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詩歌賞析有名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zhuǎn)時欲沉。
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
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第 350 頁[①]奉:奉送。邰希葑給。卮(zhī知):古代盛酒的器皿。一本作“匜”。這句是說把用金杯盛著的美酒獻給你。
第 350 頁[②]玳瑁(dàimào代冒):一種和龜相似的海中爬行動物,其甲殼黃褐色,有光澤,可用做裝飾品。
第 350 頁[③]七彩芙蓉:多種顏色的芙蓉花圖案。羽帳: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的帳子。
第 350 頁[④]九華蒲萄:以許多蒲萄組成花紋的圖案。蒲萄,即葡萄。錦衾:用錦做成的被子。以上四句是寫贈送給人的四件解憂之物。
第 350 頁[⑤]紅顏零落:容顏變得衰老。寒光:寒日的光輝。宛轉(zhuǎn):轉(zhuǎn)移。時欲沉:時將晚。這二句是說人已容顏衰敗,年歲將老,正如月光轉(zhuǎn)移,夜將深沉一樣。
第 350 頁[⑥]裁悲:制止悲傷。裁,免除。減思(sì四):減少愁思。思,憂愁。抵(zhì紙)節(jié):擊節(jié)。抵,側(cè)擊。節(jié),樂器名,又叫“拊”。行路吟:指《行路難》詩。這二句是說希望你克制住你的悲愁,聽我用柑打著拍子來唱《行路難》。
第 350 頁[⑦]柏梁:臺名,漢武帝元鼎二年(前一一五)建,在長安。銅雀:臺名,曹操于建安十五年(二一○)建,在鄴城(今河南省臨漳縣)西北。柏梁臺和銅雀臺都是歌詠宴游的場所。寧:豈、何。清吹:悠揚的管樂。這二句是說如今在柏梁和銅雀臺上,哪還能聽到古時悠揚的樂聲呢。
【說明】
《行路難》屬樂府《雜曲歌辭》,本是漢代舊曲,晉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調(diào),制成新詞?,F(xiàn)在漢和晉的歌辭都不傳。據(jù)郭茂倩引《樂府解題》說:“《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稊M行路難》是鮑照根據(jù)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的。詩共十八首(或作十九首),并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作品。主要內(nèi)容是表達對封建門閥統(tǒng)治的憤慨不平,和離別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這里所選的是第一首。
這首詩主要是感嘆時光易逝,年華易老,想要排除一切憂愁,及時行樂,思想比較消極。詩人通過贈送可以解憂的美酒、雕琴來勸人解憂,通篇不說自己,實際上是在借勸慰別人的話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詞藻豐富華麗,音韻優(yōu)美和諧,藝術(shù)上很有特色。
--------鄧魁英、韓兆琦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
鮑照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2
幽并重騎射,少年好馳逐。
氈帶佩雙鞬,象弧插雕服。
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
朝游雁門上,暮還樓煩宿。
石梁有余勁,驚雀無全目。
漢虜方未和,邊城屢翻覆。
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
第 363 頁[①]幽并:古二州名。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并州,在今山西省及陜西省北部。幽并之地自古以出勇俠人物聞名。
第 364 頁[②]鞬(jiàn建):弓袋。雕服:雕繪的箭囊。象弧:用象牙裝飾的弓。這二句是寫少年的裝備:氈帶上系著雙鞬,象弧插在鞬中,雕服里插著箭。
第 364 頁[③]飛鞚(kòng控):飛馬奔馳。鞚,馬勒,這里代馬。平陸:平原。
第 364 頁[④]雁門:雁門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樓煩:縣名,漢屬雁門郡,在今山西省原平縣東北。二地在當(dāng)時是邊疆要塞。
第 364 頁[⑤]石梁:石堰或石橋。《文選》李善注中引的《闞子》記載:宋景公讓工人制成一個弓,他登上虎圈之臺,引弓向東面射去,箭越過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東,余力很大,一下子竟射進石梁里面。這句即用此典故,說箭射入石梁猶有余勁,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
第 364 頁[⑥]全目:完整的眼睛?!段倪x》李善注中引《帝王世紀(jì)》記載:帝羿有窮氏善射,一次與吳賀出游,賀使羿射雀的左目,羿拉弓一射誤中右目,感到很羞愧。這句即用此典故,說少年要射飛鳥的眼睛就必然射中,這是形容其射術(shù)之精。
第 364 頁[⑦]翻覆:即反復(fù)。說漢虜時戰(zhàn)時和,反復(fù)無常。
第 364 頁[⑧]白羽:箭名?;⒅瘢恒~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漢代國家發(fā)兵遣使的憑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將攜左符。這二句是說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以便將來分符守郡為國立功。
【說明】
本篇是《擬古》詩的第三首。在內(nèi)容上受曹植《白馬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幽并少年馳騁捷疾、技藝精妙的描寫,及對其愛國精神的贊頌,表達了詩人希望為國立功的政治理想。
詩中善用典故,如“石梁”、“驚雀”二句,利用古人古事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射者膂力之大和技術(shù)之精。陳祚明說:“如此使事,是以我運古者”(《采菽堂古詩選》),正是肯定了詩人能用典故為自己的抒情達意服務(wù)。
