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軾詩詞的藝術成就
【原文】
洞仙歌⑴
仆七歲時,見眉州老尼⑵,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⑶,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⑷,作一詞,朱具能記之⑸。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云⑹。
冰肌玉骨⑺,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⑻。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⑼。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⑽。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⑾,玉繩低轉⑿。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⒀。
【注釋】
⑴洞仙歌:詞牌名。
⑵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內。
⑶孟昶:五代時蜀國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國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詞。
⑷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別號花蕊夫人;摩訶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覺寺,建于隋代,到蜀國時曾改成宣華池。
⑸具:通俱,表都的意思。
⑹足:補足。
⑺冰?。杭∧w潔白如冰雪,《莊子·逍遙游》有神人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⑻水殿:建在摩訶池上的宮殿。
⑼欹:斜靠。
⑽河漢:銀河。
⑾金波:指月光;玉繩: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
⑿玉繩:星名。《太平御覽·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為玉繩。玉之為言溝,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傷。”宋均注曰:“繩能直物,故名玉繩。溝,謂作器?!庇窈猓倍返谖逍且病G镆拱?,玉繩漸自西北轉,冉冉而降,時為夜深或近曉也。
⒀流年:流逝之歲月;年華。
【白話譯文】
肌肉骨頭像冰玉般瑩潔濕潤,本來十分清涼沒有一絲汗漬。晚風來水殿里絲絲暗香彌漫。繡簾撩開明月一點偷窺佳人,佳人斜倚在枕邊還沒有入眠,黃金釵橫著墮著鬢發亂蓬蓬。
從床上坐起牽著白凈玉手,起來漫步在寂靜的庭院當中,時而可見細數流星渡過銀河。試問夜色如何三更已經過去,月波淡玉繩星隨著北斗低旋。屈指掐算什么時候送來寒冷,不知不覺流水似年悄然逝去。
【創作背景】
蘇軾在小序中交代了寫此詞之緣由,詞人在七歲之時曾聽過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隱約記住首兩句,詞人便發揮他豐富的想象力,運用他的文思才力,補足剩余部分。朱孝臧校注《東坡樂府》:“公生丙子,七歲為壬午,又四十年為壬戌也。”他定此詞作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壬戌),時作者正謫居黃州。此詞雖于小序約略交代了寫作背景,其實自隱杼機,讓人睹神龍之形而不能察神龍其身,從而為自己逸興走筆、暗寓情懷創造了條件。
【賞析】
此詞描述了五代時后蜀國君孟昶與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納涼的情景,著意刻繪了花蕊夫人姿質與心靈的美好、高潔,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嘆。
上片寫花蕊夫人簾內欹枕。首二句寫她的綽約風姿:麗質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涼無汗。接下來,詞人用水、風、香、月等清澈的環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潤,創造出境佳人美、人境雙絕的意境。其后,詞人借月之眼以窺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飾的殘妝——“釵橫鬢亂”,來反襯她姿質的美好。上片所寫,是從旁觀者角度對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觀察。
下片直接描寫人物自身,通過女主人公與愛侶夏夜偕行的活動,展示她美好、高潔的內心世界?!捌饋頂y素手,”寫女主人公已由室內獨自倚枕,起而與愛侶戶外攜手納涼閑行?!巴魺o聲”,制造出一個夜深人靜的氛圍,暗寓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時見疏星渡河漢”,寫二人靜夜望星。以下四句寫月下徘徊的情意,為納涼人的細語溫存進行氣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過寫環境之靜謐和斗轉星移之運動,表現了時光的推移變化,為寫女主人公納涼時的思想活動作好鋪墊。結尾三句是全詞點睛之筆,傳神地揭示出時光變換之速,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這首詞寫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艷羨、贊美中附著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詞清空靈雋,語意高妙,想象奇特,波瀾起伏,讀來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寵妃,后蜀滅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詩句令趙匡胤大為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貴妃,據說跟太宗趙光義也有瓜葛。對這樣一個與三個皇帝有緋聞的“亡國之妃”,蘇軾坦然地把她刻畫得幾近仙女,且毫不避諱地寫她與孟昶的愛情。此詞在宋朝廣為傳唱,還沒有一個道學家跳出來說三道四。
宋末張炎著《詞源》一書,已啟后世有關蘇、辛優劣之端。張炎認為辛詞豪氣太盛,且以戲弄筆墨居多,難入雅詞之室。而蘇軾詞則“清空中有意趣”,“清麗舒徐,高出人表”。其中這首《洞仙歌》即是備受稱譽的一首。
北宋蘇軾詩詞的藝術成就(篇2)
《阮郎歸·初夏》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表現了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境之寂,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營造出一種清麗歡快的情調,顯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詞以描寫手法為主,注意景物描寫、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原文】
阮郎歸⑴·初夏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⑵。碧紗窗下水沈煙⑶,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⑷。玉盆纖手弄清泉⑸,瓊珠碎卻圓⑹。
【注釋】
⑴阮郎歸:詞牌名。
⑵薰風:南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呂氏春秋·有始》:“東南曰薰風。” 唐白居易 《首夏南池獨酌》詩:“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p>
