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詩歌鑒賞經典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起得美麗,描出了一個天無纖塵,月光皎潔,下照人寰動搖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獨特境界,引人入勝。“萬古誰將此鏡磨”逞才發揮,就月聯想,由眼前思及“萬古”,把時間擴展到了無限遙遠,誘人尋思。以新磨之鏡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詢問誰磨,意卻尖新。“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輕輕一筆,帶回眼前,緊扣題目“中秋對月”。“廣寒宮好快活”,轉入即景抒情,羨慕之意,溢于言表。“碧天遙難問姮娥”,無限遺憾,宛轉出之,妙趣橫生。所欲問的是什么內容,沒有具體說明。不是不能說明,乃是有意不說明,好給讀者提供想象的空間,并迅疾地抒寫自己的情懷。
“我獨對清光坐”,突出了一個孤獨者的自我形象,與在廣寒宮過快活生活的仙女們形成鮮明的對比。“閑將白雪歌”,一個“閑”字,道出了內心的寂寞。“獨對清光坐,閑將白雪歌”,對仗整齊而天成,毫無做作的痕跡。“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怨氣沖天,響亮傳神,綰攝全篇,集中抒發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獨寂寞的不滿情緒。前面寫中秋的朗月,羨廣寒的快活,原是為了反襯這末句的,而獨坐、閑歌,原是為這末句做鋪墊的。
中秋的詩歌鑒賞經典(精選篇2)
詞牌名:水調歌頭|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著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懷念其弟子由,既表現了詞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再現了他心胸曠遠、毫不悲觀的性格。詞作上片反映執著人生,下片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范之作。
中秋的詩歌鑒賞經典(精選篇3)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此詩開首四句,恰似序文,鋪敘環境:清風明月,萬籟俱寂;接著寫張署所歌內容:敘述謫遷之苦,宦途險惡,令人落淚;最后寫“我歌”,卻只寫月色,人生有命,應借月色開懷痛飲等等,故作曠達。明寫張功曹謫遷赦回經歷艱難,實則自述同病相憐之困苦。筆調近似散文,語言古樸,直陳其事。詩中寫“君歌”“我歌”和衷共訴,盡致淋漓。全詩抑揚開闔,波瀾曲折,音節多變,韻腳靈活,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極好地表達了詩人感情的變化。
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對人生的感慨,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觀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
中秋的詩歌鑒賞5篇經典
中秋的詩歌鑒賞經典(精選篇4)
朝代:唐朝|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由張九齡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并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意境雄渾豁達。
詩歌從“天涯共此時”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贈”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中秋的詩歌鑒賞經典(精選篇5)
詞牌名:陽關曲|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