇軾貶黃州,“參寥子不遠千里從予于東坡”(蘇軾《參寥泉銘》)。“約他年”二句:謝公指謝安,東晉孝武帝時宰相。他早年不肯做官,被迫做官后仍準備盡快從海道東還,繼續(xù)過隱居生活,但未如愿。蘇軾以謝安自比,對參寥子表示自己不會違背歸隱之約。“西州路”三句:西州路在金陵(今江蘇南京)臺城西面。謝安從廣陵(今江蘇揚州)病危回京,過西州門,為未能歸隱非常后悔。謝安死后,他所器重的羊曇從不過西州門,一次羊曇大醉后走到西州門,悲痛不已,大哭而去。這里蘇軾以羊曇比參寥,表示自己絕不會因為隱居未能如愿而讓朋友傷心,實際是表示自己一定要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