⑶水沈:即“水沉”,木質香料,又名沉水香。
⑷然:同“燃”,形容花紅如火。
⑸玉盆:指荷葉。纖手:女性嬌小柔嫩的手。
⑹瓊珠:形容水的泡沫。
【白話譯文】
窗外綠槐陰陰,高高的柳樹隨風輕動,蟬鳴聲戛然而止,和風將初夏的清涼吹入屋內。綠色的紗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隨風飄散;愜意的晝眠,忽而被落棋之聲驚醒。
雨后的小荷,隨清風翻轉。石榴花襯著濕潤的綠葉,愈見得紅麗如燃。美麗女子正在清池邊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濺起就像晶瑩的珍珠,一會兒破碎一會兒又圓。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怨生活,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一個少女的身邊?!熬G槐高柳咽新蟬”,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還有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一片陰涼幽靜的庭院環境。“熏風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氣候特征。熏風,就是暖和的南風。古人對這種助長萬物的風曾寫有《南風》歌大加贊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睋抖Y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币饧从菟刺刂莆逑仪贋椤赌巷L》伴奏。這里的“熏風初入弦”,是說《南風》之歌又要開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風初起。由于以上所寫的景物分別訴諸于視覺(綠槐、高柳)、聽覺(咽新蟬)和觸覺(熏風),使初夏的到來具有一種立體感,鮮明而真切。“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進入室內描寫。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即水沉)的裊裊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閑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蘇軾有《觀棋》四言詩,其序云:“獨游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于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詩句有云:“不聞人聲,時聞落子?!边@首詞和這首詩一樣,都是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讀者可以想象,在這么靜的環境中,她大概已經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醒來不覺得余倦未消,心中沒有不快,可見首夏清和天氣之宜人。
下片寫這個少女夢醒來以后,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歇拍二句,寫弄水葉面,瓊珠碎而復圓,更覺清新可愛。“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一洗,更是紅得像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現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边@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葉后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梢韵胍姡藭r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
在蘇軾之前,寫女性的閨情詞,總離不開相思、孤悶、疏慵、倦怠、種種弱質愁情,可是蘇軾在這里寫的閨情卻不是這樣。女主人公單純、天真、無憂無慮,不害單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貪賞風景,撥弄清泉。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這是一種健康的女性美,與初夏的勃勃生機構成一種和諧的情調。蘇軾的此種詞作,無疑給詞壇,尤其是給閨情詞,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寫是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寫、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上片由綠槐、高柳、鳴蟬、南風等景物描寫與碧紗窗、香煙、棋聲等環境描寫,以及午夢初醒的人物描寫共同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初夏閨情圖。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寫與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寫結合,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圖,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間。同時他還注意了動態描寫,且不說“棋聲驚晝眠”、“玉盆纖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動,就是景物也呈現出某種動感。小荷為微雨而翻動,可以想見它的迎風搖曳之姿。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仿佛動了起來。這些動態描寫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詞景中含情,將眾多的景物以情緯之,故散而不亂,給人以整體感。作者善于抓住細微的心理感受并在無形中將客觀環境的細微變化加以對比,通過景物描寫、環境描寫,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單純、天真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詞中的少女形象,與一般閨情詞中疏慵倦怠、孤悶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滿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作品中活潑健康的少女形象,與初夏時節富有生氣的景物、環境,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麗、靈動的情調,令人流連忘返。
名家點評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卷三:“景是寫情,情在筆先,景描楮上,色色如畫。”
沈雄《古今詞話》:觀者嘆服其八句狀八景。音律一同,殊不散亂,入爭寶之。刻之琬琰,掛于堂室間也。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寫閨情而不著言辭,不作情語,自有一種閑雅之趣。
北宋蘇軾詩詞的藝術成就(篇3)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作品。這首詞是寫給東坡老友李公擇的送別詞,通過對暮春的描寫,微露惜別之情,兼及對再受重用的渴望,寫二人同情相憐,友情深厚。
【原文】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簌簌無風花自墮①。
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