--------鄧魁英、韓兆琦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
鮑照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3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綺幕。
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蘊芳藿。
春燕差遲風(fēng)散梅,開幃對影弄禽爵。
含歌攬?zhí)楹惚С?,人生幾時得為樂。
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
第 351 頁[①]璇(xuān旋)閨玉墀:用美玉建筑的閨房和臺階。璇,美玉。墀(chí池),臺階上的空地。椒閣:即椒房。漢代后妃貴婦的住處用椒末和泥涂壁,取其芳香溫暖,叫做椒房。
第 351 頁[②]文窗繡戶:裝飾著花紋的窗戶。締幕:用綺羅做的幃幕。
第 351 頁[③]纖羅:細(xì)羅。蘊:積聚。蕾:蕾香,一種香草。這句是說金蘭穿著的細(xì)羅衣服充滿藿香的芬芳。
第 351 頁[④]差池:一本作“參差”,不齊。這里是說燕子飛時尾翼張舒的樣子。風(fēng)散梅:風(fēng)吹落了梅花。
第 351 頁[⑤]開幃(wéi圍):掀開幃幕。景:指日光。爵:古代的一種酒器。這句是說掀開幃幕對著大好春光飲酒自遣。
第 351 頁[⑥]含歌:歌聲含而不發(fā)。攬?zhí)椋菏諟I。這二句是說人生哪有快樂的時候呢?就是忍住悲歌、止住眼淚也還是悲愁不已。
第 351 頁[⑦]鳧(fú扶):野鴨子,是鳥中之低賤者。別鶴:失掉配偶的鶴,鶴是一種高貴的鳥。這二句是說寧肯在一起受貧窮,也不愿富貴而孤獨。
這是《擬行路難》原詩的第三首。詩的內(nèi)容,據(jù)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說:“詩中所詠的女子似是小家碧玉,嫁在富貴人家,但不忘舊日的情人?!崎g’、‘野中’和‘別鶴’、‘雙鳧’的比較,就是今和昔的比較?!豆旁姟の鞅庇懈邩恰匪鶎憳巧舷腋璧呐?,有人猜測就是梁冀西第中的婢妾,這詩椒閣上的金蘭,大約也是同樣遭遇的人。《宋書》說南郡王義宣后房千余,和漢時梁冀正不相上下。當(dāng)時被豪貴之家當(dāng)籠鳥養(yǎng)著的女子正不知有多少。這詩如非別有寄托,很可能就是為這類的女子訴苦?!?/p>
這首詩用住處、衣著的華麗和自然景物的優(yōu)美,反襯女子內(nèi)心的痛苦、遭遇的不幸。最后以雙鳧、別鶴為喻,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對愛情生活的向往。
--------鄧魁英、韓兆琦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
鮑照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4
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
煙雨交將夕。從此遂分形。
雌沈吳江里。雄飛入楚城。
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
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
神物終不隔。千游儻還幷。
第 355 頁[①]煙雨交將夕:煙雨交加的黃昏。
第 355 頁[②]吳江:即贛江。
第 355 頁[③]楚城:泛指楚地的城。
第 355 頁[④]崇扃(jiōng坰):高大的門戶。崇,高。肩,本是外面的門環(huán),這里指門。
第 355 頁[⑤]豈直:豈但,豈只。限:阻隔。幽明:過去迷信的說法是指冥間與陽世,這里指暗處和明處。這二句是形容距離的遙遠,說這一分別不只有陰陽之阻,而且是天地之隔。
第 355 頁[⑥]神物:神奇之物。千祀:千年。倘:倘或,可能。這二句是說神奇之物是不會長久離散的,可能以后還會聚首。
這首詩是《贈故人馬子喬》的第六首。主要是思念遠別的故人和希望重新聚首。
整首詩都是以雙劍的離合作比喻。關(guān)于雙劍的故事見于《晉書·張華傳》,據(jù)說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人雷煥精通“緯象”,他看到斗牛之間常有紫氣,斷定是寶劍之精,上徹于天。于是張華就讓他去當(dāng)了豐城(今江西省豐城縣)令。他到縣后,讓人深掘地下四丈余,得到一個石匣,內(nèi)有雙劍,一日龍泉,一日太阿。雷煥自己留下一劍,把另一劍送給了張華。后來張華被殺,那劍就不知去向了。雷煥死后,其子雷華帶劍行經(jīng)延平津,劍忽然從腰間跳出,墮入水中。雷華讓人到水中去尋,不見劍只見有兩條長數(shù)丈的大龍在水底。鮑照就是用這個故事,把自己和故人比成雙劍,說雖然現(xiàn)在分開,但最后還可能重逢
--------鄧魁英、韓兆琦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
鮑照詩歌賞析5篇有名
鮑照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5
寒灰滅更燃。夕華晨更鮮。
春冰雖暫解。冬水復(fù)還堅。
佳人舍我去。賞愛長絶緣。
歡至不留日。感物輒傷年。
第 354 頁[①]更:再,有愈甚的意思。然:同“燃”。
第 354 頁[②]華:同“花”。鮮:開得鮮艷。
第 354 頁[③]解:融化。
第 354 頁[④]賞愛:賞識、愛慕,指二人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這二句是說朋友離我而去,以后再沒有機會友好共處了。
第 355 頁[⑤]歡至:即至歡,非??鞓返娜兆?。這兩句是說過去那種歡快的日子不能長留,如今看到景物的變化就引起對于時光流逝的感傷。
【說明】
《贈故人馬子喬》詩共六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馬子喬,事跡不詳。
這首詩主要表達對遠別的朋友的懷念。詩人用寒灰復(fù)燃,夕花再開,冰到了冬天又重結(jié)這些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來反襯和朋友分手后不能重聚的可悲,構(gòu)思比較新穎、巧妙。
--------鄧魁英、韓兆琦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