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詩詞賞析
而今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當時,小樓沖雨,幽恨兩人知。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輕絲》是宋代詞人周邦彥的作品。此詞作者流寓荊州時。詞中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我交融,上片情春怨別,情牽舊事;下片歌唱明媚的春光,抒發重聚的歡娛。全詞于艷情中寄身世遭遇之慨,感情極為濃烈深摯。
周邦彥詩詞賞析精選篇2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首詞,不外是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樓楚館中的一段經歷;這種耳食的記載簡直荒謬可笑。皇帝與官僚同狎一妓,事或有之,走開便是,何至于匿伏床下,而事后又填詞暴露,還讓李師師當面唱給皇帝聽。皇帝自攜新橙,已是奇聞,攜來僅僅一顆,又何其乞兒相?在當時士大夫的生活中,自然是尋常慣見的,所以它也是一種時興的題材。然而這一類作品大都鄙俚惡俗,意識低下,使人望而生厭。周邦彥這一首之所以受到選家的注意,卻是因為他能夠曲折深微地寫出對象的細微心理狀態,連這種女子特有的口吻也刻畫得維妙維肖,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誰說中國古典詩詞不善摹寫人物,請看這首詞,不過用了五十一字,便寫出一個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寫鏡頭。出現在觀眾眼前的,僅僅是兩件簡單的道具(并刀,并州出產的刀子;吳鹽,吳地出產的鹽。)和女子一雙纖手的微細動作,可那女子刻意討好對方的隱微心理,已經為觀眾所覺察了。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室內是暖烘烘的幃幕,刻著獸頭的香爐(葉嘉瑩:獸形的香)輕輕升起沉水的香煙。只有兩個人相對坐著,女的正調弄著手里的笙,試試它的音響;男的顯然也是精通音樂的,他從女的手中接過笙來,也試吹了幾聲,評論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請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這里也僅僅用了三句話,而室內的氣氛,兩個人的情態,彼此的關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經讓人們看得清清楚楚了。
但最精采的筆墨還在下片。
下片不過用了幾句極簡短的語言,卻是有層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動的幽微,在簡潔的筆墨中恰到好處地揭示出來。
“向誰行宿”──“誰行”,哪個人,在這里可以解作哪個地方。這句是表面親切而實在是小心的打探。乍一聽好像并不打算把他留下來似的。
“城上已三更”──這是提醒對方:時間已經不早,走該早走,不走就該決定留下來了。
“馬滑霜濃”──顯然想要對方留下來,卻好像一心一意替對方設想:走是有些不放心,外面天氣冷,也許萬一會著涼;霜又很濃,馬兒會打滑……真放心不下。
這樣一轉一折之后,才直截了當說出早就要說的話來:“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意思是:你看,街上連人影也沒幾個,回家去多危險,你就不要走了吧!
真是一語一試探,一句一轉折。讀者分明聽見她在語氣上的一松一緊,一擒一縱;也仿佛看見她每說一句話同時都偵伺著對方的神情和反應。作者把這種身分、這種環境中的女子所顯現的機靈、狡猾,以及合乎她身分、性格的思想活動,都逼真地摹畫出來了。
這種寫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經不易著筆,用在詩詞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單從技巧看,不能不叫人承認周邦彥實在是此中高手。
周邦彥詩詞賞析精選篇3
詞牌名:蘇幕遮|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蘇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詞人周邦彥創作的一首小令詞,主要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游子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思尤為巧妙別致。上片主要描繪荷花姿態,下片由荷花夢回故鄉。全詞寫景寫人寫情寫夢皆語出天然,不加雕飾而風情萬種,通過對清圓的荷葉、五月的江南、漁郎的輕舟這些情景進行虛實變幻的描寫,思鄉之苦表達得淋漓盡致。
周邦彥詩詞賞析精選篇4
詞牌名:關河令|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是宋代詞人周邦彥的作品。這是一首客旅之詞。全詞以時光的轉換為線索,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獨感。作者意寫心境、寫情,但主要筆墨卻是寫環境,而白日蕭瑟清寒的環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環境更浸潤了主人公的孤獨感。詞中刻畫寒夜酒醒,百無聊賴的孤苦形象,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來刻畫孤凄意境。這種凝練深沉的風格,與周邦彥小令詞高華清麗的主流風格有所不同。
周邦彥詩詞賞析精選篇5
詞牌名:夜游宮|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彥
葉下斜陽照水,卷輕浪、沉沉千里。橋上酸風射眸子。立多時,看黃昏燈火市。
古屋寒窗底,聽幾片、井桐飛墜。不戀單衾再三起。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
《夜游宮·葉下斜陽照水》是周邦彥的一部作品。本篇刻畫了一個深情形象,極力突出詞人內心的惆悵和相思,是作者的慣用手法,這首詞是即景抒情之作。寫接到情人(蕭娘)一封信后的沉痛情緒。落葉、斜陽、江水,千里不絕,是立在橋上的詞人視角所及。而江水“沉沉千里”,是詞人心潮的表征。由“斜陽”而“黃昏”,而“燈火”,揭示出詞人長久地佇立于冷風之中,酸淚欲滴。下闋寫室內愁懷。古屋寒窗,凄涼森冷但“不戀單衾再三起”的原因,卻是“蕭娘書一紙”!結尾點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