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云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
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②。
憑仗飛魂招楚些③,我思君處君思我。
【注釋】
①簌簌:花落的聲音,墮:悠然落下的樣子。
②系纜:代指停泊某地
③憑仗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此處意思是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
【白話譯文】
花落聲簌簌卻不是被風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墜落在地。寂寞的園林里,花木榮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著客座,高聳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橫云。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盡”;行者在舟中卻見舵已轉。今夜泊于冷落的漁村中宵不寐,獨對孤燈,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時候你也在思念著我吧。
【創作背景】
作者蘇軾于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元豐二年調往湖州任知州,此詞即為為流放期間所寫。這首詞題記為“暮春別李公擇”,李公擇是東坡老友,兩人都因反對新法遭貶,交情更篤。這是一首送別詞。
【賞析】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雙調,六十字。
“簌簌無風花自亸”,寫暮春花謝,點送公擇的時節。暮春落花是古詩詞常寫之景,但東坡卻又翻出新意:花落聲簌簌卻不是被風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墜落在地,好一份安閑自在的情態。接著寫“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點出園林寂寞,人亦寂寞。
“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白居易《別柳枝》絕句詩,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這里借用“柳老”寫柳絮快要落盡的時節,所謂“柳老”即是“春老”?!皺烟疫^”是寫櫻桃花期已過。正巧今送李公擇亦逢此時。東坡這期間另有《送筍芍藥與公擇》詩說道:“今日忽不樂,折盡園中花。園中亦何有,芍藥裊殘葩。”芍藥,櫻桃,同時皆盡,而這個時候老朋友又將遠行了。花木榮枯與朋儕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時俱至,卻還是讓人難以接受。
“落日多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云破”,兩人在“寂寞園林”之中話別,“相對無言”時,卻見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橫云之變態。此時彼此都是滿懷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這份靜默。上片主寫暮春,微露惜別之情,“照坐”之“坐”,點出話別之題旨。
“路盡河回千轉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盡”;行者在舟中卻見舵已轉?!昂踊亍倍志又校嚓P前后。船一轉舵,不復望見;“路盡”岸上人亦送到河曲處為止。岸上之路至此盡頭了,是送行送到這里就算送到盡頭了。
“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漁村中宵不寐,獨對孤燈,唯有暗月相伴。這兩句,便見作者對行人神馳心系之情。
“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上句用《楚辭·招魂》中天帝遣巫陽招屈原離散之魂的典故,表達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東坡與公擇因反對新法離開京城出守外郡,情懷郁悶,已歷數年,每思還朝,有所作為,但局面轉變,未見朕兆,他們四方流蕩,似無了期,所以有“飛魂”之嘆?!帮w魂”與“楚些”是倒裝,求其語反而意奇?!拔宜季幘嘉摇保捎没匚模袘┣袧庵恋那樗?,也是對前面“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的深情想象的一個照應。下片寫送別,兼及對再受重用的渴望,寫二人同情相憐,友情深厚。
名家點評
蔡嵩云《四書題解》: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在此詞中,蘇東坡一改往日豪邁驕狂之風,立詞于庭院花草枯榮,友人送別的凄哀之境,卻不流于俗艷?!皯{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依然充滿著樂觀向上的精神。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北宋蘇軾詩詞的藝術成就(篇4)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為詞中名篇。
【原文】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⑴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⑵。時(誰)見幽人獨往來⑶,縹緲孤鴻影⑷。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揀盡寒枝不肯棲⑹,寂寞沙洲冷。
【注釋】
⑴詞題一本作“黃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計時用的漏壺。這里“漏斷”即指深夜。
⑶“時”有版本用“誰”;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優雅。
⑷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鴻海上來?!焙小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⑸省(xǐng):理解,明白?!盁o人省“,猶言”無人識“。
⑹或以為“揀盡寒枝“有語病。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抡Z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蹲髠鳌ぐЧ荒辍罚骸兵B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岸鸥Α肚渤睢罚骸睋衲局镍B。“
【白話譯文】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仿佛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于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賞析】
蘇軾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睜I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奥敝腹湃擞嫊r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這是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么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單飛過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边@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北宋蘇軾詩詞的藝術成就(篇5)
