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詩詞答題技巧以及鑒賞方法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翻譯: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
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賞析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于“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注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④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顯露。
古代詩詞鑒賞
.《丑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鑒賞: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閑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于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經典古詩詞鑒賞
宋·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19歲時,與16歲的王弗結為連理,二人情意甚篤,只可惜王弗27歲就香消玉殞。蘇軾失去摯愛,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了愛妻王氏,于是便寫下這首詞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三句,一開始便道出生死相隔的悲痛,感人至深,為全詞定下了凄涼基調?!笆辍笔且粋€充滿魔咒的時間段,多少生死離別總在這個數字上徘徊。蘇軾也不例外,開口就是十年,多么漫長的十年,更何況還是“兩茫?!?,哪怕是魂魄常來入夢,也是讓人欣慰的?!皟擅C!钡谋Ь褪?,一樣的相思、哀愁卻無法相互感知?!安凰剂?,自難忘”是作者心理的的糾結與痛苦。既然生死相隔,那么就各自相安罷了,可是過去的美好點滴難以忘卻,止不住去懷想,每一次懷想就是一次的身心折磨。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又是一個讓人難以承受的距離,千里之外的`孤墳多么凄涼,此時的詞人又是多么凄涼,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種種凄涼卻無處可以說,只能默默承受,多么沉痛。可是,就算妻子的墳墓近在眼前,凄涼只會更深更重,依舊是無處話凄涼。因此蘇軾這兩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所以覺得格外感動人。
清納蘭性德《沁園春丁巳重陽前》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檐雨,譜出回腸。
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此時納蘭妻已病逝三個多月。重陽節前三日,納蘭夢到妻子淡妝素服,之手哽咽,離別時她說了一句“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隨即納蘭夢醒,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詞。
重陽節前,納蘭夢到已故妻子,悲傷之情滿眼全身,寫下了這首字字血淚的悼亡詞。幾百年前,蘇軾的《江城子?記夢》感人無數,幾百年后納蘭的此闋《沁園春》更是感人泣下。同是癡情之人,同是不幸之人,蘇軾自有他的曠達樂觀以排遣人生悲痛,可納蘭只有沉浸在痛苦之中,愈來愈深?!拔沂侨碎g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人生本來就有很多傷痛,原以為“一生一代一雙人”,誰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往日“并吹紅雨”,“同倚斜陽”,一切美好只留于記憶之中。如今一個天上,一個人間,相見無期,相思相望終不能相親,這種痛苦有誰能知?你看那春花秋葉,還是以前的模樣,如今少了一人,那些花、那些葉都成了觸發傷痛的東西。
“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即使在人間天上,兩情也如一,但眼前的舊物還在,如何不令人愁腸百結?這幾句表達了對妻子的深切思念以及拳拳深情,同時又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惆悵。
語文必備古詩詞鑒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白水:明凈的水
為別:分別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一:助詞,加強語氣。
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征:征途,遠行。
茲:此,現在。
蕭蕭:馬鳴聲。
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注:不要寫成“斑馬”)
譯文:
蒼山翠嶺橫臥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環繞東城流。
此地一為別,你將如蓬草孤獨行萬里。
游子的行蹤似天上浮云,落日難留,縱有深深情誼。
揮手告別,你我各奔東西。蕭蕭長嗚,馬匹也怨別離。
注評: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橫:橫陳,橫對。郭:外城。白水:明凈的水,潘岳詩有“白水過庭激”句。繞:環繞?!鹗茁撚脤φ叹浣淮蛣e的地點及自然環境,充滿著詩情畫意。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一:副詞,表示動作剛一發生,隨即會產生某種結果。為別:分別,送別。孤蓬:孤獨的蓬草,比喻孤身遠征的友人;蓬草易隨風飛轉,脫離根本,古人常以轉蓬喻飄泊流浪。萬里:極言其遠。征:遠行。呼應題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對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為關切、似有千言萬語。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飄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緒,落日的余輝似故人的戀情?!鹩靡宦撁~語含蓄表達了此時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維。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自:介詞,常與賓語組成介賓短語,表示與動作有關的時間、處所等的起點。茲:代詞,近指,義為“這”“此”?,F在。去:離開,離去。蕭蕭:象聲詞,馬鳴聲;《詩·小雅·車攻》有“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人;《左傳·襄公十八年》“有班馬之聲?!倍蓬A注:“夜遁馬不相見故鳴。班,別也?!薄鹗謸]目送,馬亦有情,人何以堪!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是一工對,“青”“白”是顏色對,“山”“水”是同類對,“橫”“繞”一動一靜為反對,“北”“東”為方位對;“郭”“城”為同類對。其中“城”與“郭”互文見義。此聯不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交待了送別時的大場景,而且山靜水動又是詩人與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靜一動,我留君去,一北一東,自然的引起下聯。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一切景語皆為情語”之說,此聯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頷聯是應該用對仗的。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佛教將“愛別離”視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諳人性的;今人猶視出遠門為畏途,何況交通不便、信息難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離愁別苦?之語。離別之苦是雙方的,但詩人在此最為關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風霜,“孤蓬萬里征”一句有不盡的關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當時難”,更何況此行是?!叭f里”長征呢!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無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
接下來頸聯則感情平緩,止住了傷痛。離別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讓我們銘記此斷腸時刻,牢記住對方,慢慢的將一種相思化作兩地閑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從語法修辭角度看,此聯是名詞語,四個名詞短語之間不用謂語連接,其間留有空隙,可由讀者去填充創造。
浮云既有飄忽不定的特點,也有相對靜止的特點,當無風之時,云的凝重常讓人看不出其動態,杜甫有“云在意俱遲”詩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為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跋﹃枱o限好”、“落日長河圓”,但愿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如此理解又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瀟灑自然,余味無窮。再見了,朋友!揮手之余,友人身影漸漸遠去,不可復識,但那可親的友人坐騎似諳人性,仍從看不到的遠處蕭蕭長鳴,娓娓辭別而又報導平安的信息,將離別的場景及情緒變得很長!很長!
古詩詞鑒賞古代詩人知識
原文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注釋
李杜:指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此處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隱和杜牧。)
傳:相傳。
江山代有才人出: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國家。才人,有才華的人。
風騷: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后來把關于詩文寫作的詩叫做“風騷”。這里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
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曾經被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
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流芳百世)。
賞析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應求新求變,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的詩人。本詩雖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币痪浔磉_了文學創作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的主題思想與中心。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式。他通過對詩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顧,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從,詩歌也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