蘇軾所作的詞,《賀新郎·夏景》是夏景時期賀新郎的作品。此詞于婉曲纏綿的筆致中糅入人生失意的悔慨,多了些沉厚雋永的意蘊,故婉而不柔靡,麗而不艷浮。此詞被收錄于晚清詞人朱孝臧整理的《宋詞三百首》。
【原文】
賀新郎·夏景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①,扇手一時②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③曲。又卻是,風敲竹④?!∈癜胪录t巾蹙⑤。待浮花浪蕊都盡⑥,伴君幽獨。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⑦。又恐被秋風驚綠⑧。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⑨。
【注釋】
①手弄句:生綃,未經漂煮的生絲織物,這里指絲絹。團扇,漢成帝妃班婕妤,因遭趙飛燕姊妹譖毀失寵,幽居長信宮,作《團扇詩》以自傷。其詩云:“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借團扇秋涼被棄比喻恩情中斷。后因以“團扇”喻指佳人薄命失寵。此暗用其意。
②一時:一并,一齊。
③瑤臺:玉石砌成的臺,神話傳說在昆侖山上,此指夢中仙境。
④又卻二句:用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p>
⑤紅巾蹙:形容石榴花半開時如紅巾皺縮。
⑥浮花浪蕊:指輕浮斗艷而早謝的桃、李、杏花等。韓愈《杏花》:“浮花浪蕊鎮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
⑦秾艷二句:秾(nóng),艷麗;華麗。千重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疊,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⑧秋風驚綠:指秋風乍起使榴花凋謝,只剩綠葉。
⑨兩簌簌:形容花瓣與眼淚同落。清黃蓼園《蓼園詞話》云:“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纏綿,耐人尋味不盡。”
【白話譯文】
廳室內靜無人聲,一只雛燕兒穿飛在華麗的房屋。梧桐樹陰兒轉向正午,晚間涼爽,美人剛剛湯沐。手里搖弄著白絹團扇,團扇與素手似白玉凝酥。漸漸困倦斜倚,獨自睡得香熟。簾外是誰來推響彩鄉的門戶?白白地叫人驚散瑤臺仙夢,原來是,夜風敲響了翠竹。
那半開的石榴花宛如紅巾折皺。等浮浪的花朵零落盡,它就來陪伴美人的孤獨。取一枝艷麗榴花細細看,千重花瓣兒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又恐怕被那西風驟起,驚得只剩下一樹空綠,若等得美人來此處,殘花之前對酒竟不忍觸目。只有殘花與粉淚,撲撲籟簌地垂落。
【創作背景】
有關此詞本事,宋人眾說不一。楊堤云:“蘇軾知杭州時,府僚于西湖宴集,官妓秀蘭浴后倦眠,姍姍來遲受責,折榴花請罪,蘇軾為其解圍作此詞。”陳鵠則認為此詞是蘇軾為愛妾榴花所做。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閨怨的雙調詞,上片寫美人,下片掉轉筆鋒,專詠榴花,借花取喻,時而花人并列,時而花人合一。作者賦予詞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潔、自傷遲暮的品格和情感,這兩個美好的意象中滲透進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詞中寫失時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懷;以婉曲纏綿的兒女情腸,寄慷慨郁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為襯托,寫一位孤高絕塵的美麗女子。起調“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點出初夏季節、過午、時節、環境之幽靜。“晚涼新浴”,推出傍晚新涼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進而工筆描繪美人“晚涼新浴”之后的閑雅風姿。作者寫團扇之白,不只意襯托美人的肌膚潔白和品質高潔,而且意象征美人的命運、身世。自從漢代班婕妤(漢成帝妃,為趙飛燕譖,失寵)作團扇歌后,古代詩人筆下,白團扇常常是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征。
上文已一再渲染“悄無人”的寂靜氛圍,這里又寫“手弄生綃白團扇”,著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內心一種無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時似玉”,實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運。以上寫美人心態,主要是用環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隱約迷離。以下寫美人初因孤寂無聊而入夢,繼而好夢因風搖竹聲而被驚斷?!皾u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處境之幽清和內心的寂寞。
以下數句是說:美人入夢后,朦朧中仿佛有人掀開珠簾,敲打門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陣興奮和一種期待??墒菑膲糁畜@醒,卻只聽到那風吹翠竹的蕭蕭聲,等待她的仍舊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詩云:“開門復動竹,疑是玉人來?!?《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東坡化用了這種幽清的意境,著重寫由夢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悵惘:“枉教人”、“卻又是”,將美人這種感情上的波折突現出來了。從上片整個構思來看,主要寫美人孤眠。寫“華屋”,寫“晚涼”,寫“弄扇”,都是映襯和暗示美人的空虛寂寞和嘆惋悵恨之情。
下片用秾艷獨芳的榴花為美人寫照?!笆癜胪录t巾蹙”,化用白居易詩“山榴花似結紅巾”(《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句意形象地寫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耐人尋味。“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這是美人觀花引起的感觸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開放的季節,又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它不與桃李爭艷、獨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
“秾艷一枝細看取”,刻畫出花色的明麗動人?!胺夹那е厮剖?,不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顆堅貞不渝的芳心,寫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難展的情態?!坝挚直磺镲L驚綠”,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遲暮之感?!叭舸镁齺硐虼恕敝两Y尾,寫懷抱遲暮之感的美人與榴花兩相憐惜,共花落簌簌而淚落簌簌。
詞的下片借物詠情,寫美人看花時觸景傷情,感慨萬千,時而觀花,時而憐花惜花。這種花、人合一的手法,讀來婉曲纏綿,尋味不盡。作者無論是直接寫美人,還是通過榴花間接寫美人,都緊緊扣住嬌花美人失時、失寵這一共同點,而又寄托著詞人自身的懷才不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